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養救未來:真誠地和孩子連繫
很久之前讀教養文章時,常常讀到類似「為自己的情緒負責」、「誠懇地表達情緒」、「同理孩子」的話語。老實說,每次讀到都覺得很有道理,可是一嘗試做就覺得「冇feel」。次次說 「我𠵱家覺得煩躁」或「我知道你好嬲」時,都像在念書──自己嘴裏說出來的句子乾巴巴的,孩子一點都沒有聽到,依然嚎哭尖叫。面對這樣的情景,我沮喪又焦躁,最後連背念這些句子的動力都沒有了。
我一直期望文章所描述的「神蹟」出現︰在孩子的情緒風暴中,我一句同理的說話讓他得到安慰,然後孩子慢慢靜下來,母子相擁。哈,事實卻像山寨版韓劇般一地雞毛。好不容易捱過一個鐘的情緒風暴,只換得自己谷了一肚氣,連胃都痛起來。
藉傾訴累積同理力量
多次絕望後我打了一通電話給一名善養媽媽。我原想徵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對方聽完後由衷地說︰「嘩,好辛苦啊!」然後開始仔細詢問我當時的感受。一下子,委屈、憤怒、沮喪、挫敗……這樣的字眼排山倒海地湧現,說着說着,只是聽着她「係啊……係啊……」的回應,我已不停哭起來。本以為這通電話我們會理性討論育兒的方法,結果卻是為自己求助。
掛了電話,我舒服了許多。我沒有得到想要的建議,卻感覺解決了一部分的問題,因為似乎我又有了些力氣面對孩子。
之後每次我感到無助,就打電話和朋友傾訴,每次都令我回想起自己小時候被壓抑的感受。慢慢我發現,原來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常用「道理」去處理我和他們的衝突,所以我和父母的互動,一直沒有表達情緒的環境。在30幾年的親子關係中,我們的感受都被「道理」、「合理」、「正確」的概念壓抑了。(譬如:你不能買這個玩具,因為你只是「想要」而不是「需要」。)因此即使成年了,我以為自己掌握了情緒詞彙,但原來我內在的感受並未和它們連結。在表達情緒這個領域,我還是個初生嬰兒!
但隨着和朋友愈傾訴得多,我就愈聆聽到自己的感覺,慢慢面對孩子的情緒時也愈自如,感到自己開始準備好「同理孩子」。終於有一次,孩子又突然情緒爆炸,我忽然可以感受到那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對他的衝擊。於是我自然地想靠近他,撫摸他的背脊,沒有說一句話。孩子仍在哭叫,但我覺得不再是難捱的時間。最後他問我要了一杯雪糕,安靜下來了。那次我沒有期望孩子因我的作為放棄發泄,而是純粹想他感受到自己被理解。
藏在「真誠連結」裏的啟示
這個經驗給我極大的震撼。一是,原來連結沒有公式,你是否用言語幫自己和孩子表達也不是重點,「真誠」才是關鍵,身體會為你說話;二是,原來找到傾訴的渠道,才是同理他人的基礎。善待自己其實就是在善養孩子。
雖然表達感受可以幫助孩子同理他人,卻不代表我們應期待孩子在當下就學會同理,否則「表達」只成為我們想要改變孩子的手段。
當然,我們有時會累會煩躁,不可能每次都愛心滿溢地面對孩子的脾氣。這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的童年,都沒有機會自如地表達情緒。但只要知道我們在善養的路上,在跟孩子一起學習真誠,放鬆時表達愛,疲憊時找支援,就是給孩子、自己及這個世界最好的禮物。
文:舒天楚(全職媽媽/前教育工作者)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