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房四寶:香港還有獅子山精神嗎?
這天送兒子出九龍學琴,遠眺晨光下的獅子山輪廓特別清晰,途上他突然問老爹什麼是「獅子山精神」,使我想起一位我最敬佩的老校監。 籌募開校經費的辛酸 「博士,辦學的路真的不好走啊……」身旁的老人邊駕車、邊慨嘆道,她是一位辦學逾半個世紀的前輩。這天見面後她還堅持要親自送我回家,不說不知,原來她是幼稚園第一代的保母車司機。那些年,每天教學之外,還要接送學生上課、下課。車道兩旁的樓房在玻璃窗外快速地往後溜,一段一段的回憶又湧進老人的思海中。「那一年,我和媽媽在九龍城嘉林邊道開辦了第一所幼稚園,從此,我的人生便沒有半點可以停下來的空間。」我們的車正在穿過的獅子山隧道,在1967年通車,她開辦的幼稚園比它還要早,而她的一生,就活出了我們熟悉的獅子山精神。 沒有太多積蓄,要籌募開辦幼稚園的經費,不得不硬着頭皮四出向友人借貸周轉。兒子大概不知道,60年代的香港沒有今天的繁榮,開校的那一年更是香港經濟最壞的時候,多間銀行先後發生擠提,包括大家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恒生銀行、遠東銀行、永隆銀行、嘉華銀行、道亨銀行、廣安銀行……最後,廣東信託銀行宣布破產、恒生銀行被賣給匯豐,恒生指數在那年急跌了四分之一。她的幼稚園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不難想像校監與她媽媽在籌募開校經費時的辛酸,每一塊錢都得來不易,可是,吃盡了苦頭卻又未看見甘甜,開學天,全校學生只有5名,她們得到的遠比付出的少。 學生少,幼稚園的營運成本卻不低,光是房租每月便要600大元,若單靠學生每月20元的學費絕不足以維持。 口邊常說:「過得自己過得人」,將心比己,校監和她媽媽一心只想盡快清還所欠的款項,不想帶給別人麻煩,因此再艱難,也要想辦法經營下去。剛好對面有一所神學院,那兒的教師正需要找人託管子女,她們一口應承。接着,開始為鄰近的學生提供膳食、開設課後補習班,甚至安排學生在自己家中寄宿。那時候,根本沒有能力聘請教師,所有教學及非教學工作皆由她母女倆來分擔。校監清楚記得,她和媽媽每天下了課,待完成清潔打掃後,都要拖着寄宿學生回她家去,繼續照顧他們。 這是只有上班,沒有下班的歲月,不知多少個晚上,校監疲累得連哭的氣力也沒有。但在她們心裏,總是相信,明天會更好。 窮而不困 痛而不苦 說了這些,就是想兒子知道,過去,幾代香港人都有一種「窮而不困、痛而不苦」的人生觀,即使當下的環境叫人卻步,他們仍有繼續前行的勇氣。「窮則變、變則通」也許是昔日無數香港人的共同成長經歷,這是一個寬鬆的社會和制度,給獅子山精神得以傳承的空間。 盼望這份曾經讓香港人引以為傲的獅子山精神,不會只成為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