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教授演講廳:手和腦的奧秘
考考你,除了大腦之外,我們身體中那一個部份有最多的神經末梢呢? 答案是我們的一雙手。 在人體中,手掌佔有的感覺神經細胞和運動神經細胞的密度為各個器官之首(圖1),這些神經細胞和大腦聯繫緊密、合作無間。手可幫助我們測量物體的冷熱、乾濕、輕重、大小、軟硬、銳鈍及不同質感,這有助我們探索週邊環境及分別不同物品,從而減低健康風險。同時,手能做很多工作,如切割食物、煮食、整理東西、彈奏樂器、製造出各式各樣的衣服和日常用物品、以及創作手工藝術品等。 圖1: 以上是兩位皮質小人(cortical homunculus),他們外貌古怪是因為他們身體不同部分的比例是按照大腦中負責該部位運動功能(右邊小人)與感官 功能(左邊小人)的區域中神經末稍的密度來訂定。手掌第一,其次是口、鼻及眼睛。(圖片來源:https://bit.ly/332z48o) 多用手探索事物能助大腦發展 理論上,多運用腦細胞能夠助長腦部發展,我們必須多用手去感受物料的不同質感和特徵,並多用手去做不同的工作和發揮創作。因此,父母可讓小孩多用手觸摸不同的東西,運用觸覺探索身邊環境。例如:可讓孩子用手感受油和水的分別、金屬和木頭的分別、鯇魚和鰻魚魚身的分別、不同樹葉的質感等。在促進手腦神經系統發展的同時,亦建立孩子的好奇心及提升學習動機[註1]。 爸媽要讓孩子從「動手做」中學習 日常活動包括繪畫、做手工藝、彈奏樂器、寫書法、砌模型、做家務等均可增強手腦神經系統。孩子亦可透過進行乒乓球、羽毛球、網球、籃球、桌球、保齡球等運動去強化眼、手和腦的協調。視藝、音樂或運動方面的鍛鍊可促進孩子的腦部發展,長遠來說亦有助學術發展。因此,不少學校推行「一生一體藝」計劃,要求每位學生挑選一種樂器或視藝項目和一項運動去練習。這不單能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和堅毅精神,同時亦加強手腦協調和腦部發育。難怪,不少藝術或運動「叻」的同學也是成績優異生。 若孩子花大部份課餘時間來上網和玩電腦遊戲,手腦發展便會受到限制。反觀,若孩子像愛因斯坦般恆常練習小提琴或像達芬奇般熱愛畫畫,便能大大強化手腦神經系統,亦同時激發右腦發展,一舉兩得[註2]。 其實,手和腦是互動的。例如,硏究發現籃球運動員透過用腦去思考及幻想彩排射球動作,可增加他們的入球命中率和賽事中的表現 [註3]。所以,孩子在坐巴士或地鐡時,不防用腦幻想自己在彈奏樂器或練習射球。 在用手做事情時,孩子也可以發揮創意。例如,在彈奏樂曲時,可以嘗試變奏,加上裝飾音、改變節奏或和弦組合,把樂章以新的形式表達,甚至可以創作新的樂章。在周末,爸媽亦可讓孩子化身成小廚神,為家人創造新菜式。 光纖之父也愛畫畫 中文大學周保松教授曾憶起他在大學時與當時的中大校長高錕教授會面,他留意到高校長有個習慣:「就是喜歡一邊聊天,一邊在白紙上畫幾何圖案,並且愈畫愈多。」 無獨有偶,波波教授在聽人家演講或在開會時也會不由自主地一邊寫筆記、一邊畫畫(圖2)。我覺得能透過畫筆創作是人生一大樂事,所以有空便作畫,既自娛亦有助思考。我的女兒也跟我一樣,無時無刻也繪畫創作,時有佳作,一樂也! 圖2: 波波教授最近的畫作,作品是在會議或聆聽學術講座時繪畫在筆記簿上的。(圖片來源:波波教授) 延伸閲讀: 註1: 波波教授演講廳:閱讀可拓展孩子的好奇心 https://bit.ly/2YwQ3jR 註2: 波波教授演講廳:你是左腦人還是右腦人?https://bit.ly/2ryRKe2 註3: Kendall G, Hrycaiko D, Martin GL, Kendall T. 1990. The effects of an imagery rehearsal, relaxation, and self-talk package on basketball gam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Sports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2: 157-166. DOI: https://doi.org/10.1123/jsep.12.2.157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