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樂與路:離開安舒區
今天是偉強在學校工作的最後一天。他穿上了新襯衣,揑了一把髮蠟,把頭髮梳理好,站在鏡前整頓一番,自覺滿意了。出門前,他還帶上一早準備好的即影即有相機。
偉強3年前在我校畢業後,便到展亮技能發展中心修讀西餐課程。因為他喜歡吃又愛烹飪,所以特別投入課堂。每一款新菜式,他都會回家試做,雖然味道跟在課堂做的有點差距,但家人都樂於當「白老鼠」。那兩年,訓練中心都會安排他在一些食肆實習,可是,每次總不是他預期……
偉強小時候患腦積水,手術後影響四肢協調。活動雖尚算靈活,但若要蹲下、爬高、搬重,他便有點吃力。第一次實習,他興奮無比,以為有機會拿起鑊鏟做菜了。可是從第一天起,他只負責洗碗、清潔爐具、搬運食材等工作,他手腳不夠俐落,往往被師傅批評。他向導師反映,導師回應是:「偉強,廚房每一個工作崗位都需要學習,師傅的批評要學習接受。」
不習慣廚房「粗言」反招罵
廚房內最常聽到的「共通語言」——粗言俗語,也令偉強十分抗拒。他總不明白,為何師傅總要說粗言,好端端一個問題,總要加上難聽的「助語詞」。有時,他會皺着眉,回敬一聲「噫」,師傅被他突如其來的無禮反應觸動起來,罵個狗血淋頭。偉強跟外祖父母投訴,兩老當然明白他;但同時發現孫兒太自我,不懂從別人角度思考,吃虧的一定是自己。外祖父勸誡:「廚房工作的差不多全是男生,這是他們慣用的語言,慢慢就會聽慣。」第二次實習,偉強學懂了,縱使聽到粗言都不再作任何反應。
可是,他抱怨工作吃力又單調,開始提不起勁,效率更低。師傅要求把所有碗碟洗好才可以吃飯,眼看別的實習生已經吃午飯,但他還在工作。結果,午飯變了下午茶;也試過午餐被放置太久,被誤當剩飯而扔掉。社工問他:「團隊講求效率及紀律,你覺得自己做事的速度如何?」偉強不願回答,但他知道問題所在。
偉強在訓練中心畢業後,社工先後介紹幾份廚務實習,他都婉拒了。機緣巧合下,學校剛好有一份文職工作。在學校辦公室工作,同事對這位舊生特別包容,樂意教導,他又願意學,適應好像沒大問題。他的工作效率確實跟不上大隊,同事就下調工作要求,又或調配一些簡單的事務。日子一久,變成了偉強的安舒區。
「不想委屈自己」成改變動力
一天,我在休息室問他:「工作應付如何?」
偉強說:「很簡單,但很悶。我……還是想當廚師。」
於是,我介紹他跟義廚做義工服務,大伙兒包糉、做月餅、派送食物等。他漸跟義廚熟絡,訴說過往不愉快的經歷。義廚勉勵他,也嚴肅指出他的謬誤。「你這些處境或困難每個人都遇過,算得上什麼?有誰不是從低做起?你不是唯一,不同的是你選擇如何面對?你認輸,以後就只能委屈自己。」偉強心想:「我不想委屈自己。」
今天,他終於決定離開安舒區。他對我說:「下班後,我會到快餐店面試。」我相信那份「不想委屈自己」的動力,驅使偉強改變。
文:譚蘊華(特殊教育老師)
作者簡介﹕擔任特殊學校老師逾廿載,現任教於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的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