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添父能量:三個行動打破父子隔閡

筆者小兒子已經進入青春期,父子關係的確需要再進一步提升和鞏固。因此,打算在今年4月的復活節學校假期,單獨和他去一次短程旅行,太太和大女兒沒有份,希望透過父子二人相處幾天能增進感情,讓他獲得足夠的父愛,去面對未來在青春期所遇到的成長挑戰。

其實,青少年階段的孩子願意與爸爸有傾有講、單獨相處嗎?有爸爸覺得,青春期的子女只喜歡和朋友一起,喜歡外出,不願意留在家中,和爸爸毫無共同話題,甚至覺得父子相處幾天,只會換來靜默,各自上網,甚至感到尷尬、沒趣。以上是否都是你的想法?香港樹仁大學李樹甘博士在維護家庭基金2020年的家庭研究中發現,孩子獲得爸爸的鼓勵、稱讚和喜愛,以及陪伴,會促成他們對家庭的好感,這份融洽的感覺使青少年的人生感到滿足。筆者的以下3點體會,與大家分享如何打破父子隔閡,享受和子女一起成長的日子。

多用開放式提問

1. 爸爸要學習如何保持有傾有講的說話技巧。與子女的對話,要多用開放式的提問,減少「是不是……」、「有沒有……」這些答案二選一的問題。開放式的提問能讓子女感到你有興趣繼續聆聽他之後的回應,令你和子女的對話有來有往,而不是爸爸一方說了算。例如:「阿仔,我剛才的講法,你覺得如何?」、「阿女,我認為應該這樣做才是較好,我都想聽下你的想法。」

製造聆聽空間

2. 爸爸可以行動和聆聽方式表達父愛。在生活細節中,爸爸若能提高敏銳度去了解青少年子女的感受和需要,並作出關心,讓他們看見你做出來的實際行動,總比你只用囉嗦說話去表達,更有說服力。此外,鼓勵爸爸製造聆聽空間,刻意讓子女多說一點,透過聆聽來學習接納子女。當子女喜歡親近你,向你說多一點話,願意花時間在你身邊,作為爸爸的你才有機會和有能力去關心他的生活和需要。

製造快樂回憶

3. 爸爸可投其所好,製造共同快樂回憶。當爸爸和子女有共同的喜好和行動時,爸爸便有更大的機會在時間和心思上,與他們有交流的可能。例如可多找機會邀約子女去一些他覺得特別的地方或場合,或一起做一件他很感興趣的事。你亦可選擇一種擅長的運動,邀請他參與、嘗試。不論是踏單車、跑步、游水,還是攀石,只要是你的專長,你便可成為教練的角色,在運動的過程中雙方可以有更深入的交流。為自己製造與子女相處的機會,即使只是簡單的一餐飯、一起去電腦商場行一圈,或一次外地旅行,都有助彼此在相處期間,更專注於對方的說話、內心需要和情感表達。

我們作為父親的,當在生活層面好好滿足青春期子女的成長需要,學習少說話、多聆聽、多行動,那麼,子女在暴風期反叛的情况,不一定會出現,筆者和很多爸爸都可為此作見證。復活節的長期假快要來到,是時間考慮一下,如何好好把握這個假期,和子女增進感情。

文:溫南聲(兩名青春期子女的爸爸,學習和子女製造共同快樂回憶,又與好爸爸中心一起塑造新一代爸爸角色)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