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物語:科隆狂歡節

大家好!華德妹妹剛剛過了兩歲的生日,我們也首次以她的名義開了生日派對,對比兩歲時還相當懵懂的哥哥,妹妹顯得非常興奮和雀躍,為了能跟其他小朋友開派對,還聽話的早早入睡呢!在2月尾的周末,我們邀請了3個家庭作客,8個大人把酒談歡,5個小朋友到處搗蛋,大家過了一個愉快下午。其實以前的我因不想孩子恃寵生驕而拒絕鋪張,但最近我忽發奇想,凡事太過分也不好,所以偶爾宴請親朋,讓孩子們聯絡感情也是美事。 德國人出名理性和嚴謹,往往在派對裏才展現出其他面貌,所以德國人也很喜歡派對,甚至有長達幾個月的節慶——狂歡節(Karneval)。由每年的11月11日起,科隆地區就開始為狂歡節倒數,大家穿著小丑裝、海盜或卡通人物的裝束,齊集在市廣場載歌載舞。每個周末,不少地方都舉行派對,直至翌年狂歡節的花車巡遊而結束。數年前首次看到花車時,我還相當興奮地跟隨民風大叫「Kamelle」,就是「給我糖果」的意思。除了糖果,花車上的人也會大灑玩具 、鮮花、皮球、啤酒、鎖匙扣等,路人得落力叫喊,才會得到美滿收穫。 由於小朋友可以從狂歡節裏獲得大量糖果及小禮物,所以這節日也相當受小孩子歡迎,甚至超越聖誕節! 扮鬼扮馬睇巡遊 比聖誕受歡迎 今年我們跟新相識的鄰居朋友們一起看巡遊,一星期之前大家就不停問對方如何打扮自己的小寶貝,一個友人還熱切地跟我分享,如果要在巡遊裏抓獲更多玩具,就必須好好為小朋友們打扮!於是,小孩子以各種動物和昆蟲裝扮、小丑、 天使、魔怪、海盜、星球大戰武士等裝扮現身。我沒有特地給華德兄妹買新服裝,就穿往年的,也沒有衝前叫喊,旨在參與。我之所以不像友人們般熱中為小朋友們打扮,可能因為我着眼於花車光鮮亮麗背後帶來的垃圾和浪費,就不再對這感興趣了。 失去諷刺時弊的原意 有爺爺說過這個狂歡節的典故。自19世紀以來,人們以嬉笑怒罵的形式來嘲笑法國佔領軍和普魯士的統治者們,時至今日的民主社會裏,人們繼續以幽默風趣的方式表達政治意見。 然而我在巡遊裏,只見少許帶頭的花車有諷刺時弊的頭像(例如德國總理默克爾和美國總統特朗普等),之後的花車大多只是宣傳品牌或團體名字。怎麼說呢,就像是這個傳統只保留了形式,參與者卻沒有承傳其真諦一樣。相比之下,各大電視台在周末上演的「棟篤笑」就非常展現出諷刺時弊的意義了。 我和華德爸討論過這個話題,他問我是不是想為香港引進這類的花車來表達政治訴求呢?試想一下,如果每年大家都花幾個月準備「七一遊行」的裝扮和道具,不知道又能否為這場已淪為形式化的遊行注入動力和色彩呢?下次再為大家帶來在德國的育兒見聞。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