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中小學生同樣抑鬱
這幾個月,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完成了兩項有關學生抑鬱的調查,結果公布,情令人擔心。調查對象是本港中學生和小學生,結果顯示兩個中學生有一個抑鬱,七個小學生有一個呈現抑鬱徵狀。為何中小學生同樣抑鬱?問題成因值得教育決策者、辦學團體、老師、家長、社工、輔導人員、教育心理學家等關注。
有關中學生抑鬱的調查,訪問了15,560名中學生,結果顯示53%受訪者呈現抑鬱焦慮,從而推算出全港約有12,000名中學生的抑鬱傾向已嚴重至需要接受專業輔導及治療。兩個中學生有一個抑鬱,原因何在?壓力源於學業、前途及寂寞感。
最近,該機構又發表了有關小學生抑鬱的調查,訪問了1301名小學生,結果顯示13%受訪者受抑鬱情緒影響,推算出全港約有33,000名小學生的抑鬱徵狀已接近病態,七個小學生有一個有抑鬱徵狀,主要原因包括「功課太多」,「升中選擇及適應」,「學業成績未如理想」等,反映小學生的壓力源頭主要來自學業。
教師父母責無旁貸
香港大學校長馬斐森在新生入學禮上發表講話,也提及若學生遇到困難可向老師求助,他說:「這是勇氣的表現,不是懦弱。」教育工作者站在最前線,經常接觸學生,經培訓後可處理學生的情緒問題。
針對中學生抑鬱的調查,專家建議教師幫助他們學懂與自己相處,提升自我關懷,從而紓緩焦慮徵狀。與此同時,教導學生一些技巧,強化人際關係,能夠減低寂寞感。
另一方面,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就小學生有抑鬱情緒的問題,該機構臨心理學家李明琳建議家長多抽時間陪伴子女,多關注及用心觀察子女所需及日常行為。此外,筆者認為,若家長發現學生出現持續精神緊張、睡眠質素差、情緒低落等病徵,情達兩星期或以上,宜尋求精神科專科醫生協助。
愉快教與學
上述的問卷調查反映中學生和小學生抑鬱情普遍,但筆者相信老師的情更嚴重。事實上,身處在這高壓的教育體系中,老師同樣感到焦慮和抑鬱。試問如果學生和老師同樣抑鬱,何來愉快學習?如果「愉快學習」四個字只是學校招徠學生的宣傳口號,真的使人失望和痛心!學校管理層必須創造愉快的工作和學習環境,教師學生共同感受自在與輕鬆,才能產出「愉快學習」。只有愉快教與學,才是應對情緒問題的靈丹妙藥。
(本欄歡迎各位老師、教育界人士投稿至[email protected],一經刊出,薄酬)
文:陳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