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途有「理」:落公園玩 治孩子執筆問題?

豐豐今年4歲半,治療師請他在紙上畫一個人,他用了3秒,像塗鴉似的在紙上畫了個圓圈加幾條直線,說這是「怪物」,之後便迅速逃離座位!他討厭、抗拒和逃避執筆,這是源於手部的反射仍未整合,所以執筆姿勢錯誤兼過分用力;加上腹部深層核心肌肉與肩膀固定力欠佳,以至寫字時側頭寒背,整個肩膀、手臂及手腕僵硬。他雖然精力充沛,在治療室內跑來跑去,但軀幹穩定力不足,平常也沒有到公園玩耍。 香港的小孩子約4歲便要學習寫字。孩子一般在3、4歲時掌握到基本執筆姿勢,即靜態前3指抓握,但靈活又成熟的抓握卻要到5、6歲才發展好。而患有動作協調障礙的孩子,手指控制不能自然的發展。 家長容易誤解寫字不好,只要反覆練習就行了,殊不知反而增加了孩子的壓力和挫敗感,令他們討厭寫字,使每天寫字做功課都變成戰爭、噩夢! 抱蛋扮飛機 練肩膀固定力 小孩子的體能成長是由近到遠,愈接近身體軀幹的位置愈先發展,所以大肌肉運動能力,例如爬、行、跑、跳、踢、擲和攀等,會比要精細控制的手部小肌肉能力,如執筆寫字、扣鈕、拉鏈和綁鞋帶等較早發展。 6歲前孩子的基本大肌肉能力仍在發展中,他們需要很多跑跳和攀爬的機會,以這些體能運動刺激大肌肉如腹部深層核心肌肉、肩膀的固定力和穩定性,刺激孩子的本體感、前庭覺和觸覺,幫助他們提升空間感和方向感,並將未成熟的反射整合過來。這一切的發展,使他們不費吹灰之力地坐得頭正腰直,那樣手腕和手指才可靈活郁動,全神貫注地學習及書寫,這就是寫字的基礎。 若想提升孩子的寫字能力,應先要讓他們每天至少有一小時的公園或遊樂場的玩樂時間,然後可練習以下的初級深層核心肌肉與肩膀固定力家居運動。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盪鞦韆喊爆 是動作協調障礙?

子熙剛滿四歲,爸媽每周都帶他與兩歲的弟弟到公園遊玩。弟弟雖然年紀小,但總是精力充沛,勇於嘗試不同的遊樂設施;相反,子熙卻總是沒精打采的坐在一旁。爸爸幫他盪鞦韆盪得高高的,他竟然有幾次都扭計大哭。幼稚園低班一個學期過後,子熙雖然乖巧且成績理想,但任何體能活動,他都表現得散漫及不太積極。有一次走在2呎高2呎闊的平衡木時,突然大叫嚎哭,老師於是建議他接受評估。 未完全整合嬰幼兒時期的身體反射,以致孩子的跑步姿勢不成熟。 經專注於兒童發展的物理治療師評估後,發現子熙的大肌肉活動發展稍微落後,但由於他慣性地「小心翼翼」和「逃避」,以致他的協調問題從未被察覺。神經系統發展方面,子熙的肌肉張力稍低,就似拉鬆了的橡皮圈,所以他每次活動時,都需要比同齡孩子付出更多體力,以致很快便疲累不堪。另外他仍有很多未完全整合的嬰幼兒時期的身體反射,以致坐、企和跑步姿勢與手腳協調很多時也是怪怪的。因為跑得慢和吃力,跑姿又怪,加上每次都跑輸,難怪他不想參與追逐遊戲! 抗拒玩鞦韆的小朋友,可能因前庭感反應過敏,空間感弱和不能判斷速度轉變而害怕。家長切記不要強迫孩子,令他們恐懼鞦韆;首先要放鬆歡容,可先讓孩子觀看其他孩子盪鞦韆並多作解釋,之後家長抱起孩子一起坐在鞦韆上慢慢搖,又或放他坐在鞦韆上但不搖盪,之後才慢慢增加搖盪的幅度和速度,讓孩子慢慢適應。若小孩仍然害怕,便要尋求治療師協助。 在公園齋坐 害怕玩平衡木 至於感覺運動方面,子熙的前庭感較弱,眼動協調亦有問題,直接影響到他對空間的判斷。所以4歲小朋友可輕易走過的2呎闊平衡木,當架空了少許後,他便因判斷不到高度而害怕。公園內的攀爬設施,他更是望而卻步。 對於患有「動作協調障礙」的子熙來說,除了積極參與恆常每周一次針對性的物理治療訓練外,父母亦積極督導他每天做20分鐘的家居運動。 經過半年多,父母發現子熙更開朗和勇敢,一些較高較難的攀登架,只要有爸媽鼓勵和在旁指導幾次,他就有信心嘗試,他現在也喜愛盪鞦韆! 患有動作協調障礙的小朋友,每人有不同徵狀,訓練方案亦因人而異。若家長懷疑孩子有協調問題,可諮詢兒科醫生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文﹕陳淑卿(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27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孩子經常跌倒,是動作協調障礙嗎?

小孩子間中跌倒是很正常,正所謂「跌下先得大」,意即小孩子因為跌倒感受到痛,於是為免下次再受痛楚而學會視察環境、調節身體協調及活動速度,反覆練習跌倒時的身體保護反應,如跌倒時伸手按地以避免撞傷頭部;以及透過在不同環境,如凹凸不平的石地、鬆軟的草地、公園的高架平衡木上行走,或在熙來攘往的街道上閃避途人來學習平衡。 但有些孩子由學行開始就已經是跌跌碰碰,並沒有「自然地」學懂平衡,有些孩子在室內時經常腳絆腳、踏着地上的玩具或撞到家俬而跌倒,在室外時則不時踫撞到路人、撞燈柱、絆石壆或行樓梯時跌倒,有些在跑步或追逐時就一定會跌倒。他們因此弄致周身瘀傷,甚至頭破血流或骨折。 患者外表與其他孩子無異 經常跌倒的小孩可能是患上「動作協調障礙」,大部分患有此障礙的小孩外表與其他孩子無異,他們的平衡失調狀况較易被忽略,家長可能會歸咎於他們「不專心」、「粗心大意」。 亦有些平衡差的小朋友,因為害怕跌倒而逃避參與體能活動,或「過分專心」地保持平衡或留意周圍環境,以致容易疲累而影響學習及情緒。 控制平衡靠三系統 控制平衡的感覺系統分別有視覺或眼動控制、內耳平衡系統(即前庭覺)和關節皮膚感覺(即本體感)。大腦從這三個系統接收信息,經過分析後處理,再發信息給予運動系統,繼而作出適當的平衡反應。若平衡有問題,物理治療師會透過評估找出哪個系統出問題,再分析環境以及個人因素、性格的影響,以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如有小朋友是因為視力問題而引致平衡失調,當佩戴合適的眼鏡後,平衡便得以改善。 也有小孩因周邊視力欠佳,走路時容易忽略旁邊的事物,以至經常撞倒路人或燈柱,就是所謂的「行路唔帶眼 」;前庭覺差的小朋友倚賴視覺來平衡,在黑暗的環境中特別容易跌倒;而本體感弱的小孩的姿勢總是很差,家長常形容為「冇腰骨」、「坐坐下會碌落地」或「無端端企喺度都會跌低」;運動系統弱的孩子可能肌肉張力會低、耐力差或骨骼發展不良如內八字腳、扁平足等,這些問題也會影響平衡能力。 若身體的神經感覺運動系統運作良好,又能配合適當的環境刺激,自然有良好的平衡反應。若孩子經常無固跌倒,就應盡早尋求專業人士及物理治療師評估和協助,以確保孩子安全、正常的體能及心理發展。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