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親子】親子常衝突?是時候檢視你是孩子的阻力還是助力

最近接獲很多線上諮詢,家裏的媽媽們似乎遭遇了人生最大的難題,這些難題經由新型肺炎這疫情帶來,再由媽媽這個身份衍化出來,更多的混亂、糾結、不堪重負。 內容提供:Be Myself 學校的延遲開學、網課的作業檢查、電子產品的管控、長時間在家,這一切如同一個放大鏡,將媽媽們身上可能從未覺察到的脆弱和慌張,一一映照得絲毫畢現…… 透過利用人類設計圖,有助親子間了解彼此的差異,以及親子相處時如何避免衝突。(網上圖片) 這是一位顯示型生產者的媽媽 + 投射者類型的孩子。顯示型生產者的媽媽的特性是性子急,做事追求效率,同一時間可以做不同工作,精力充沛,當遇見投射者類型的孩子(做事有自己節奏、不慌不忙、懶洋洋的樣子、倦怠、光動嘴不動手)時,可想而知他們的親子相處時光會面對多少的挑戰和困難。 親子相處總難免面對挑戰和困難。(網上圖片) 當我在線上給這位媽媽講解完她和孩子人類設計圖的內容,那媽媽就感慨萬千地說:「分析得太好了!我真的就是這樣的人!我就是做事很著急,看到孩子做事拖拖拉拉,我就很煩。所以就經常要跟著後面不停地催促,而孩子覺得自己是可以慢慢來的,這樣慢條斯理挺也不錯的。每當這個時候,我的情緒就不由自主地上來,我總想讓他變得快點,可孩子還是不慌不忙的樣子,我就越來越著急,情緒開始失控,所以家裏差不多每天都吵吵鬧鬧……好心煩,覺得孩子不聽話,自己像做錯了事一樣。」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似乎找到了一個解決親子衝突的好工具,通過分析在人類設計圖中父母和孩子的不同特點,在講解過程中除了共情的運用和個性化解讀,就足以讓媽媽茅塞頓開。 「我知道卡點了!」「我得好好和孩子談談!」猶如一個夜行者忽然看見一束光,就這樣照見了自己、照見了孩子、照見了前路,這就是這位媽媽透過人類設計圖解讀後的智慧。 你的孩子和你的人類圖絕對不一樣。(網上圖片) 我們要知道的是,你的孩子絕對和你的人類圖不一樣,也就是絕對和你的天賦設計不一樣。 所以你也絕不能按照你的想法來教育孩子,也不能按照別人的想法教育孩子,也不能按照社會的一些想法教育孩子,也不能按照所謂傳統的價值觀去教育孩子……否則你給予孩子的不是教育,而是「制約」,最大的壞處就是磨滅掉孩子本身具有的天賦,更甚至走一個與其的天賦設計相反的方向。而且孩子得到的是對他成長的阻礙,而不是提升和助力。 所以,我們應該按照孩子的天賦設計,按照孩子的靈魂的約定,按照孩子的生命流向來跟他互動。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子女情緒大暴走 父母3招降溫 + 找出問題根源

面對孩子情緒大暴走,家長很多時都摸不著頭腦,不知原因何在,有時甚至跟著發怒。以下3招處理技巧,助你抒解孩子的負面情緒,讓雙方回復理性,平靜地找出問題根源。 撰文:《GRWTH日報》特約記者沈一怡 1. 愈早介入愈好 孩子上一分鐘還乖乖的,下一分鐘卻情緒發飆,若以數字來形容,就是一下子由0發飆至60的頂點,那時候父母想叫孩子冷靜下來已太遲。 家長愈早介入,愈容易抒解孩子的情緒。(圖片來源:Ryan Franco on https://unsplash.com/) 想正確地處理兒童的情緒,先要了解人類的腦部可分別由「邏輯」或「情感」帶動,二者只會單獨出現,不能共存。當「情感」已佔據孩子的腦袋,「邏輯」便不能啟動。再者,小朋友的情緒狀態不會由0瞬間暴升至60的頂點,而是由 0開始拾級而上至40,但當跨越40的界線時,便難以控制。因此,家長的介入點是情緒初起,即0至40的階段,細心找出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2. 不要低估小事情 早上出門太趕、忘記帶小食、不情願地穿上媽媽挑選的衣服、不被邀請出席同學的生日會等,這些大人認為是小事情,但對小孩卻是大事件,隨時是負面情緒的導火線。大人很多時都低估日常事情對孩子的影響,以致未能及時疏導兒童的情緒。因此,父母需要放下成人的價值觀,細心聆聽子女的感受,從而慢慢開導。 不要低估小事情的影響力,隨時是孩子負面情緒的導火線。(圖片來源:https://www.familyeducation.com/) 3. 冷靜很難但必要 當孩子經歷情緒大暴走時,父母必須保持冷靜,不能被小孩的情緒牽著走。因為當你也跟著發怒時,孩子不但難以平靜下來,反而變本加厲,更歇斯底里。因此,家長必須保持理性,放慢語氣,這樣才能找出問題的根源。 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必須保持冷靜。(圖片來源:https://www.familyeducation.com/)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小朋友又發脾氣! 心理學專家教你5招紓解負面情緒

家長常常在孩子發脾氣時感到手足無措,有時甚至忍不住指責孩子,只會讓孩子越鬧越厲害。然而,孩子還不懂如何處理情緒,便會從他行為反應出來,這時便需要家長耐心的指導。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Dr. John Gottman,建議家長運用以下5招幫助孩子處理情緒: 內容提供:Wenno 1. 認清自己的情緒 孩子生氣時也會讓父母心煩,這時並不是說教的好時機,家長應該先察覺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先冷靜下來,再與孩子對話。 2. 慢慢接近孩子 有些孩子會大哭,有些孩子可能會生悶氣,家長可以先讓孩子以自己的方法發洩一會,再給予適當安撫,主動抱抱及親親他們。 3. 了解孩子的情緒由來 家長應詢問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引導孩子用語言將內心感受表達出來。 4. 耐心聆聽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分享自己感受時,父母不應立刻否定孩子,或用社會、個人價值觀批批評孩子,而是完全接受孩子的心聲,給他們表達的空間。 5. 一同思考解決方法 了解完孩子情緒的由來後,就應該帶他們一起解決問題,達成共識,才能從根源紓解情緒。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表達藝術治療師日記] 聽話?不如對話!

「今天乖不乖?有沒有聽媽媽話?」相信這是很多家長經常問孩子的問題。其實如何界定孩子是乖還是頑皮?凡事聽從父母的「聽話小孩」就是教養最理想的成果嗎? 壞孩子標籤 日本榮格學派心理分析治療師兼作家河合隼雄,對治療情緒和行為表現有問題的小孩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獨特見解。在《孩子與惡》一書中,他提出孩子在成人眼中看為惡的表現(如:不聽話、反叛、破壞),未必完全是惡的。他訪問了十位日本知名人士,包括大學教授、作家、藝術家、教師、校長等,原來他們不約而同在兒時被父母或老師評為反叛和不合作的問題兒童,他們在學校被標籤為壞孩子,有些甚至有離家出走的經驗。這些當時在日本社會的「壞孩子倖存者」,現在卻被讚譽為有獨特個性、富創造力、勇於表達、熱誠地貢獻社會的重要人物。強調服從和凡事守規矩的教養原則究竟發生了甚麼問題? ▲河合隼雄撰寫的《孩子與惡》(圖片來源:share.readmoo.com) 筆者在輔導室見過不少循規蹈矩的乖孩子出現情緒和行為問題,其中一個被看為乖乖的年輕人,成績名列前茅,在大學最後一年竟跟父母提出不想再繼續學業,父母大感錯愕!多番詢問下,兒子表示現在念的學系並非他的興趣,但當問及他喜歡甚麼科目,他卻無言以對。兒子在困惑的壓力下變得沒精打采,沉迷上網,甚至曠課。 孩子自我被壓抑 在面談的過程中,發覺兒子的自我意識偏低,較難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也欠缺主見、批判思維和作出決定的能力;筆者在輔導室得到的回應大多是「唔知、是但、OK啦」等等,套用河合教授的臨床分析,這與孩子的自我意識表達長期被壓抑不無關係。 不少父母因為過度關注孩子的學業和前途,往往採取家長主導的方法,處處為孩子安排,孩子表達其他的想法或感受時,往往被父母否定甚至責備,意志較堅定的孩子會跟父母對着幹,致使親子關係十分緊張,孩子甚至被冠上「反叛」的罪名;另一邊廂孩子則變得愈來愈被動,凡事因循單一,缺乏靈活性,對任何事都表現冷漠,甚至有情緒低落的情況出現。 惡魔化抺殺孩子的特質 河合教授認為大部分在成人角度看為惡的表現,其實是孩子對單一的社會價值觀(甚至是成人的偽善)的抗衡:追尋真相,凡事尋根究底被評為「凡事都要爭辯」或故意為難別人;執意指出成人的錯失並要求道歉和改善,被認為是目無尊長;破舊立新的創意被認為是發洩精力的破壞行為……孩子對追求真善美鍥而不捨,我們很多時候會不自覺地把這些表現「惡魔化」,抹殺了上帝放在每一個孩子心裏美麗而 獨特的寶貴特質。 在這裏要強調我們絕不是鼓勵縱容孩子做出傷害別人的行為,但也請成人在回應之前,多點聆聽孩子所謂「惡」的行為背後的心聲,把握機會將訓話轉化為對話的教養契機。 ***參考資料*** 河合隼雄,譯者:林暉鈞(2016)。孩子與惡:看見孩子使壞背後的訊息。台灣:心靈工坊。 筆者:周偉豪先生 Chris Chow(表達藝術治療師(IDEC®) / 心理輔導員 / 作家) 2015年起於基督教教會擔任輔導中心負責人,統籌和營運中心的行政運作,推廣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提供臨床輔導服務。周氏曾任建築師,在成為表達藝術治癒師後致力結合藝術和心理治療,以個人、小組和工作坊服務不同人士,包括大專院校學生、教師、輔導員和家庭等。主要服務範疇包括個人成長、情緒管理、職涯規劃,心靈關顧,夫婦及親子溝通和衝突處理等。 Chris 是《改寫未來的9種生存力》和《無朋友》的作者(合著),曾在求職雜誌《Job Market》和 《AM730》撰寫有關個人成長和90後職場生涯的文章。 內容提供:周偉豪先生(樸思藝術成長中心)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放下個人情緒糾結 學懂向前行

生活在不同階段,總充斥着許多突發事情。 工作、關係、家庭、生活 總面對高高低低起伏。 無論自己做得有多好 仍然有着外界的拉扯和壓力。 擺脫不下內心情緒角力。 情緒糾結影響大 及早釋懷 放下信念包袱 大部份都在小時候的挫敗經歷中構成。 寄存在大腦的潛意識之中。 在不知不覺間 這份情緒糾結。 若隱若現於我們生活之間。 變成一種行為狀態呈現。 當我們仍未能解開心結 情緒就會持續掌控大腦。 將本質需要面對和釐清的事情 一直推遲解決。 重複性的情景 就會一直糾纏下去。 改變事情的最有效方法。 學習從過去事件中 釋懷情緒。 解開枷鎖 放下信念包袱。 從現况中改變狀態好好經營自我人生。 內容提供︰Hea心活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藉口都可以是動力

「走快點!六時開始的游泳班快趕不上了!」 「考試又不合格,你究竟有沒有努力溫習?」 「每天只懂玩遊戲機,你將來只會是個一事無成的人!」 「用功讀書,考上大學,然後找一份大公司的工作,這樣才是有前途啊!」 生活於香港社會,我們習慣以過來人的身分批評下一代,洗腦式地教導他們什麼可做、什麼不可做。這種情況甚至變得病態,即便年青人都已習慣這種的說話方式,被社會催眠得只懂乖巧地走社會為他們指引的路。可是,我們有否想過以鼓勵的方式支持下一代探索自我?或許我們可以試試: 「你有想過創業嗎?」 聽到這句,可以想像身為下一代的你們第一反應都是自我否定,看看以下的藉口是否就是你腦中正想的。 #我只是個學生 永遠不要低估自己。或許作為學生的你,沒有比成年人經歷豐富;或許作為學生的你,沒有比成年人見識廣搏;或許作為學生的你,沒有比成年人處事成熟。但正正是學生的你,才更有革新精神,才更有靈活性,可以緊貼社會變遷。要懂得發掘和肯定自己的獨特性,是邁向成功的先決。 #我還沒有準備好 在這個訊息流動、變化急速的世代,誰會是準備好?當你正準備某東西的時候,它已在你不知不覺間轉變了,而你還正在準備過時的內容。準備故然不容忽視,但你更應時刻提醒自己:「我還沒有準備好,我可以再做得更好。」不斷學習,持續接收新鮮事,成為比昨天的自己更好的人。 在2017年,香港有一位企業家,研發了一個針對學生語言學習的手機應用程式。程式現時在20多個國家,共有4,000多個用戶。英國BBC頻道訪問她,即連馬雲都邀請她作公開演講。 她,名叫葉礽僖,只有13歲。 別讓你剛剛所想的藉口,永遠都只停留為藉口,好好利用你的優勢,你可以是下一個葉礽僖。 內容提供︰CoCoon Foundation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