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親子台:不開心也是可以的

小女兒上月剛好有戶外教學,全級浩浩蕩蕩出發旅行。家長當日幫忙做義工,教師特別吩咐大家,不要忽然出現為孩子的午飯加餸,尤其不要帶來開心樂園餐,不然會場面失控。原來,開心樂園餐在孩子眼中有如此威力。

「不開心樂園餐」

5月中是精神健康關注周,英國的麥當勞趁此時機,推翻一直大受歡迎的兒童餐,推出了「不開心樂園餐」,正式的名稱是「一個餐」(The Meal)。它想強調的是,「有時,不開心也是可以的」(It's ok not to feel happy all the time),這亦是它在盒上印的一句溫馨提示。在那周,開心樂園餐的包裝由紅底加大笑臉,變身成為淨紅色。

隨餐更會附上不同心情的貼紙,讓小朋友按自己心情貼上,可以表達開心、不開心、無奈、生氣、奇怪等不同感受,而不只是以「大笑」回應。簡而言之,是希望孩子不需要強裝開心。

被要求「開心」 近半學童感壓力

這個改變源於年初在當地做的一項調查,當中發現近一半 (48%)英國學童覺得生活中有被要求「開心」的壓力,「不開心樂園餐」正是回應孩子內心的訴求。作為父母,總是希望孩子成長得開心快樂,一旦看到小朋友面露不悅,必定想盡辦法令他重拾歡顏,不斷希望他「笑吓啦」、「唔好唔開心」。但又會有多少次,我們會跟孩子說「唔開心也沒有問題」、「我給你一點空間處理情緒」。

「想你快樂」這份愛是深厚,但同時也是沉重的。「開心/ 快樂」從來應是結果,而不是一種被要求而來的假裝。 Hello Kitty之所以大受歡迎,沒有嘴巴的角色設定應記一功。沒有心情的預設,讓開心的人看到,會感覺它與他同喜;傷心的人看到,會覺得它與他同憂。有起有落,有喜有悲,同時可以將不同的感受混雜一起,有點像沙律,這才是人生。

沒有《玩轉腦朋友》(Inside Out)中的阿愁那麼可愛,大概我們都不太願意看見別人愁容滿面。但正如電影所說,大家都有開心、不開心、驚慌、憤怒,他們各有特色,在我們身上,沒有誰比誰可愛,也沒有誰比誰高尚,都也是我們的腦朋友。

收集微笑 掩飾真實自己

最近看了一本也以此為主題的比利時繪本,名為《蘇西的微笑》(Le sourire de Suzie),說的正是一個把微笑當作防衛盾牌的孩子。她怕父母擔心,也怕惹人不高興,於是她收集很多微笑,每天如口罩般戴上,用來掩飾真實的自己。這般令人心酸的懂事,為的只不過是不想父母擔心。

是時候由我們開始,放手接納孩子表達真實的情緒,愈正面看待不同感受,愈能擁有健康人生。孩子請放心,無論有沒有帶着微笑,我們都愛你。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