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一則小故事

  教育界最近經常流傳一個詞語「欺凌」,表面意思很容易解得明白,但背後的深層意義,卻並不簡單,而且帶着一份極大的傷害性。我在這裏,想分享一個令人心痛的故事…… 小一生甲同學的家長,因着孩子被同班乙同學用指甲抓傷,憤而替他辦理退學手續,原因是孩子受到「集體欺凌」!不知說到「集體欺凌」,大家的腦海會出現什麼影像?我會聯想到是一個孩子倒在地上被一班人拳打腳踢,畫面令人心寒。但為何乙同學用指甲抓傷甲同學,就會被冠以「集體欺凌」的罪名呢? 參考教育局對欺凌的定義︰「欺凌是指一個人或一群人,以強凌弱或以眾欺寡,恃勢不斷蓄意傷害或欺壓別人的行為」。因此構成「欺凌」,必須符合以上的定義。我奇怪,為何這位家長這樣輕易便用上「集體欺凌」這個字眼。如果我們誤用或濫用了這個充滿仇恨意味的詞語,也許全港學校都無一倖免地跌入這個罪名了。 關上溝通大門 真相如何大白 其實未審先判又是否對整件事公平呢?溝通是化解誤會的有效渠道。作為家長,是否應該給予雙方孩子一個機會,從事情中去學習相處之道?在這件事情中,該班的班主任、主任、副校長及社工均用心全力去了解整件事的起因及經過,而乙同學亦承認抓傷甲同學,經過教師和家長的教導,已知道自己做錯並對甲同學說了對不起,甲同學也表示會原諒同學的過犯。可惜,甲同學家長的反應卻一面倒怪責學校管理不善,同學沒有愛心,不懂尊重,品行差劣;也怪責教師不認錯,保護攻擊者,是一間品德有問題的學校。更嚴重的是,家長以孩子生病為理由不再讓他上學,雖然班主任每天都致電家長關心孩子的情况,但落得的下場卻是被家長以冷漠粗暴的態度對待,其後由學校社工介入,也遭遇相同的境况。試問家長把唯一的溝通大門都關上,真相又怎能大白呢? 學校最關心的,是孩子上學的問題。家長表示決定退學,但又指未找到新學校,我們都大為緊張,於是繼續每天聯絡家長,希望家長可回心轉意,讓孩子回到學校上課,畢竟只是9月,毋須如此草率下決定。遺憾的是,我們最終經教育局通知,原來學生在退學後一星期,已在另一所小學上課,教師們都非常痛心,因為大家付出的關心,只換來一份欺騙及傷害。 孩子犯錯須給改過機會 這件事也讓我反思,唯有家校彼此信任、攜手協力,才能教出好孩子。小朋友是一張白紙,教育他們要明辨是非,犯錯後要承擔責任,不正正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和父母都需要做的事情嗎?但人誰無過,學校本來就是一個充滿愛和機會的地方,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前,就是在學校這個小社會學習品德、學習怎麼與人相處和合作。學校有校規,孩子犯了錯,須有處分,但我們也須給他改過的機會。與此同時,我們亦很希望透過家校合作,讓孩子一起學習寬恕,這比起家長事事替他們出頭,相信會結集出更多正能量。 文:郭超群(德信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求知慾強,徜徉於教育、英國文學、藝術、正向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管理學等不同的領域。「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永遠懷着一顆善良的心持續做對的事,深信僕人領導能吸納一班願意和你乘風破浪的團隊。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2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