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書訪】創新先行者黃岳永 以科技閱讀未來
認識黃岳永(Erwin)的人大概都知道,他是個大忙人,身兼多職:大學教授、創業顧問、上巿公司非執行董事、社會企業家、作家……他告訴GRWTH小編,生活再忙都不忘一件必需品:「閱讀是我生活的一部份。」這一兩年間,Erwin讀畢50多本書和整本厚厚的聖經,繁忙生活下的大量閱讀是怎樣練成呢?就借著Erwin呷一杯紅豆冰的時光,細聽他的閱讀心得。
因為好奇 重尋達文西
相約Erwin,正值新學期伊始,莘莘學子應理重拾書本回到校園去;然而大學掀起罷課浪潮,作為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及高級顧問(創業)的他坦言,這陣子面對社會的動盪、年青人的挑戰,直教他徹夜難眠。
未來,該何去何從?
恰巧地,近年Erwin正鑽研一個有關未來的題目:The Future Education 和 The Future of University。談到未來,除了上帝,有誰可略知一二呢?到底這位資訊科技界的先行者如何窺探未來教育的種種?
他回答得直接:透過閱讀。
「今日的大學到底需要教什麼、學什麼呢?怎樣empower(賦能)我們去面對一個無法肯定的將來。在探討The Future of University的命題下,過程中,我給自己訂定一個研究導向:Universal Man。」他口中的Universal Man,正是被喻為人類史上最偉大的天才--李安納度·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這個研究可不是為大學撰寫論文,原來出自一份求知慾;亦因求知,他遂找書問究,找來“Da Vinci Codex”。
「今年是Da Vinci五百周年,我本對中世紀的事物沒多興趣,對Modernism興趣則較大,所以我一直思考Da Vinci如何以Universal Man體現於當代。關於Da Vinci,有本小說叫“Da Vinci Code”,但“Da Vinci Code”其實來自“Da Vinci Codex”,Codex即是notebook。他筆下的蒙娜麗莎,其笑容旁邊竟是一枚飛彈,完全無厘頭,還有他的筆記是倒過來寫的,文字有意大利文,有拉丁文,亦有法文,他涉獵的題目又廣,大量Crossover,是一般人無法理解。這是非常有趣的事。」在Erwin眼中,達文西的博學與貫通,正是今世代追求知識的核心。
善用科技 偷出閱讀時間
因著達文西智慧之廣,無形中拉闊了Erwin的閱讀領域,舉凡有關達文西的小說、畫作、電影再到筆記,他都讀過看過。在他隨身帶的Kindle(電子書閱讀器)亦藏著有關達文西的書籍。看他的手指在Kindle上來來回回掃著,看似速讀,但不失仔細,好些閱讀筆記就在指尖間記錄和整理出來,有條不紊。
閱讀電子書已然成了Erwin多年的習慣,現在買書也以訂閱電子書居多,一來環保,減少伐木;二來電子書出版速度比紙本快,有助吸納日新月異的種種新知。
「一般人探索新知識都會往Wiki或Google裏找,我同樣都會,不過搜尋後我會再按所需的題目在Amazon找。譬如三年前,大家都談Blockchain,我在Amazon一搜,搜來20本相關主題的書,我一併買回來看。」
有聲的電子書亦造就Erwin實踐大量閱讀的計劃,像開車時、塞車時可以「聽書」,甚至邊聽邊在屏幕「指指點點」,做各式的閱讀筆記。他的閱讀習慣隨著科技而改變,與時並進,私密的閱讀時間就在密密麻麻的行程曆裏得以擠出來,這便是他兩年內「讀」畢50多本書及聖經的「祕笈」。
旅遊式閱讀
Erwin從閱讀找到他心目中的Universal Man, 但這還未能百分百滿足他的The Future of University的求知,於是親身走訪意大利北部博洛尼亞(Bologna),以第一身的視點去閱讀「全世界第一所大學」的教育觀。
「Bologna就是學校的開始,將不同Topics crossover,因為在全世界未有大學之前,大部份人都是跟隨家人學習,譬如家人是木匠、是打漁的,你所學的自然是木匠、打漁的知識,但這不算是學術的開始。學術的開始是crossover。Bologna University的課室設計好特別,當時11世紀的課室是圓形的,格局像法庭,老師站在中央授課,但師生之間可以互相提問、討論,沒有所謂的『阿頭』站在最前,不像現在,老師們往往站在白板黑板前講,學生坐著聽。那模式其實是Mentorship,一種互相學習的態度。」
Erwin喜歡以旅遊形式「閱讀」城巿,每到之處總會走訪當地書店,體悟各國的人文精神。讀萬卷書又行萬里路,更深明自主學習的重要:「對我來說,這個年代最需要的正是crossover。我們的學科會愈來愈窄,年青人現在所學的,其實還未發生,職業亦會變,舉例Medical,一定是Big Data(大數據)主導。那麼現在我們該如何學習?如何準備將來?那得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閱讀自己的人生
問到Erwin近來在讀什麼?他從Kindle打開一本電子書“How Should We Then Live?”,書早在70年代寫成的,他唸大學時讀過一遍,如今再讀,文字依然,然而所對照的時代面貌不同。此時此刻,這一代的香港人該站在什麼位置來迎接未來,Erwin也在思考,惟有一個重點他一直堅持放在思考裏,就是從上而來的召命。
「我可以被淘汰,將來許多事情可以由AI(人工智能)代勞,但我的人生Journey被賦予了經歷和感情,這些應該會有用的。我的Calling有點特別,在追求民主之外,上帝給我的,是去關顧弱勢的一群。」若說人生是一本書,Erwin該是一本予人祝福的暖心讀物。
期待未來,有更多通達的知識、更多人間的暖意透過閱讀得以傳達、傳承。
撰文:GRWTH日報編輯
刊載於︰GRWTH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