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添父能量:爸爸如何與「躺平」子女同行?
近年來,「躺平」現象在香港青少年中漸趨普遍,反映出許多年輕人在面對未來時缺乏自信和方向感。根據2024年香港樹仁大學的研究,近八成中學生和超過六成大學生未能確立自我認同,這不僅影響心理健康,也降低了生活滿意度。
筆者現正任教的青少年學生亦有相同現象。在關心學生的遲到或缺席情况、功課表現未如理想時,部分學生表現消極,甚至選擇「躺平」,寧可延遲一年才畢業,延遲一年才面對工作的身分。作為爸爸,如何在青少年子女成長路上扮演重要角色,幫助他們建立自我認同?以下是3點溫馨提示,讓爸爸們可以輕鬆實踐,與青少年子女一起成長。

子女自我價值受爸爸肯定

即使子女處於青少年階段,仍渴望與家人建立情感聯繫,只是未必像小時候般主動表達。青少年喜歡追求新鮮事物,爸爸可以透過創造共同體驗來拉近彼此距離,參與孩子感興趣的活動或挑戰,例如一起做運動、玩電子遊戲或學習新科技。過程中不僅能拉近距離,還能透過遊戲中的合作與挑戰,培養子女的團隊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共同經歷不僅能增強親子關係,亦能提升子女的自我價值感。

讓子女感受到潛能被爸爸看見

青少年正處於探索自我的階段,加上控制理性的腦部前額葉還未完全發展成熟,情緒波動有可能較大,他們需要來自爸爸的肯定來確立自己的價值感。爸爸可以嘗試多關注子女的努力過程,而非僅僅以結果來評價,並以具體的讚美表達對子女的支持。例如:當子女努力為比賽準備,即使最終未能獲獎,也可以說:「我看到你為了這個比賽花了很多時間練習,這樣的努力真的很值得肯定!」這樣的話語能讓子女感受到自己被看見,並激勵他們繼續探索自己的潛能。

子女知道爸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青少年需要空間去探索自己的興趣和目標,但也需要爸爸提供適當的引導。爸爸可鼓勵子女嘗試新事物,幫助他們找到熱情所在,並在他們感到失落時給予支持與關愛。例如,如果子女對畫畫感興趣,即便他嘗試過後認為不適合自己,後來改變方向,也應表示支持,爸爸可以說:「爸爸欣賞你已經勇敢嘗試了,我會繼續陪伴你尋找自己的興趣!」這種正向的鼓勵能幫助子女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逐漸建立自信。
爸爸們,與青少年子女同行並不需要複雜的技巧,只需要多一點耐心、理解與陪伴,就可以幫助子女在成長路上找到自我認同感,成為更自信、更有韌力的人。讓我們一起努力,成為子女成長的強大後盾!
文:黃格平(兩個兒子的爸爸,喜歡與年輕人探討家庭價值,與好爸爸中心一起塑造新一代爸爸角色)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