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無限的想像力量

為了趕上科技時代及節省用紙,學校在一年多前向家長發送電子通告和通知,不再用紙本。不久前,有100名家長在限期前並未簽署回條,我花了兩小時讓每個欠簽回條的學生立即在校務處致電回家,要求家長簽署,超過一半的父母在接下來的一小時內完成簽署。第二天,仍有30名家長未完成任務,再打電話;第三天,有三名已通話過兩次的父母仍然不合作。

有時候,我懷疑當家長說非常關心自己的孩子時,其實有多認真。一份學校通知書可傳送到同一家庭的五部手機,所以我不太明白為什麼簽署回條會那樣困難。或許現代人的手機接收太多資訊,成為「已讀不回」的奴隸,信息經常過目即忘。

發電子通告 家長「已讀不回」!

但學校通告其實很重要,不僅父母應知道學校發生的事情,也該知道孩子的安全和行蹤,盡可能與學校合作。我讀高中時學校已沒有每年見家長環節;但我自行安排,請求班主任及父母一同討論我的學習大計,不然為什麼有成年人、監護人這些角色?孩子的聲音和意見重要,但畢竟是孩子,父母要引導他們學會真正照顧自己。

認為孩子在學校有校長老師監管,父母便可不聞不問,實在是大錯特錯。

科技不能取代人類互動

學校傳授知識,不是結構性物流線作業,而是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基地。最近日本電影《鎌倉物語》(2017)強調想像的力量,主角前往煉獄營救妻子,用想像力來對抗煉獄怪物。「想像力」這個詞顯示了真正的「力」量,等同活力、魄力、精力等,想像力都是一個動力(force)。技術雖然豐富了生活素質,但我們不應成為技術的奴隸。人類對互動、同情和合作的需要永遠無法取代。學校豐富了孩子的想像力,正正就是我們把孩子送到學校而不是從小遙距學習的原因。

愛因斯坦認為想像力比知識重要,畢加索認為可想像的都可成真。家長又花了多少時間,去了解孩子已學的有限知識,以及無限的想像力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