家庭有教:孩子接種的勇氣

因應新冠疫情的變化和發展,當局積極鼓勵家長安排孩子接種疫苗,以更有效地防禦嚴重的病情。但對孩子而言,「打針」也對他們的勇氣作出挑戰。包括筆者在內,不少家長的孩子都對打針感到莫名的焦慮,究竟家長可如何預備好孩子勇敢去面對呢?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的資料,多數兒童對打針都有一定程度的擔心,因此焦慮的感受實屬「理所當然」,而小部分孩子更會出現「驚恐(phobia)」的情况。中心建議家長宜讓孩子簡單地明白接種的資料,例如接種的過程歷時多久、在什麼地方、家長會否陪伴等。如果細心留意,其實「真正」接種的過程只需要一秒鐘,但整個安排、等候和解說的過程就動輒需要近半小時。因此,家長不妨想想如何好好「消耗」該半小時,可在這段時間內引導孩子投入其他事情,例如閱讀短故事、看卡通、畫圖畫、玩小遊戲等;孩子亦可帶同自己日常喜歡的物品來陪伴,例如玩具車、洋娃娃等。此外,與孩子深呼吸也是不錯的選擇。家長可告訴孩子深呼吸能吹走接種帶來的不舒服感覺,而行動上家長則可在孩子的手掌上,用食指畫一隻小蝴蝶,畫第一邊翅膀時吸氣,畫另一邊時便呼氣。記緊節奏要緩慢,心情較易放鬆。

「接種」代替「打針」 勿重複強調痛楚

另一方面,家長可在認知想法的角度下工夫,例如在字眼上,家長可用「接種」來代替「打針」,描述過程可說「被筆拮一下」、「被蚊子叮一口」,我們要向孩子坦承過程會有點不舒服,但要避免重複強調痛楚。同時,家長可教孩子告訴自己︰「我好安全」、「小小不舒服,我不怕」、「只是一秒鐘,小問題」、「接種了更強壯」等,以不同的說法來帶動相對正面、勇敢的想法,讓孩子明白接種過程只是「一件小事」,卻帶來很重要的意義。

完成接種後,家長當然要讚賞孩子的勇敢表現,告訴孩子之後會更健康,爸爸媽媽也會很高興,即使之後或有輕微不適,只需要多喝水、多睡眠休息、冷敷痛楚的位置等,便可以紓緩。


(插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