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焦慮.專家:家長敏感度不足難發現 扭計無膽 焦慮症作怪?

小朋友言語表達能力有限,透過玩具、沙盤,可幫助他們表達感受。

古語有云﹕「少年不知愁滋味」,但實情是,廿一世紀的小人兒,小至三四歲已經感受到壓力,甚至患上焦慮症!然而,很多家長都誤把小朋友的焦慮徵狀等同「扭計」、「發脾氣」、「無膽」、「懶惰」等偏差行為而沒有求醫。究竟如何識別兒童焦慮症?治療方法又是怎樣的呢?今期《HappyPaMa教得樂》就請來專家逐一拆解。

文﹕沈雅詩、李樂嘉、顏燕雯    圖: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相中模特兒與內文提及疾病無關)

不少求診個案關乎學業

臨牀心理學家朱嘉麗表示,她處理過最年幼的焦慮症患者只有三歲多,男童是因為跟初生弟弟爭寵而出現分離焦慮症,但整體而言,她也察覺到近年小學生的求診個案增多,不少也跟學業有關,惟很少由家長主動提出,「很多時都是學校社工發現學童有些不妥要求家長帶來評估的;有些小朋友則是反覆肚瀉、肚痛、頭暈、嘔吐等,醫生卻找不到病因,於是懷疑屬身心症狀而轉介臨牀心理學家跟進」。

朱嘉麗說,一般家長對兒童焦慮症的敏感度仍然不足,「父母很少意識到子女有焦慮症,往往只是說他們『心散』、『脾氣大』,覺得他們的情緒很難處理,想有專家協助。但當我們深研下去,便發現小朋友原來學習成績欠佳,內心有很多擔心、憂慮,積壓着的情緒用了不適當的方法發泄,以致很暴躁」。

臨牀心理學家朱嘉麗指出,近年多了小學生求診,當中不少也受焦慮症困擾。

要辨別兒童是否有焦慮症,朱嘉麗稱,臨牀心理學家除要求父母填寫問卷,亦會作現場觀察、臨牀觀察,並向學校了解學童的情况,一旦證實孩子真的患有焦慮症,便會展開輔導,有需要時,甚至要配合藥物治療,「由於小朋友的言語表達能力有限,因此,我們多會用玩具、繪畫及情緒卡幫助他們表達感受,以八節為一個療程的話,一般一至兩個療程可見成效。但有些比較嚴重的個案,例如有些小孩焦慮到咬手指、搣手指至皮開肉綻,那就或有需要轉介精神科醫生輔以藥物,以放鬆他們的心情」。

過半數焦慮症都是後天形成,其中一個常見成因,是被父母過度保護,容讓他們一遇到害怕的事情便逃避。

面對小朋友不穩的情緒,家長常滿腹狐疑,究竟是小朋友少不更事,抑或他們的心理健康確實出現問題呢?臨牀心理學家朱嘉麗嘗試剖析兩個個案。

■個案一

處事固執 遵循指示拒變通

六歲的浚浚就讀K3,一向對陌生事物都沒有安全感,即使到遊樂場也要父母出現在其視範圍以內,甚至是站在他身旁,亦因而完全不肯上興趣班。

害怕父母在學校出現

浚浚媽媽Gloria表示,浚浚表現得最焦慮的,是有關學校的問題,例如學校指定某日子要交通告,媽媽試過早一天交回校,浚浚覺得是「沒有聽老師指示」而大哭;最奇怪的是老師說他在校算是品學兼優的學生,但他卻很怕父母出現在學校,甚至連到校接放學也不肯。「最記得K1家長日,他知道我們會見老師就表現十分驚慌,最後老師讓我、丈夫和他三個一同入課室對談,只見他坐在椅子上雙手全程不斷握拳扯住褲腳,像很害怕的樣子,那時他才三歲多啊!」Gloria說。

平日看到一些情景,浚浚也會胡思亂想,例如坐飛機見到安全指引單張,會問媽媽為何飛機會在水中、「我們的飛機會跌落水嗎?」或者看過卡通片中壞人的典型樣子後,在街上看到類似打扮的人,會問媽媽那個是否賊人。

「他年紀這麼小就杞人憂天,真的很擔心他長大後會遇到更多令他情緒緊張的事情,現在只能把他的焦慮逐一拆解,例如跟他解釋飛機怎樣才會跌落水、賊人不一定是那個樣子等。」

朱嘉麗意見﹕

如果小男孩由K1至K3也不肯面對新環境,升小一時,他勢必轉換陌生的學習環境,那麼,屆時會怎麼樣呢?這個男孩最大的問題是處事固執、缺乏彈性,例如在他認知中,爸爸媽媽只會在家中出現,因此他們在學校出現是「不正常」的,以致他產生不安情緒。

思想行為欠彈性

然而,要留意的是,這個小男孩缺乏彈性的思想行為是跟同齡孩子有落差的,因此,他有可能患有焦慮症;其次,他是資優兒童;另外,假如他在互動社交方面有困難,則有可能是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姑勿論如何,這個個案值得找臨牀心理學家作進一步評估。

■個案二

遇測考鬧情緒 躲枱底拒溫書

六歲半的澄澄,自幼性格內斂,不太合群。去年9月,她在區內升讀小一,該校全年有兩測兩考,每逢測驗考試的日子,澄澄的情緒便變得很波動。媽媽Kim說﹕「她會躲在枱下不肯出來溫書,即使我軟硬兼施也不管用。晚上,她不單會發噩夢尖叫,甚至尿牀。」

非測考季節一切正常

Kim不諱言收過老師電話,說澄澄控制不到情緒,常在班房發脾氣,又咬手指。雖然老師也建議Kim帶澄澄去看醫生,但她始終猶豫不決,十五十六,「因為若非測考季節,澄澄便一切正常,我始終覺得她未適應小一生活而已」。

單親小孩欠安全感?

此外,Kim亦懷疑澄澄的不安,與她出身自單親家庭有關,「我是單親媽媽,除上學外,澄澄便一步也不肯離開我,表現得很無安全感。澄澄常說『無爸爸,只得媽媽一個』,但我相信隨着她長大一點,情况便會好些」。

朱嘉麗意見﹕

以女孩子來說,大約四歲便應該可以完全控制大、小便的,姑勿論個案中的小女孩是向來做不到,抑或是出現倒退行為,但她的身體已經向我們發出了信號﹕小女孩的情緒正受困擾!家長必須予以正視。

未能適應升小改變

是否單親未必是關鍵所在,看來問題是來自幼稚園升小後,學習模式完全改變,功課多了和程度深了,令小女孩產生很重的無力感,並把壓力積壓在身體之內,以致出現焦慮的徵兆。建議家長與其多等一會兒,不如及早求醫,讓小朋友盡快得到合適的支援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