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教授演講廳:食乜魚最安心?
遠在十六世紀,哲學家巴拉賽爾蘇斯(Paracelsus)已懂得食物安全的重點:「所有東西(包括食物)都可以是有毒的,中毒與否則視乎吃多少而定。」換句話說,若吃的量大和進食頻密,即使食物含少量有害化學物質亦能損害健康。
魚類含有豐富蛋白質、奧米加三脂肪酸、礦物質和維他命等兒童健康生長的重要元素。但不可不知,吃魚也有健康風險啊!
就以罐頭吞拿魚為例,牠是較細小的鰹魚(Skipjack Tuna),但亦含少量重金屬。曾有位家長每天用罐頭吞拿魚來做三文治給女兒吃,但不知為何女兒皮膚長出了濕疹。結果,透過孩子的血液化驗報告才水落石出。原來,孩子不斷從吞拿魚攝取重金屬,日積月累,重金屬超標了,影響免疫系統。停吃吞拿魚後,病情便好轉。
鯖魚、吞拿魚、三文魚、黃花魚等擁有豐富的亞米加三脂肪酸,但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喜歡依附在油脂內,因此多吃無益。
香港浸會大學黃銘洪教授發現,本港市場上的海魚均含DDT農藥,反觀淡水魚相對較清潔。淡水鯇魚、烏頭魚和鯪魚主要吃植物和無脊椎動物,所以攝入較少污染物。而淡水桂花魚則獵食其它魚類或吃動物飼料,所以含污染物相對較多。
因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會依附在海洋生物的脂肪中,污染物的含量隨着食物鏈擴大,所以位於食物鏈較高的捕獵者如藍旗吞拿魚、旗魚、劍魚和金目鯛等皆含大量污染物,只宜間中淺嚐。雖然含油份較高的鯖魚、吞拿魚、三文魚、黃花魚等擁有豐富的亞米加三脂肪酸,但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喜歡依附在油脂內,因此多吃無益。而大型(三斤以上)的野生珊瑚魚如石斑、蘇眉和油?等更有機會含致命的雪卡毒!為保育珊瑚魚和家人健康著想,食用這些貴價魚確實可免則免。生活於海底泥中的魚類如鰨沙魚、方脷和龍利魚等,有機會經常接觸及吸入泥中的各種污染物,亦應少吃為妙。
若要孩子食得健康,爸媽可以選購非捕獵性的魚類、一般體型較小的魚和優質養殖魚作日常食用。
漁護署於2005年成功推展「優質養魚場計劃」,參與此計劃的魚場須接受定期水質和養魚體內污染物殘餘量的監察,以確保產品安全。若要孩子食得健康,爸媽可以選購非捕獵性的魚類、一般體型較小的魚和優質養殖魚作日常食用。安心食用魚包括鯇魚、烏頭、 大頭魚、鯪魚、䱽魚、泥鯭 、油?、獅頭魚、馬頭、紅衫及?魚等。
本港食物安全中心定期監測魚類中的污染物,例如:汞(深度閱讀:按此進入)、二惡英(深度閱讀:按此進入)、雪茄毒(深度閱讀:按此進入),精明爸媽亦可參考其硏究結果去選擇安心食用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