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最玩得:體藝培育 發揮潛能 基慈躲避盤校隊 學「逆轉勝」精神

躲避盤(dodgebee)是本地新興運動,由於比賽規則簡單,加上飛盤是由尼龍及泡棉等柔軟物料製成,即使被擊中也不會有太大傷害,因此不少小學也把它增添至興趣小組甚至體育課中。 今期「我校最玩得」的中華基督教會基慈小學,躲避盤校隊成立僅1年多,已經多次在校外比賽中獲獎,這種運動玩法雖然簡單,但非常講求戰術和合作,對小朋友來說是個不錯的團隊訓練。   中華基督教會基慈小學(下稱基慈)創校已經56年,校園卻到處展現朝氣勃勃的氣氛。這天採訪時學生正上體藝教育課,不同級別的學生分別在課室和操場學小結他、電繪、陶藝、投球及非撞式欖球等活動,非常熱鬧。基慈有不少年輕教師,他們把活力幹勁和多種熱門的新興運動帶進學校,好像於2022學年成立的躲避盤校隊,正是由體育科主任鄭海健及駐校言語治療師方貴瀚負責,前者在大學時曾上過躲避盤課程,更是中國香港男子投球公開代表隊成員;後者專長於極限飛盤。他們均認為躲避盤講求傳接技巧、戰術運用及團隊合作,與很多球類運動的要求一樣,不過其節奏明快,「翻盤」機會也大,例如落後的隊伍可以在比賽的最後一秒扭轉局勢,由逆轉勝,這正是躲避盤的吸引之處。 躲避盤場地與排球場大小相若,並只區分為內外場,對場地要求不高,容易找地方練習。(曾憲宗攝) 簡單來說,躲避盤可理解為飛盤與躲避球的混合體,所需器材只有一個以尼龍及泡棉製成的飛盤,它輕巧而柔軟,讓隊員透過投擲和拋接來進攻。比賽人數為10對10,每局比賽時間是3分30秒,一場比賽共分兩局。比賽場地劃分為內外場,內場選手被對方投擲的飛盤擊中身體任可部位便出局,出局者需轉至外場,但亦可繼續傳盤及攻擊,若擊中對方內場選手,可返回自己隊伍的內場,比賽結束時以雙方內場人數較多者為勝。由於躲避盤規例簡單,基慈最初把它引進體育課中作為體驗活動,當學生開始掌握玩法後,學校便安排他們在午息時自由試玩,想不到它變成最「搶手」活動,體育組教師鄧浩翔說:「它的吸引力在於沒有太大殺傷力,操作亦簡單,而且同學之間不會有太大能力差異,不同身形、年紀的人走在一起也可以玩。」 玩躲避盤的重點不是要「躲」,而是要有勇氣接住飛盤,拿着它去進攻。體育科主任鄭海健(左一)指學生初次接觸時,每當看見飛盤迎面而來便會閃避,但久經訓練後都會搶着去接住它。(曾憲宗攝) 不可有「英雄」 配合戰術才獲勝 現時基慈躲避盤校隊共有27人,由三至六年級學生組成,每周作1天訓練,比賽前才會在小息或早上加操。訓練由熱身開始,之後是練習正反手傳盤、接盤等,再來分組比賽。鄭海健說,之前帶學生與其他學校比賽,發現很多學生的傳接能力已做得不錯,勝負關鍵就只在於力量和準繩度。「它的名字叫躲避盤,但重點其實不是要躲避它,而是要如何傳接。只要同學夠勇敢,無論低年級或高年級都有能力去接住飛盤。」他又指躲避盤雖以10人為一隊,但當中不可有「英雄」,每個隊友都要配合戰術,才有機會獲勝,「這種運動講求小朋友的專注力和反應,由於要整隊合作,比賽時你會聽到很嘈吵,因為他們要用聲音來溝通,合作十分重要。而在比賽的3分半鐘內隊員是完全不可以鬆懈,因為只要比賽未完,任何一刻都有機會形勢逆轉」。 躲避盤每局比賽時間是3分30秒,一場比賽共分兩局,時間緊湊,要求隊員有一定體能。(曾憲宗攝) 注重全面發展 發掘個人長處 所謂「領先不要太早開心,落後也不用氣餒」。這是躲避盤比賽的寫照,也是基慈希望學生透過團體活動學到的價值觀。校長趙潔華開宗明義地表示,學校主要服務基層家庭,所以十分着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而非只關心他們的學術表現,所以才引入多種不同體、音、藝活動給學生參與。其次,她認為教師也要抱有一個信念,就是不要用一把尺子去量度所有小朋友。「每個孩子都是獨特而唯一的,人人都有機會去展現自己長處,所以學校會為學生提供多元發展機會,讓大家明白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在這裏,功課壓力相對其他學校較低,一年級上學期不設默書和考試,下學期考試會讀卷;我們亦沒有分精英班,但明白每個學生學習程度有差異,需要不同協助,所以四至六年級的中英文科會按同學能力分成綠、藍、黃及紅組上課,讓老師可以因應不同組別能力調整教學目標及活動。」 校長趙潔華(中)認為,培育學生體藝發展有多重好處,如現今家庭生小孩都是一個起兩個止,學生在活動中可以學到與人合作、加強社交能力;其次在參與比賽時,也可讓他們見識更廣,亦明白何謂輸得起,最重要是能夠享受比賽的時刻。(黃志東攝) 基慈教師把不少新興運動引入學校,如非撞式欖球、投球等,讓學生在體藝教育課或課外活動中體驗。(曾憲宗攝) 基慈上課時間表採用6天循環周制度,每天午飯後會安排較輕鬆的課堂,並在最後的第8節課堂設立體藝教育課、導修課及拔尖補底班。體藝教育課分為視藝、體育及音樂,每級輪流上陶藝、電繪、水墨畫、投球、非撞式欖球、國術、陶笛、小豎琴等,學生不但有機會免費接觸不同類型活動,小豎琴、小結他、電繪用的平板電腦等均是由學校提供,減少學生家庭負擔。學校希望透過體藝培育,讓學生發揮潛能,並在當中建立團隊精神及正確價值觀。而在常規教學以外,學校亦會作跨學科主題式教學及專題研習等,學生有很多機會到不同地方學習,教師也會放手給學生自由探索,而不單是坐在課室裏學習。 在教師帶領下,學生有機會製作陶瓷,透過這種藝術學習表達情緒。(曾憲宗攝) 音樂方面,學生可免費接觸小豎琴、小結他等樂器,如小豎琴這種樂器,會由學校提供。(曾憲宗攝) 家訪活動 助準小一生適應 除了培養學生不同才能,基慈也是一所關愛學校,本着基督教以愛育人的精神,趙潔華關心學生及家長的身心需要,如逢周一早上設有家教茶敘,家長可聽取社工或教師分享教養孩子的心得,或參與一些工作坊如茶道或電繪,在由零開始的學習旅程中,設身處地體會小朋友學新事物的感受。 校長趙潔華把全校學生的生日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都親寫生日卡,並貼上本地特色郵票寄給學生,讓他們從中認識中國文化。(學校提供) 學校在課程設計上多安排全方位活動,以增加學生與社區的接觸,拓闊生活經驗。(學校提供) 此外,學校每年均會對一、三、六年級學生作家訪活動,當中特別重視準小一學生入學前的家訪,校長、副校長、主任及班主任均會出動,目的是加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促進家校合作。每年統一派位收生結果公布後,教師團隊便會分批到訪獲派位的學生住所,透過與家長及小朋友傾談,了解小朋友的長處,以便日後可有效培育孩子;其次亦希望及早知道小朋友或家庭背景的「論盡位」,例如大近視的學生,會盡量安排他坐近黑板一點,遇上特殊學習需要學生,亦可讓教師先做好準備。此外,家訪亦可讓小朋友更快融入小學生活,「有小一學生9月上學時,走來問我認不認得他,原來他對這次家訪很有印象,覺得校長和老師已是他的朋友,面對新環境也不會太害怕」。趙潔華說,教師甚至會到訪學生就讀的幼稚園,與校長及教師面談,了解學生在幼稚園學習和家庭的生活情况,以支援學生順利適應小一學習生活。 中華基督教會基慈小學 躲避盤校隊最近獲獎成績 ˙2023年12月 扶輪盃躲避盤小學邀請賽:亞軍 ˙2023年11月 閩僑中學第三屆閩僑躲避盤小學邀請賽:第4名 ˙2023年6月 全港小學校際躲避盤錦標賽:冠軍(圖) (學校提供) ˙2023年4月 聖博德盃躲避盤比賽:亞軍 ˙2023年2月 全港躲避盤錦標賽(U13):盾賽冠軍 ˙2022年12月 扶輪盃躲避盤小學邀請賽:盾賽冠軍 資料來源:學校提供 ■INFO 中華基督教會基慈小學 類別:資助男女小學 宗教:基督教 校網:45 地址:九龍慈雲山道152號 電話:2326 5742 網址:www.keitsz.edu.hk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7期]

詳細內容

課程改革:校長:切合需要 期望更多支援 常識分拆 學校迎「超級大project」

行政長官在《2023年施政報告》宣布,由2025/26學年起,分階段把小學常識科取消,並開設人文科和科學科,以加強國情教育及STEAM教育,教育局亦分別公布兩科課程框架的擬定稿和定稿。學界普遍認同,課程改革更能切合學生的需要和配合世界的發展,但就擔心推行時間太倉卒,恐影響課程成效;亦有取錄較多非華語生的小學憂慮,這些學生不易理解國情和培養身分認同感,期望有更多書商能提供人文科的英語教科書及教材支援。 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政府計劃於2025/26學年起,把小學常識科分拆為人文科和科學科,並率先在小一及小四推行,再逐年循序推展至其他級別,至2027/28學年全面分拆常識科。對於今次政府大刀闊斧,把沿用28年的常識科徹底改革,學界紛表示挑戰很大。 小學常識科在2025/26學年起,將分拆為人文科和科學科,以加強國情教育及STEAM教育,小一及小四會率先推行,直至2027/28學年會推展至所有級別。資料圖片) 成立專責小組 及早規劃 「簡直是一個超級大project!」閩僑小學校長葉淑婷說。她指出,把常識科一拆為二,當中牽涉很多技術上的問題要處理,包括重新規劃課時、重編教師課擔、裝修課室,以至考試安排等,都需絞盡腦汁,絕非簡單容易。 葉淑婷(受訪者提供) 天主教領島學校(下稱領島學校)校長李安迪則表示,常識科改革是大勢所趨,尤其設立科學科,有助培育學生邏輯思維及解難能力,符合世界發展需要,只是推行時間太急,他擔心學界準備不來,影響課程成效。「其實兩科課程要求都很高,也需要跨學科去處理,可以說是牽一髮動全身,所以很考課程統籌主任、校長或副校長在規劃課時或課程設計方面的功力。我們學校已經馬上成立專責小組跟進,我亦奉勸同業要這樣做,及早規劃,想清楚整件事要怎樣去做,避免有差池。」 李安迪(資料圖片) 不過,學界更關心如何因應今次課程改革,編寫教案及設計合適的教學活動。雖然局方聲稱兩科內容都是建基於現時的常識科,但業界普遍認為,內容比以往更廣更深入。 以人文科為例,由於開科原則,首要是「配合國家提出的愛國主義的教育方向,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國家的歷史文化底蘊及全面迅速發展,明白內地與香港的緊密關係,從而加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及建立國民身分認同,共同傳承中華民族精神,提升他們的國家民族意識和培養愛國情懷,為國家和社會的福祉作貢獻」,因此新課程增潤了不少關於中華文化、國史及國家地理等元素。 配合學生成長加強國情教育 根據人文科課程框架(擬定稿),該科涵蓋6個學習範疇,包括「健康與生活」、「環境與生活」、「理財與經濟」、「社會與公民」、「國家與我」及「世界與我」,每個範疇有不同的學習主題,而在整個小學階段,共有48個學習主題,累計187個「必須學習內容」,其中59個「必須學習內容」都與一國兩制、國家安全及國民教育有關,約佔整體內容的三成。 例如此學科要求,小一學生須明白「有國才有家」、「應該尊重和愛我們的國家」;小二學生須明白「香港自古以來是國家不可分離的部分」;小三學生要知道「什麼是《香港國安法》,和其對香港的重要性」;小四學生要明白「在國家層面上,重要信息和資訊數據均需要受到保護,以保障國家安全」;小五學生要知道「鄧小平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了解「國家改革開放對香港經濟帶來的轉變」、認識「國家近年的經濟及科技發展」等;小六學生則需認識「國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的重大成就及最新發展」,並明白「國家的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等。就增潤的內容是否過於深奧,學界有不同的意見。李安迪指,現階段未看到實質的教材、教科書,因此很難評論內容是否有過深或過淺的情况,但他相信,課程框架都是按照小朋友的智力發展去編訂的,「所謂『認識』,都有深淺之分。舉例課程提及要讓學生認識共產黨,我相信都是讓他們初步認識而已,例如知道有這個組織名稱、相關基本資料等,應該不需要講解得太深入」。 非華語生「了解國情不容易」 葉淑婷則說,雖然以往常識科其中一個學習範疇也有「國民身分認同與中華文化」,但都以認識和欣賞中國傳統文化為主,學校可透過不同的「軟性」活動,讓整體學生較易吸收,惟課程改革後,人文科相對着重國情和國民教育等硬知識,她預料即使教師和本地學生都需要時間去掌握,更何况是非華語生。 閩僑小學全校有一半學生是非華語生,且來自「五湖四海」,除東南亞、日本、韓國,還有英國、法國、加拿大,甚至巴西、阿根廷、非洲等,「坦白說,若那些在香港出生、懂得說廣東話的非華語生,還比較易融入,但若是中途隨家人來香港生活的,要他們了解國情、認識共產黨,並不容易」。葉淑婷唯望屆時有更多書商、出版社能提供人文科的英語教科書和教材支援。 閩僑小學全校有一半學生是非華語生,因應這些學生的程度,以往該校的常識科課程會有一定的剪裁,並會用英語授課。但新設的人文科,「必須學習內容」比較多,令剪裁空間變得有限。(受訪者提供) 至於科學科,學界比較關注的,是人手安排及硬件配套。教育局提出開設科學科的其中一個緣由,是配合國家「科教興國」的方向,從小啟迪學生的創意和科學潛能。根據科學科課程框架(定稿),該科以「科學探究」及「工程設計與創新」為課程重點,並涵蓋4個學習範疇,包括「生命與環境」、「物質、能量和變化」、「地球與太空」和「科學、科技、工程與社會」,設有15個主題,6個學年合共有39個學習課題。 領島學校一直有和區內中學合辦科學活動,學生會在中學上課。該校打算日後的科學科採用同樣的合作方式,若部分課題牽涉危險度較高的實驗,學生將移師中學的實驗室上課,並由中小學教師一起任教。(受訪者提供) 領島學校作為教育局「加強高小科學與科技學習」先導計劃的20所核心學校之一,積極透過不同的活動、興趣小組(下圖)讓學生有機會動手學習,藉此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能力。上圖這個「小小科學家」,就正在學習解剖魚的心臟。(受訪者提供) 「火柴盒」校舍 闢科學室有難度 葉淑婷認為,科學科獨立成科後,比起常識科所教的科學知識,顯然更艱深,「例如小六有課題是需要學習使用顯微鏡去觀察動植物細胞,或許日後可能真的需要調配一些曾修讀過科學的老師去教這一科會比較好。當然,我們都會安排現任常識科老師去進修、培訓」。李安迪也認同這個說法,科學科應該專科專教,不過,在編排時間表、編配課擔上,又增添多一重考慮。另外,由於科學科十分強調學生需要「動手動腦」,以培養孩子的探究精神、基本工程思維,因此課程加入了大量實驗活動。雖然教育局在今個月會向每間公營及提供本地課程的直資小學發放35萬元一筆過「開設小學科學科津貼」,幫助學校添置教具設備、優化課室設施等,但其實不少學校面對最大的困難,是「土地問題」! 以閩僑小學為例,屬舊式「火柴盒」校舍,本身並無科學室,要開闢地方給科學科做實驗活動,葉淑婷大感頭痛,「以前常識科,學生只會做簡單的小實驗,可在課室進行。但日後科學科的實驗模範較大,甚至會用水、用火,我都在研究能否把多用途室改建為科學室,不過,既要改建裝修,又要添置實驗器材、教具,35萬元就肯定不夠了」。領島學校同樣是「火柴盒」學校,空間狹小,故李安迪沒打算再勉強興建科學室,他反而構思與鄰近中學合作,若日後部分課題牽涉危險度較高的實驗,將帶領學生移師到中學的實驗室上課,並由中小學教師共同任教。「其實這是一個雙贏方案。從中學的角度,學校都有收生需要,若我們的同學,經常在這間中學上課,又接觸過這間中學的老師,將來升中,都很可能會揀選這間學校,對中學而言,是有得益的;反過來,我們又不用花費35萬元在硬件設備上,可以把這筆錢更靈活運用,例如做好課程策劃、設計特色教學活動等,可能成效會更加高。」 科學科以「科學探究」及「工程設計與創新」為課程重點,教師需要為學生創設更多「動手動腦」的學習機會。(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3期]

詳細內容

活學活用:體驗式學習 不一定上山下海 玩「蚊、蛙、人」遊戲 理解食物鏈

自2000年教育改革以來,教育局一直提倡「體驗式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學界亦致力配合,不斷為學生創設多元化的學習經歷。但林林總總的活動,怎樣才稱得上是有效能的體驗式學習呢?是否必須讓學生走出課室,上山下海?或者每課堂都要設計得像繽紛嘉年華模式般,皆大歡喜呢? 有學者指出,體驗式學習的重點不在於活動形式和時間長短,最重要的,是教師能否對準教學目標,對焦學生的需要,並在活動過程之中,引導學生發現及反思,產生學習的元素。   教改其中一個重要環節,是推動「全方位學習」,希望學校多讓學生在真實情景中,透過體驗式學習,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及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促進全人發展。這十多二十年來,各類體驗式活動如雨後春筍般在中、小學湧現,然而,多姿多采的活動背後,也使部分教育工作者感到迷茫。「我曾經有好一段時間,愈做愈懷疑人生。我經常質疑自己所辦的活動,究竟是否真的帶來學習。」五邑鄒振猷學校校長鄭麗娟說。 鄭麗娟(受訪者提供) 設計活動 要定明確課程目標 在鄭麗娟30多年教學生涯中,不論是當教師、課程發展主任、副校長,以至今個學年升任校長,她都熱中於體驗教育,「最初我推體驗式學習時,什麼都不懂,純粹覺得,學習不應該只停留在紙筆課本那麼單向,以致我不斷去想,如何能令課堂有趣些,吸引些,學習模式更多樣化」。於是在不同崗位上,她都積極引入活動,但漸漸地,她開始心生疑問:「當我不斷去追求,活動要好玩,氣氛要熱鬧,能令學生感覺開心,但我做了這些,是否就一定有學習發生呢?還是單單把大家的情緒推得高漲而已?」 究竟理想的體驗教育,應該具備什麼元素?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講師江浩民(Raymond)表示,最重要是活動能同時涵蓋體驗和學習兩部分,「體驗元素是必須的,但又不能單純只得體驗,體驗是需要促進學習,兩部分需要相輔相成」。 江浩民(受訪者提供) 角色扮演:學校力倡「體驗式學習」,多年前已在中文科引入戲劇活動,學生透過代入課文故事角色,加深對內容的理解,提升語文能力。(受訪者提供) 學習什麼,亦是關鍵。 Raymond說,教師在設計活動時,需要設定明確課程目標,期望能讓學生在過程中,學到什麼,「教師應該是就着某個目標,去提供相關經歷給學生去體驗。假如活動沒有訂好目標,那就只會為學生帶來漫無目的之體驗」。 小學「打工假期」 做幼園助教 為加深對體驗式學習活動的了解及帶領能力,鄭麗娟在上學年以兼讀形式,攻讀教大「體驗式學習活動領導文學碩士課程」,雖然她還未畢業,但已急不及待把課堂所學到的,帶回去學校實踐,包括修正該校近年持續推行的「打工假期」校本體驗活動。 五邑鄒振猷學校近年推行「打工假期」校本體驗活動,在暑假安排高小生到幼稚園當兩星期小助教,培養責任感。(受訪者提供) 鄭麗娟透露,自2021年起,學校每年暑假都會招募10多名五六年級學生,到鄰近幼稚園擔任兩個星期的小助教,協助幼師照顧新入學的幼兒。她坦言,當初是抱着「服務學習」的心態去策劃這個活動,相信透過服務他人,學生會有得着,但至於想學生具體學到什麼呢?則沒有詳細擬定。但現在,就會更加有針對性,「我們轉向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想想孩子們最需要學什麼,然後再切入」。她說,同工們都察覺到當今的孩子往往比較自我,欠缺同理心,責任感不足,也容易放棄,而溝通協作能力,亦需要有提升。 找到焦點後,整個體驗活動便變得不一樣。「坦白說,以往做校外服務,會比較重視結果,因為孩子是代表學校提供服務的,總是擔心他們出錯,會影響校譽。之前,為免他們『返工』遲到,我們每朝早都會提前集合,然後才帶他們到幼稚園。但既然現在我們清晰知道,是想小朋友學習有責任感,於是取消了集合的安排,同學需要自己上班、拍卡、簽到;另外,以前學生做服務時,都有我們的老師在旁支援,那小朋友便沒那麼容易出錯,但現在,老師仍會在場,但就不再出手協助,只是觀察學生如何獨自應對問題。」 給予學生空間 每天反思交流 Raymond也認同,教師在帶領體驗式學習活動時,給予學生空間是十分重要的,「其實老師不需要過度參與、準備,無疑這樣做,小朋友是可能會在過程中出錯的,但這樣,反而令他們有機會檢視自己的不完美,繼而修正,並累積經驗,用於將來」。 由此可見,引導學生發現及反思,才是教師在體驗式學習活動中,最重要的角色。「以往的『打工假期』,我們會待整個活動完結後,才跟學生一起反思。但其實更理想的做法,是每天都有反思交流的時間,包括讓學生分享當天感受、在工作上遇到的困難,然後老師給予口頭回饋和建議。這樣的反思,意義更大,因為同學仍有機會在活動中作出修正。」鄭麗娟說。 說起體驗式學習活動,不少人會即時聯想到課外活動,或是以為一定要走出課室,甚至上山下海。鄭麗娟指出,它其實是一種學習模式,也是一種教學策略,能應用於日常課堂之中。例如處理高小常識科關於「食物鏈」、「生態網」等課題時,該校教師為把抽象概念變得形象化,便讓學生在課堂玩「蚊、青蛙、人」的體驗遊戲,「其實即是『包剪揼』,只不過用象徵『蚊』、『青蛙』、『人』的肢體動作代替『包』、『剪』、『揼』。玩法是蚊可叮人,青蛙能食蚊,人則會吃掉青蛙,藉此解釋三者是食物鏈的關係」。當學生明白什麼是食物鏈後,每人再扮演地球上不同的生物,教師會先利用毛線把相依附的生物連結起來,學生便會慢慢見到一個逐漸變大的線網,之後再因着不同的情景,例如因為政府填平濕地作城市發展,教師遂把受影響的生物移走,部分線網隨即被剪斷,「在活動之中,小朋友會親身經歷到生態網中的生物,是如何環環相扣,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相信孩子這樣學,會比起純粹讀課本,看圖片,印象更加深刻」。 為幫助學生更易理解「食物鏈」的概念,常識科教師設計了「蚊、青蛙、人」的包剪揼體驗活動,解釋物種之間的攝食關係。(受訪者提供) 對準焦點 毋須花長時間 然而,眾所周知,香港的課時十分緊絀,教師在課堂真的花得起時間這樣「玩」嗎?Raymond笑說:「『高手』帶體驗式學習活動,不一定要用很長時間,只要能夠對準教學目標,學生很快便會有體會,然後老師就可以帶學生去反思,接着再做輸入。」鄭麗娟補充:「我反而覺得,老師應該分辨好哪些需要深入去教,哪些略略教就可以,而並非每一課都花相同時間去處理,我對這種教法有保留的。」 在常識科,學生透過活動,親身經驗到「生態網」是如何結成及被破壞,不單認識到地球生物是互相依存,更明白到保護生態的重要。(受訪者提供) 打破框框:校長教師「轉行」 探索職場面貌 生涯發展教育,已經成為中學不可或缺的一環,當中不少學校,亦會借助各類型的體驗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其中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中學(下稱信義中學)更非常破格,不單安排學生到不同機構「打工」,更連校長、升學就業輔導主任都一嘗「轉行」的滋味,藉此了解職場新面貌,與學生同步連結。 生涯發展支援更貼地 信義中學校長梁冠芬透露,該校的生涯發展教育經歷過不同的階段,以往較集中做升學輔導、提供職業資訊、參觀職場等活動,近年則更着重學生的職業體驗。最近,他和教師們更一起走出教室,分別到人力資源公司和IT公司工作,跟同學齊齊以職場新鮮人的身分展開探索。 梁冠芬(受訪者提供) 「我們做老師的,中學畢業後便入大學讀書,大學畢業後又返回學校教書,其實都沒有離開過校園。今次有機會接觸其他行業,我和同事都有很深刻的體會。」他舉例,今次自己是以WFH的形式上班,在線上跟不同部門溝通,與外地的同事開會,感覺新穎;教師則發現,一個行業例如IT,原來當中也涉及很多不同工種,包括市場推廣、銷售、客戶服務等,對行業的認識,會比從前更全面。「今次獲得的寶貴經驗,幫到我們日後能夠更『貼地』去支援學生的生涯發展需要。」梁冠芬說。 親身體驗:升學就業輔導主任吳玉珊(中)在剛過去的暑假,嘗試「轉行」,到IT公司做打工體驗,希望能掌握更多現今職場的新趨勢,與學生分享。(受訪者提供) 引導學生選最喜歡學科 除了工作探索的體驗學習活動,信義中學推動的生涯發展教育,同樣重視價值教育。「我們透過不同的桌遊、工具,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價值取向,讓他們更清楚自己的未來發展方向,知道有什麼工作會適合自己。」他又謂,該校每年都有畢業生,因為不想但求取得大學學位而選讀自己不喜歡的學科,他們寧願修讀副學士,也要堅持選擇最喜歡的科目。「我十分多謝教師團隊,藉着生涯發展教育,使到同學懂得作出這樣的抉擇。年輕人的人生路很漫長,實在不應該太短視,好應該選讀適合自己、感興趣的學科。」 香港信義會信義中學推行的生涯發展教育,重視學生的體驗,如在這個科研路探索工作坊,學生可一嘗做科學家的滋味。(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2期]

詳細內容

保育傳承:學生化身車長 享受駕駛樂趣 「烏蠅頭」列車駛入將循 活出第二生命

列車一站過一站地奔馳,但隨着鐵路發展及列車機件老化,列車最終是否只駛往堆填區這個終極目的地呢? 港鐵「烏蠅頭」列車是不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可是新一代小人兒或許未曾見過。最近有學校接收了港鐵的「烏蠅頭」列車車頭,並轉化成學生的學習及活動地點,這既可讓學生認識港鐵的歷史及保育傳承,又能在「模擬駕駛艙」中,讓學生享受駕駛列車的樂趣,活出列車的第二生命。   「各位乘客,歡迎乘搭本班以將循站為終點站的列車……」退役E110「烏蠅頭」列車最近正式進駐將軍澳循道衛理小學(下稱將循),讓不少校內的「小鐵路迷」都十分興奮。 學生對列車進入校園都表示十分開心,能夠近距離參觀列車的內部及駕駛艙,港鐵亦特地在車廂尾部裝上樓梯,方便師生進入車廂學習。(曾憲宗攝) 退役列車重置校園 發展更多用途 現已全數退役的「烏蠅頭」列車,為東鐵線中期翻新列車,過去曾被人發現在貨櫃碼頭被「肢解」,令將循校長林德育感到痛心惋惜,因而向港鐵公司「退役列車保‧傳計劃」申請,盼能將退役列車重置於校園,發展出更多用途。 為尋找退役列車的「生存法」,港鐵亦曾將不少列車座椅及組件送至學校及社區,賦予它們第二生命,以循環再用及升級改造的方式,繼續服務社會。作為第二間把列車車頭置於校園內的學校,林德育希望此舉能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同時亦盡保育傳承的責任,讓更多學生認識東鐵「烏蠅頭」在過去如何服務香港,「這個展覽品(車廂)已經在香港服務40年,這一代的小朋友可能未乘搭過,因此放在校園內可以成為學生的學習工具,展示列車中期翻身之後的模樣、列車內部情况。」列車的外形及內部皆以原貌供學生參觀,包括駕駛艙、金屬座椅、扶手、電子顯示屏。 將列車安置在校園內並不簡單,甚至有專門的港鐵技術人員在校內鋪設石墩及路軌。(受訪者提供) 改名「展現號」 展出學生作品 學校並將列車命名為「展現號」,主要發展成展覽室,用來展出學生的作品。林德育表示,每個學生皆有不同才能,列車空間可以成為很好的展覽場地,讓學生、家人,甚至社區居民參觀欣賞學生的作品。同時車廂亦可變身為「列車教室」,由班主任或其他教師帶領學生作生命教育課、人文科或班主任課,「如有一些關於香港列車或者香港交通的課程,亦可在這裏上課」;甚至可成為一個給師生提供寧靜的「心靈車廂」,讓大家可以靜心交流。 「烏蠅頭」列車成為將循校內新成員,車廂內可作為展覽品、展覽室、教室等,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曾憲宗攝) 不過,相信令學生最興奮的莫過於列車上的模擬駕駛艙。列車駕駛室裝上模擬駕駛列車軟件,學生能夠在駕駛室內親身體驗駕駛列車的感覺,例如由大學站開往沙田站,如何開車、入站時如何停在合適的位置、操控車門開關等,學生都玩得不亦樂乎! 模擬駕駛艙深受學生歡迎,大家可透過模擬駕駛列車軟件,享受駕駛列車時的樂趣。圖左為將循校長林德育。(曾憲宗攝) 正如列車一站接一站地努力奔往終點,林德育亦希望學生能朝向目標,不斷邁步前進,「列車可以成為學生心靈或精神上的一個目標,提醒他們不斷向上進步,每當望見這個地標的時候,回想今天來到學校的目標,自己有沒有一步一步向前邁進,以達到理想的結果呢」。 文︰陳真紀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1期]

詳細內容

文化教育.「秦始皇」現身小學校園講歷史 「築長城」畫草藥 活學中華文化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創造了絢爛多姿、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時至今日,許多價值、觀念、智慧仍然影響深遠。近年不少學校推動傳承中華文化歷史,設計各式各樣活動,學生不再乖乖坐在課室聽書背誦,而是透過親身體驗,從多方面認識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在新春假期前的一天,天水圍嗇色園主辦可銘學校(下稱可銘學校)圖書館主任董雅詩帶領校內學生穿越時空,回到秦朝,由秦始皇、官兵和民女介紹抵禦外敵的萬里長城。 「長城是自秦統一六國後,為防禦匈奴入侵修築而成,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這條長逾2萬公里的城牆,象徵着中華民族堅毅頑強的精神外,亦帶着保家衛國意義、維護國家安全意識,遂成為今年『同齡同心學歷史計劃』的其中一個主題。」董雅詩解釋。 長城模型:學校挑選不同物料及大小的模型,讓小三小四學生了解長城不同地段的山形形態。(受訪者提供) STEM Sir講解拱頂建造法 要學習中國歷史,不一定閱讀長篇大論的歷史書籍,生吞活剝地記入腦,董雅詩特別安排學生扮演秦始皇、官兵等,以輕鬆手法提升學生對歷史興趣,感受中華文化。體驗日當日,以活動教學為主,「課堂上老師以影片播放相關歷史知識外,師生一起動手製作長城模型,從中了解依照山形地貌變化的城牆主體。另外,亦有用iPAD共享AR雲遊長城的體驗,從實景視角上『親歷其境』地游走長城、觀察城牆面貌及體驗險要段落,以沉浸式體驗之旅,增加學生對歷史的尊重、了解和豐富他們的文化知識」。 增添趣味:嗇色園主辦可銘學校特意安排學生扮成秦始皇、官兵及民女,以提升學生對歷史興趣,認識秦朝時興建的萬里長城。(受訪者提供) 用iPAD共享AR雲遊長城,可從實景視角上「親歷其境」,屬沉浸式體驗之旅。(受訪者提供) 她更特別請來「STEM Sir」鄧文瀚主持講座,將STREAM、中國文化和國安教育融合起來,「STEM Sir用方糖模擬長城拱頂的建造方法,特別是最頂端的拱頂石便是契合兩邊石頭並承受其壓力的重要一環」。此外,他還講解了排水溝、擋水磚、吐水嘴等排水設施,趣味十足,亦讓整個雲遊長城主題更圓滿。 可銘學校整個「同齡同心學歷史」計劃以年級分為3個學習主題,長城是小三及小四的課題;初小是比較易明、帶趣味的中國神話和傳說,如《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故事不但蘊藏古人豐富的想像力,還反映數千年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堅毅、善良及為人服務等可貴精神。 課堂內容會播放介紹神話的影片,學生還會動手DIY神話主題的沙畫及書籤,以不同的手作活動,讓初小學生感受文化及傳統藝術之美,並使其對古代文學有基礎的認知。 邀註冊中醫介紹四氣五味 高小的中華文化主題則是中醫藥與生活,董雅詩認為這個主題比較貼近生活,「中醫可追溯至中國古代的商朝,它歷經幾千年的臨牀觀察而演變,體現了中國文化傳統及健康的價值觀。而在疫情期間,中草藥更有助攻治新冠病患,紓緩各種新冠肺炎的症狀」。 中藥知識並非教師們的專業,為免灌輸錯誤資訊,學校特邀請註冊中醫黃文偉介紹中草藥的概念,講解四氣五味。「四氣是指寒、熱、溫及涼;五味則是酸、苦、甘、辛及鹹。不少中草藥相當常見,就如清熱祛濕的五花茶便是最佳例子,成分有杭菊花、木棉花、雞蛋花、槐花等,而這些植物十分常見,就如校門前亦有種植雞蛋花,讓學生有更深刻體會。」董雅詩說。 草藥圖鑑 高小學生認識中草藥後便繪製中草藥圖鑑,畫上草藥外貌及寫下其功效。(黃志東攝) 繪中草藥圖鑑 製防蚊蟲香包 身為五年級學生的吳泓曄對中藥主題相當感興趣,「之前並不了解中藥,聽完中醫講解後,發覺很多常見食材原來也是中草藥,除菊花、雞蛋花外,沒想到生蠔殼洗淨曬乾後,磨碎便能入藥,學名叫牡蠣。從展現板上亦知道藥物的真身,好似杏仁、紫蘇等」。 學生感興趣:五年級學生吳泓曄(左)及歐梽琳(右)對中藥主題相當感興趣,最深印象是認識了五花茶的材料。(黃志東攝) 實踐方面,學生要繪畫中草藥圖鑑,畫上多款草藥,並寫上其功效,鞏固對草藥的認識外,還發揮了藝術創作力。而六年級的歐梽琳最開心是自製中藥香包,「在課堂上將薄荷、紫蘇葉、丁香、艾草、藿香等剪碎後放入香包之中,香氣不錯,掛在身上可以防蚊防蟲」。 高年級學生在課堂上,以薄荷、紫蘇葉、丁香、艾草、藿香等製作防蚊中藥香包(下圖)。(受訪者提供、黃志東攝) 體驗日一天設計3個主題,會否覺得把學生的注意力分散了呢?「我們會依據學生程度,如果只是中醫藥一個主題,可能低年級同學會感到吃力,始終中藥的用詞及理論比較艱深。今次活動學生的反應比想像中好,除了閱讀外,還有其他延伸活動,始終最近提倡『從做中學習』(Learning by Doing),所以會有一些動手做的活動給學生。」 小學辦文物展:近距離觀賞龍袍、「萬壽無疆」碗 認識中華文化是實踐國家安全教育的起步點,聖公會德田李兆強小學(下稱德兆小學)早於新春假期前一個月舉行了「中華文化日」活動,當中重點落在「昔珍薈舍在德兆」的「昔珍、昔、今;看我中華文化」,展出35件由商朝至近代的文物。 「今次文物展是本港小學第一次舉辦,過往在中學亦有類似展覽。是次文物由私人團體『昔珍薈舍』借出,讓學生透過欣賞歷史文物,從而了解文物藝術背後蘊含精義,推廣中華文化及藝術,亦希望推動中國文化傳承與保護。」校長温志揚說。 温志揚(受訪者提供) 温志揚去年初在香港故宮博物館欣賞展覽時,認識「昔珍薈舍」主席李百貴,二人一拍即合,加上今年適逢德兆小學創校20周年,温志揚便與李百貴合作籌備較大型的展覽。是次文物以「家」為主題,展品圍繞衣食住行,展出不同朝代的碗碟、貨幣、擺設、髮飾等,最注目必定是兩件清代龍袍。 細味文物:聖公會德田李兆強小學的學生能近距離欣賞兩件清代龍袍(右圖),以及印有萬壽無疆字樣的清代瓷碗(左圖)。(受訪者提供) 從中了解「九五之尊」含意 龍袍分為禮服、吉服、常服3種,禮服為最高級別服飾,只在祭祀、朝會等典禮場合穿著;常服則是於大型祭祀的齋戒期穿著,以示對神靈恭敬。至於今次展出的則是藍地納紗龍紋吉服袍及藍地緙絲龍紋吉服袍,於重要吉慶節日及小型祭祀場合穿著,屬於上下連屬的通身袍,特點是圓領、大襟及馬蹄袖。 清朝龍袍:清朝的藍地緙絲龍紋吉服袍,緙絲是中國傳統的絲織品,袍上繡上八條龍紋,第九條龍紋則在內裏。(受訪者提供) 「皇帝被稱為九五之尊,這亦可在龍袍上找到九與五的含意。袍上繡上九條龍紋,分別在兩肩、前胸、後背、前後下襬左右各繡一條,共八條,而第九條則繡於內裏中;至於五則是指龍的五爪。」温志揚解釋。李百貴更於展覽前向學生舉行特別講座,讓大家先了解展品,「我們安排了30名高年級學生作導賞員,同時圖書館特別安置了一些關於文物的圖書,以及其他延伸活動,讓同學對歷史文物有更深入的認識」。 傳統技藝:展覽後還有一系列延伸學習,在春節假期前的中華文化活動日,更有專人教學生寫揮春、學習傳統的扯鈴(圖)。(受訪者提供) 眾多展品中,温志揚印象最深刻的是瓷碟,「好似萬壽無疆是祝頌帝王的說話,清代御窰為慈禧太后生產慶壽專用的瓷器便會印上萬壽無疆。另外,還有一隻清朝瓷碟曾用鋦釘修補。這方法是以類似用釘書釘的銅絲嵌住抓牢的方法將碟復原,可以做到滴水不漏,耐熱而不裂開」。在物質豐富的今日,修補對學生而言是比較難理解,但古時生活艱難,人們往往養成節儉持家的習慣,對家中每件物件都十分珍惜,他希望以此瓷碟讓學生學懂珍惜擁有的物品。 「今次能近距離接觸文物,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非常興奮,畢竟在博物館內參觀,也只能隔着玻璃來觀賞,看後未必知道其背後意義,有點隔岸觀火的感覺。今次讓學生透過實物、接觸(近距離欣賞),引起興趣,有助知識內化。」温志揚補充道。 文︰古月淇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0期]

詳細內容

我校最玩得:課程活動實踐愉快學習 美林體育校隊 快樂中培養五育

今期「我校最玩得」的主角,是位於沙田的循理會美林小學(下稱美林小學),作為一間happy learning school,她絕對切合「我校最玩得」這個主題,皆因學校以運動作為培育學生的媒介,8大體育校隊表現出色,當中棍網球成立短短一年多,已經在學界嶄露頭角,在專業教練指導下,學生都有機會登上更大的體育舞台。   美林小學對推廣體育一直不遺餘力,尤其是新興或較少本地學生認識的運動,包括壘球和棍網球等,除了開設興趣和體驗班,某些運動如跳繩亦納入正規體育課堂中。現時學校建立了8大體育校隊,包括田徑、滑板、流行舞、女子籃球、足毽、壘球、跳繩和棍網球,有興趣的學生會經過培訓和拔尖後入隊,並由專業教練擔任導師,包括曾出戰亞運的滑板教練鄧俊彥、退役香港田徑運動員鍾冠廷、香港女子壘球隊長黃楚曦等。經專業訓練後,學生不但有機會參與全港賽事,甚至到外地比賽,以運動作為國際語言,與世界接軌。 與棍網球總會合作開班 以新興運動棍網球為例,學校的棍網球隊於2022年11月才成立,訓練3個月後,便組成兩支隊伍參加「全港小學校際棍網球比賽」,分別獲得冠軍和殿軍。能獲此佳績,全賴學校及中國香港棍網球總會(HKLA)共同努力推動。HKLA近5、6年開始積極推動兒童棍網球,美林小學早年也曾參加HKLA及香港小童群益會合辦的攜動計劃,讓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體驗這項運動。直到2022年,HKLA希望與美林小學合辦棍網球班,負責教師、體育科主任曾泳靜不諱言最初有點猶豫,「因為當時是11月,學校很多活動早已安排好,開新班有一定難度,但與校長商量後,覺得這種新興運動對學生有一定吸引力,而且短時間內又有公開比賽給學生落場體驗,與總會多次溝通後便落實合作」。美林小學7名體育教師中,除了新入職,有6人都參加過棍網球教師工作坊,為推動棍網球作最好準備。 全校上上下下均十分支持推廣棍網球。(鄧宗弘攝) 兒童棍網球對象為5至12歲,相對成人棍網球會使用較小的球場和軟球,即使被球打中,也屬安全及可接受。本地兒童棍網球公開賽主要由HKLA主辦,每年最少舉行4次,分為U12及U8兩個組別,每場比賽有兩節,U12每節10分鐘,U8每節8分鐘,每隊每次落場為4人,其間可不斷換人。進攻時要用棍網射球入龍門得分,防守時則要用棍和身體阻擋持球者前進,但不能觸碰對方。曾泳靜說,小朋友要衝過擋在前面的球棍跑去射球,十分考驗勇氣,更要想方設法兜圈或以腳法繞過對方的阻擋,是一種體力加腦力的運動。 棍網球主要技巧為傳球、接球、射球、進攻及防守等,初入隊的一年級隊員,會先學剷球(圖)。(鄧宗弘攝) 棍網球講求速度,又要動腦筋,球員既要跑得快,也要躲避別人防守,身體和腦袋不能有一絲怠慢。(鄧宗弘攝) 講求速度、合作、手腳協調 美林小學棍網球隊現有27人,分為低、高年級兩組,每組每周接受2次訓練。採訪當天,HKLA一級教練鍾兆恆及香港棍網球代表隊成員許嘉希分別帶領低年級隊練習,包括傳球、接球、射球、攻守等技巧。無論在排隊輪候及聆聽教練講解時,學員全都笑容滿面,因為兩名教練均表明訓練過程中,最重要是讓學員愛上這種運動。鍾兆恆說:「我們首先要讓小朋友對這種運動感到興趣,到真正喜歡了,才會用心練習。我會用有趣的遊戲來吸引他們,例如分隊比賽,讓他們感受到箇中樂趣。」他又指棍網球玩法跟足球類似,球員需要不斷入球以爭取分數,講求速度、思考及手腳協調,對學員的團隊合作精神及體能要求也較高。 負責的體育科主任曾泳靜說,參加比賽能讓學生了解自己是否喜歡這種運動,也可以藉此與其他隊員切磋。(學校提供) 射球需要運用腰力,看見學員都出盡力氣,可見這運動的體能要求頗大。(鄧宗弘攝) (學校提供) (學校提供) 運動改善專注、記憶力 美林小學十分着重運動對孩子帶來的力量,校長招捷玲說,「建立8大體育校隊,旨在讓學生透過運動提升學習、社交能力及心靈健康。許多研究已表明運動可改善學童專注力、記憶力及提高學習動機,而團隊的訓練,更讓他們學到溝通和互助。同學透過運動培養出熱情和幹勁,在比賽中也明白到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建立正確價值觀」。 招捷玲說,happy learning school並非只是一個口號,而是在課程和日常活動中實踐。「我常留意世界各地教育模式,發覺不少地方如芬蘭不會給小朋友大量功課,卻做到不錯的學習成效,讓小朋友找到學習的意義和自我價值。回看本地很多學校仍用填鴨式教育,我想是否只有國際或直資、私立學校才能做到外國那一套模式呢?其實津貼小學的資源也足夠,所以我很想試試讓學生透過不同活動來實踐快樂中學習,且能見到學習成果。」 循理會美林小學不惜工本,從內地訂購了大型滑板台給學生練習滑板。(鄧宗弘攝) 循理會美林小學的壘球訓練亦漸見成果,曾有學生參與2019年U12女子壘球亞太盃、2022年U12男女混合壘球世界盃等。學校現時請來香港女子壘球隊長黃楚曦(黑衣者)當校隊教練。(鄧宗弘攝) 午飯後「動手做」 發展多元智能 對學生來說,快樂學習的來源之一是動手做。學校在午飯後的下午時段不會安排術科課堂,而是推行多元智能活動及「創‧藝‧科」課程。後者由「創意與創新」、「藝術與技藝」及「科技與科學」組成,不同年級學生會參與各種主題項目,包括造紙、圍棋、Gigo創意齒輪玩科學、茶藝等。比如小六學生學習的木藝,每人都要製作一張小木櫈,他們由打磨開始,再學習入榫、組裝等技巧,最後更會利用平板電腦設計圖案,把自己的專屬設計以激光雷射科技刻在木櫈上,對他們來說是難能可貴的體驗。 STEM Room展示了不同年級同學的作品,如由Gigo智高積木製作的連動機關,是學生在創‧藝‧科課程學習天平、度量等知識時製作。(鄧宗弘攝) 製作木櫈:在創‧藝‧科課程中,六年級學生利用平板電腦設計圖案,之後透過激光雷射把圖案刻在木櫈上。在此之前,學生們需要完成木櫈的製作,由打磨、入榫到組裝,實踐動手做動手學。(鄧宗弘攝) 此外,美林小學3年前加入了賽馬會「感‧創‧做」(Learning by Doing,LBD)大本營計劃的「核心夥伴學校」,在教育革新機構教育大同推動下,小一至三的常識科既沒有教科書,也不設測考,學生透過「動手做」去學習知識,並培養自學能力、思考問題能力及正確的學習態度。比如他們會用工具把食物磨爛,放進絲襪中推動,以模擬人體消化系統運作;種葱收割後學做葱炒蛋,藉此認識食物金字塔及營養課題。「可能會有人擔心,學生升上四年級後要應付書本及考試,會否出現銜接問題,但計劃已經實行3年,我們也不斷做風險評估,到今年四年級同學面對紙筆考試,我們發現不但沒有出現銜接問題,反而更完全掌握討論、協作和溝通等技巧,所以毋須擔心。」招捷玲說。 校長招捷玲(中)與學生在剛設立的正向價值教育館談天。這個特別室是為照顧學生身心靈健康需要而設,可舉行班主任經營活動、成長課等。(鄧宗弘攝) ■INFO 循理會美林小學 類別:資助男女小學 宗教:基督教 校網:88 地址:沙田大圍美城苑 電話:2605 2868 網址:www.fmml.edu.hk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9期]

詳細內容

正向教育:學懂自我關懷 增抗逆力 校園森林浴 閉眼靜觀療癒身心

香港城巿步伐急促,成年人壓力大,小朋友又何嘗不是。如何教孩子停下腳步放鬆一下,學會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呢? 有學校發現大自然是個療癒身心的好媒介,透過與風、草、樹等自然景物接觸,讓學生感受平靜,藉此滋養心靈,從中學懂自我關懷,增強抗逆力,輕鬆應付日後種種挑戰。   近年不少學校和機構均提倡正向教育,更絞盡腦汁設計各式各樣活動,希望為學生建立正面情緒和快樂感。要讓小朋友感受快樂,其實很簡單,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下稱九龍灣聖若翰)就從最原始的大自然入手,讓學生參與「森林浴」療癒體驗,透過五感活動包括靜下來深呼吸、伸出手感受風在手指間流動、輕嗅樹葉的香氣等,提醒學生回到「此時此刻」,學會暫時放下負面情緒,過後懂得找人幫助。 摸一摸 嗅一嗅 留下深刻印象 九龍灣聖若翰為關注學生的精神健康需要,曾規劃不同學習活動,如疫情期間推行的靜觀文化,今學年則全面推展森林浴,並提升學生環保意識,提醒他們要關愛大自然。校長高翠萍表示,學校除了教授學生知識,另一重要任務是要培育孩子有強大心靈去面對不同挑戰,「在知識、資訊爆炸的年代,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透過不同途徑自學,是以我們更加需要照顧他們身心靈發展」。她認為森林浴是個很好的計劃,教師由這個點子開始,延伸出多個不同活動,讓全校學生可以在不同課堂、小息、專題研習周甚至旅行時一同參與,成為學校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帶回家中與家長分享。她認為森林浴和靜觀都是一些實在的活動,令學生容易掌握,「若單純地向學生講一個勵志故事,他們可能聽過便算,但透過摸一摸、嗅一嗅,便會留下深刻印象。學生最初或會坐唔定,但透過反覆練習,便慢慢掌握到技巧,學到如何利用這些活動照顧自己身心靈健康」。 九龍灣聖若翰校園內的花間小徑,學生可走進其中觀賞植物,也可進行靜觀步行,感受雙腳與大地的接觸。(黃志東攝) 沉浸大自然:在學校旅行時,教師趁機會讓學生在大自然環境中作森林浴,師生一同閉上眼,靜心感受大自然的的氣息和寧靜。(學校提供) 森林浴不一定在森林進行,即使在校園一角,也可在教師帶領下,透過五感感受周邊環境,放鬆身心。(黃志東攝) 加入價值觀和環境教育 在1月份舉行的專題研習周,不同年級的學生分別在學校參與森林浴、大地藝術、靜觀(大休息)、靜觀步行、收割農作物等活動,藉以深化他們對大自然的認識,以及明白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連繫。學校課程統籌主任吳宇傑曾修讀本地森林浴課程,他指活動設計加入了價值觀教育、環境教育等,旨在關心學生的精神健康,讓他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在大自然中得到療癒,「當學生遇到困難或負面情緒時,希望他們懂得用這些方法抽離,使心靈平靜下來,並提升幸福感和快樂感,這些都是抗逆的元素,就恍如一個安全網保護着他們一樣」。 聽頌鉢聲音:學校特別外聘頌鉢聲音治療師帶領六年級學生作大休息,讓學生用最舒適的姿勢,閉上眼,聽着頌鉢的聲音放鬆身體。(黃志東攝) 在專題研習周,二年級學生在學校農莊蒐集樹葉、樹枝、石塊來合作拼出圖畫,藉此認識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黃志東攝) 香港高樓林立,莫說是森林,要找一個可靜下來做森林浴的地方都不容易,但九龍灣聖若翰就利用校園環境及各種活動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大自然,如學校一角的花間小徑和花圃,不但能讓學生在裏面漫步欣賞植物,更可擁抱大榕樹、嗅嗅百千層葉香;在相對喧鬧的小息,常識室就變身成為VR森林浴活動體驗室,學生戴上VR眼鏡,用眼睛和耳朵感受大自然。而學校旅行的目的地是清水灣郊野公園,教師也安排學生在當中的樹木研習徑作森林浴,向植物傾吐心事,愉快地沉浸在大自然的關懷之中。 學校農圃種植了多款農作物,藉此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及對生命的關愛。學生這天收割,之後會把農作物送給老人院內的長者。(黃志東攝) 除森林浴,學校亦透過不同活動深化學生對大自然的認識,如STREAM專題研習的其中活動是讓他們製作驅鳥器,在不傷害小鳥的原則下,保護學校農莊的農作物。(黃志東攝)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7期]

詳細內容

特色校園:主張生活體驗 推動全港環保教育 「無牆」小學 大膽實踐回饋社區

2024/25學年小一「統一派位」(俗稱大抽獎)下周一起接受申請,家長與其只着眼於學校是否屬於「一線」,不如多考慮學校的教學模式,是否適合自己的小朋友。除傳統學術型學校,或上期介紹過的愉快學習型學校,其實各區亦有不少提倡體驗式服務學習的學校。像今期屬東區16校網的愛秩序灣官立小學(下稱愛官),便是一間經常帶學生跑出課室,走進社區,推動無牆教室,主張要在實際生活場景學習、應用並回饋社區的學校,難怪該校的孩子,特別大膽又富熱忱! 善用東區特色 跟課程掛鈎 如果單從課堂秩序管理角度來看,讓學生乖乖坐在課室裏聽書,回家做作業,這種安排是最穩妥保險的。不過,愛官校長崔家祥,卻勇於向難度挑戰,銳意推動無牆教室,「愛官很強調『從體驗中學習』,而體驗學習是不能夠在課室發生的,一定要去真實的場景」。 既立心拆牆鬆綁,崔家祥便以「小學校.大社區」作理念,用社區做教材,豐富學生所學。「我相信每個社區都有它的特色,例如學校所處的東區筲箕灣,這裏不單有海防博物館,也是昔日的漁村,有不少廟宇,亦有很多小店,而這區長者比例很高、人口老化等,這些特色,統統都可以跟課程掛鈎,化成體驗學習活動。」 盾臂龜「菠蘿包」是學校的「生命大使」,校長崔家祥(左一)期望藉着牠,教導小朋友珍惜生命。學生小息的時候,可以來親親「菠蘿包」,而牠所吃的蔬菜,亦由學生擔任的小農夫親手種植。(楊柏賢攝) STEAM跨科學習 北上觀摩 學校每學年都有2至3星期「From School To Society」的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跨科學習,讓各級學生走出課室,透過戶外參觀、考察、參與體驗活動等,研習不同的主題。舉例,今年五年級學生,便將到訪一間專門推動樂齡科技發展的科研機構,又會參觀創新科技署的「標準及校正實驗所」;六年級學生,更會跳出香港,到深圳觀摩「智慧城市」的建構。 然而,學生並非「齋睇」,他們都帶着任務在身,「『From school 』是跨科老師在學校輔助同學蒐集、預備、整理相關的資訊;『To Society』除了是利用社區資源學習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孩子回饋社區」。崔家祥說,今年會讓小五生嘗試借助科技,設計一些物品,去幫助長者改善生活;小六生則會從市民的需要作出發點,設計智慧城市。他更期望,最終能把當中優秀的設計概念,製成實物原型,使之成為一件可以真正改善社區、造福人群的產品。 學校的校本體育課程,以學生健康為本,同時也積極推動家庭、社區參與,包括舉辦校內親子運動日營等大型體育活動。(楊柏賢攝) 製作生態熱點VR 服務公眾 學校所提倡的「小學校.大社區」理念,實際上是分作兩個層次的,其一是由該校學生服務社區;其二是伙拍學界同路人,形成一股更強大的力量,再一起服務教育界、整個社會,以至全世界。 以環境教育為例,崔家祥是一個很重視環保的校長,學校在他掌舵之下,師生都累積不少本地以至海外包括在加拿大、新加坡、澳洲等考察生態、氣候變化的經驗,「說到關注氣候變化、環境保育這些議題,若只得愛官學生關心,其他孩子卻無動於中的話,又有什麼用呢?」於是學校先後在2022及2023年,突破疫情的阻礙,跟環保機構合作,牽頭與來自18區的小學,在學界舉辦「全港小學野外大搜查」比賽,藉着線上線下多元化的活動,包括網上專家講座、虛擬實境(VR)與實地結合的考察、網上問答比賽、親子自然生態攝影比賽等,向超過180間小學、逾700名師生散播環保概念的種子。 與此同時,學校亦是港大教育學院「環保基金香港環保小先鋒:虛擬實境創客計劃」的協辦單位之一,並與11間學校攜手,借助大學研發的VR創作平台,為公眾製作6大生態熱點的VR,提升學生保育意識之餘,亦強化他們的公民責任感。 為環保出力:秉承「小學校.大社區」的精神,學校最近透過港大研發的VR創作平台,與11間學校攜手,為公眾製作6大生態熱點的VR,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之餘,亦讓他們回饋社會。(受訪者提供) 為提升學生的創造和解難能力,訓練邏輯思維,學校十分重視編程教育,亦與學界合辦「全港中小學無人機比賽」,鼓勵莘莘學子把編程知識應用在生活上。(楊柏賢攝) 唱民歌學英文 聯繫社區 崔家祥除了挺環保,生於1970年代的他,也酷愛民歌,「民歌曲簡意賅,也蘊含很多正面價值觀」。學校自2017年,便推動「唱民歌學英文」計劃,透過英文科與音樂科合作,把民歌活化成有趣的學習材料,在疫情停課期間,校方更錄製了12集教學影片,「當時邀請了多名民歌歌手為我們演繹12首經典英文民歌,讓學生可藉着樂曲,輕鬆學習英語」。他補充,這些影片和教材,也是全部免費開放予學界使用,貫徹「小學校.大社區」的精神。 這個民歌教育計劃,也成為學校聯繫社區的橋樑,「我們由最初不到10人的民歌小組,慢慢感染到愈來愈多學生,甚至家長,成為民歌『發燒友』,還成立親子民歌隊,應邀擔任多個音樂活動的表演嘉賓」。在2019年,學校更反客為主,主辦了該校首個民歌匯演,向200多名家長、區內長者及友校學生,展示英文民歌的價值。「同年12月,在東區區議會撥款資助下,我們又與香港青年協會合作,一連兩日,分別在愛官及東區文化廣場,舉行大型民歌活動;在2022年,也參與協辦『民歌馬拉松』,以音樂跟社區深度交流。」 校園裏經常響起英文民歌的樂聲,因為學校推行「唱民歌學英文」計劃,以民歌做媒介,讓學生輕鬆學習英語。(楊柏賢攝) 邀趙增熹做導師 教作曲編曲 學校不單以音樂陶冶學生的性情,更用來啟迪學生的創意。學校近年找來著名音樂家趙增熹做星級顧問導師,指導孩子如何利用平板電腦及音樂創作程式去作曲及編曲。有見成效不錯,學校也不吝嗇在學界分享經驗,並吸引了一些同路人加入,在2023年5月,學校與4間來自不同辦學團體的友校,舉行了一個聯校音樂節,有逾200名學生落力演出,齊齊展示他們的音樂創作成果。 一半畢業生升band 1中學 綜觀體驗式服務學習型的學校,的確跟傳統學術型學校的教學模式有很大分別,但假如升中派位是一間小學的終極成績表的話,兩者的「成績」又存在差異嗎?「愛官近年約有一半畢業生,是升上band 1中學的!」崔家祥相信這都是歸功於體驗式服務學習,讓學生從小就跳出課程的框框,透過多元化的學習活動,發展出不同的共通能力,包括有很強的自主學習能力、解難能力、表達和溝通能力等,這些既有助吸收知識,亦有利升中面試。 正向教育:學校全方位培育學生的「成就感」、「歸屬感」、「樂觀感」,期望孩子擁有快樂、正向的人生。(受訪者提供) 學校近年引用AI會話訓練平台,幫學生愉快地學習英語會話,系統不單會發聲指導學生朗讀短句,還會即時糾正孩子的發音。(受訪者提供) 及早辨識:「看」「聽」「八」「知」 照顧學童情緒健康 學童的情緒健康,一直是社會非常關注的議題。身為父親的崔家祥,在這個問題上,尤其「肉緊」,不單調撥資源聘請3名全職社工駐校,還提倡全體教師以「看到」(觀察學生言行舉止有否異常)、「聽到」(聆聽學生的表達)、「八到」(向學生身邊朋輩蒐集情報)、「知道」(以自評量表、問卷了解學生身心健康狀况)4種不同的角度,及早識別有需要的學生。 以「三感」從源頭做起 但他知道,最重要還是從源頭做起,「我們以『三感』,即是『成就感』、『歸屬感』、『樂觀感』來提升學生的身心健康」。崔家祥解釋,他深信每個孩子都有個人天賦,因此藉着提供過百項課外活動、興趣班,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現「亮點」,建立「成就感」;也透過「小學校.大社區」的各種體驗式服務學習活動,使孩子對學校、社會、國家及世界產生「歸屬感」;再配合生命教育活動、成長課及班級經營,增強學生的「樂觀感」,使他們熱愛生命,常存感恩。「其實我怎樣教自己的兒子,也怎樣教自己的學生,同樣是希望他們開心生活,有更好的抗逆力!」這位校長爸爸語重心長地說。 ■INFO 愛秩序灣官立小學 類別︰資助男女校 辦學團體︰政府 宗教︰無 校網︰16 地址︰筲箕灣愛禮街1號 電話︰2561 1118 網址︰www.abgps.edu.hk 提提你:「統一派位」22日接受申請 2024/25學年(大抽獎)將於1月22至28日接受申請,家長可於上述日期,透過「小一入學電子平台」遞交統一派位「選擇學校表格」,或在1月27至28日前往指定統一派位中心辦理選校手續。有關結果,將於6月5至6日,以郵遞方式通知申請人,家長亦可在6月5日上午10:00起,透過「小一入學電子平台」查閱結果。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4期]

詳細內容

特色校園:經過「機場大堂」 進入愉快學習旅程 童趣小學 玩樂激發無限可能

2024/25學年小一「統一派位」(俗稱大抽獎)將於1月下旬接受申請,或許仍有家長十五十六,未決定到替孩子選什麼類型的小學。本刊一連兩期,將分別介紹愉快學習型、體驗式服務學習型學校的特色,看能否為家長帶來啟迪。今期先有近年在大埔區(84校網)人氣急升,收生率節節上升的三水同鄉會禤景榮學校,校長銳意把校園打造成兒童樂園一樣,讓學生愛上學校,從而愛上學習。   「毋庸置疑,讀書怎麼都會有壓力,最重要的,是能夠把它變成正向壓力,讓小朋友懷着愉快的心情接受學習上的挑戰。我想,心情好,萬事就順暢。」這是三水同鄉會禤景榮學校(下稱禤小)校長李小寶上任7年,決心把學校轉型happy school的原因。 李小寶(賴俊傑攝) 走進禤小位於大埔富善邨的校舍,率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個鮮橙色的「機場大堂」,離境閘口,是通往巴斯光年經常掛在嘴邊的To Infinity and Beyond(飛向宇宙,浩瀚無垠)!「禤小的大堂和辦公室都以機場做設計藍本,寓意學校將帶領學生放眼世界,通往無限可能。」事實上,「機場大堂」不單有象徵意義,大堂內的85吋互動屏幕,更有實際用途,李小寶補充:「主要是給同學在小息、午息的時候,參與由老師親自設計的電子互動遊戲及比賽,從玩樂中學習。」 除了「機場大堂」,禤小還有4大吸睛「景點」。不過,李小寶一再重申,校園每個設置,着重童趣之餘,其實也是一個學習場景,最終目的,都是希望促進學生的學習效能。 醒神設計:禤小的正門入口以「機場大堂」做設計,不單吸睛,也是學校的願景,希望帶領學生放眼世界,通往無限可能。(賴俊傑攝) 景點1︰時光隧道 這是一個沉浸式的虛擬學習空間,透過影像投映,配合感應器產生互動效果,使學生能夠跨越時空地域,學習學科知識。隧道內有不同的學習主題,李小寶舉例,五年級學生便會涉獵當中關於秦始皇兵馬俑的課題。 時光隧道(賴俊傑攝) 「我們有3S(smart、star、shine)校本特色課程,小五同學在『時光隧道』所學的,都是緊扣star演閱課程(結合閱讀、戲劇和中國歷史文化)。老師會先讓同學閱讀一些關於秦朝和秦始皇的書籍,令他們對這個朝代有初步認識;繼而安排小朋友進入『時光隧道』,回到秦朝,親歷其境;即將到來的3月,同學們更會去到西安,實地考察兵馬俑;回港後,再一起創作一齣話劇,合力改寫秦始皇的結局。」她相信,通過不同的學習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 景點2︰恐龍閱讀廊 禤小重視閱讀學習,校內有兩個非常破格的閱讀基地,一個是位於室內、仿照舊大埔墟火車站而設計的圖書館,另一個是連接圖書館的戶外閱讀空間——恐龍閱讀廊。長長的有蓋走廊,佈置成森林一樣,沿路有大大小小的「恐龍」出沒(下圖),恍如返回恐龍時代!李小寶說,不少孩子都是恐龍迷,於是在學校打造一個以恐龍為主題的閱讀空間,藉此吸引學生在這裏逗留及看書,「為配合『恐龍閱讀廊』,我們購入大量有關恐龍的書籍,希望透過這個孩子極之喜歡的主題,提升他們的閱讀興趣,並慢慢建立起閱讀習慣」。 恐龍閱讀廊(賴俊傑攝) 恐龍閱讀廊(賴俊傑攝) 景點3︰未來教室 宇宙、太空、科幻……這些都是小朋友喜歡的元素,禤小建構的「未來教室」,正正是要滿足孩子這方面的好奇心。教室以黑色做主調,加上cyber味濃的特色燈槽,營造出神秘外太空的感覺,學生在這裏接受STEM教育,相信一定更投入、更吸收! 未來教室(賴俊傑攝) 李小寶表示,「未來教室」最大的任務,除了培養學生的創科技能,更加重要的,是裝備學生面向未來。「我覺得未來人才,既要善於運用各種資訊科技工具,更要有分析、組織和表達能力。」因此,教師將會利用此教室完善的硬件及環境配置,以嶄新的教學法,幫助孩子建立未來必備的能力。 她續稱,學生在「未來教室」,將以小組形式作不同的學習活動,而每個小組也有一部專屬的互動大屏幕,組員可一起上網蒐羅資料,從中掌握自學技巧,再透過不同工具做分析和展示,然後向全班分享及匯報,也可即時得到教師及其他組別同學的回饋。 景點4︰喜.動空間 剛剛落成的「喜.動空間」,簡直是兒童版健身室,每逢小息、午息都人頭湧湧,皆因內裏有不少好玩的設施,當中包括最受禤小學生歡迎的智能運動地墊和反應燈。 喜.動空間(賴俊傑攝) 李小寶關注到這幾年疫情,令小朋友失去很多做運動的機會,而且運動動機也逐漸失去,「復課之後,不單個個都變成肥仔肥妹,還因為懶做運動,變得很『論盡』,醫療室經常都坐滿跌倒的同學」!為了在校園建立運動文化,校方在「戴麟趾爵士康樂基金」撥款逾300萬元資助下,花了大半年時間,把有蓋操場改建成體健中心,並配備各式各樣的運動器材,例如跑步機、電競單車、阻力雪橇、平衡板、健身球等,供各級體育課堂、不同運動興趣班及多支體育校隊使用。李小寶又謂,學校全方位鼓勵學生多做運動,除了是希望孩子擁有強健體魄,還想孩子懂得使用正確的渠道發泄精力、紓緩情緒。 打好基礎:英語教師團隊 陣容鼎盛各司其職 禤小不單以裝潢美輪美奐聞名,龐大的外籍英語教師(NET )團隊,也非常矚目。該校共有5名NET教師,相對於大部分津貼小學只有1至2名而言,團隊陣容的確十分鼎盛。如此「駐重兵」,皆因禤小極之注重英語學習,這也是它能夠成為「逆市奇葩」,愈來愈受區內家長歡迎的原因之一。 李小寶透露,5名NET教師各司其職,「一個專責英文校園電視台的節目製作並培訓小主持;一個負責英語閱讀計劃;一個主力統籌英文寫作學會;一個協助訓練本校的英語大使;一個則負責國際文化交流活動」。雖然5人工作範疇不同,但目標卻一致——營造英語學習氛圍,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 禤小十分重視英語學習,該校共有5名NET教師,陣容鼎盛。學校更逐步在各個學科滲入英語教學,包括數學、常識、音樂、視覺藝術和體育科,以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賴俊傑攝) 此外,為讓孩子從小打好英語基礎,該校一至三年級的音樂、視覺藝術和體育科,均以英語授課,而初小個別班別的數學科和常識科,部分單元亦同樣採用英語教學,「我相信這樣去鋪墊,對提高小朋友的英語聽力和說話能力是有幫助的」。至於高小學生,李小寶說,學校於周六特別開設英文數學及英文常識的增潤班,以協助學生銜接英文中學。 禤小十分重視英語學習,該校共有5名NET教師,陣容鼎盛。學校更逐步在各個學科滲入英語教學,包括數學、常識、音樂、視覺藝術和體育科,以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賴俊傑攝) 提提你:「統一派位」22日接受申請 2024/25學年(大抽獎)將於1月22至28日接受申請,家長可於上述日期,透過「小一入學電子平台」遞交統一派位「選擇學校表格」,或在1月27至28日前往指定統一派位中心辦理選校手續。有關結果,將於6月5至6日,以郵遞方式通知申請人,家長亦可在6月5日上午10:00起,透過「小一入學電子平台」查閱結果。 這架退役巴士,被學校改建成另一個STEM教室,內裏更有不少AR(擴增實境)圖書,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賴俊傑攝) 這架退役巴士,被學校改建成另一個STEM教室,內裏更有不少AR(擴增實境)圖書,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賴俊傑攝) ■INFO 三水同鄉會禤景榮學校 類別︰資助男女校 辦學團體︰旅港三水同鄉會 宗教︰無 校網︰84 地址︰大埔富善邨屋邨小學第一校舍 電話︰2661 9383 網址︰ssnahkws.edu.hk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3期]

詳細內容

我校最玩得:齊上齊落 各司其職 伊小欖球隊 打出團魂建自信

別以為香港人對欖球興趣不大,只要看看每年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的盛况,就知道無論是香港人或是外國人,都對這項運動有一定的熱愛。傳統欖球(tackle rugby)球員之間有較多碰撞,而新興的非撞式欖球(touch rugby)可謂傳統欖球的「斯文版」,即使小學生也可參與,並已納入香港學界體育聯會(HKSSF)的全港小學校際比賽之中。 近年本地學界有不少出色的非撞式欖球隊伍,今期「我校最玩得」主角天水圍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小學,正是當中的得獎常客。   斯文版欖球 嚴禁身體碰撞 傳統欖球與非撞式欖球的最大分別是,傳統欖球的防守球員要擒抱阻止對方持球球員進攻,但非撞式欖球則規定球員之間不能有身體碰撞,防守方要以手輕碰進攻方持球者身體,並大叫「touch」來阻止對方前進。當持球球員被防守方觸碰後,要把球放回原地,並由隊友重新開波,碰到6次都未能得分後便要互換攻守。 不能碰撞--非撞式欖球規定球員之間不能有碰撞,以持球達陣得分為目標。(楊柏賢攝) 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小學(下稱伊小)非撞式欖球隊負責老師魏征指,非撞式欖球規例比其他球賽都簡單,即使是一、二年級學生,亦可用「抱着球就往前跑」的目標來教他們如何達陣得分。當然,較專業的訓練亦包括傳球、隊員合作、戰術運用等。現時校隊成員在周一至四早上及周五放學後均設練習時間,男、女子組會分開接受不同時段訓練。除了負責老師,學校亦從外聘請中國香港欖球總會專業教練及其他私人教練,協助訓練學生。 蔣棟良(楊柏賢攝) 提升紀律 培養團隊精神 看欖球賽時,運動員大多身形健碩,究竟要什麼條件才會被選中呢?魏征說:「每場比賽12分鐘,時間很短,隊員需要很高的體能去應付。也因為落場時需要整隊一同進退,絕對沒有『偷雞』的情况,讓你可一個人躲在一角休息,所以團隊精神也很重要。曾經有學生問我,是否要跑得快才能被選中?我會說這是一個團體,裏面有1、2個跑得快的隊員便足夠,其他隊員要懂得觀察自己隊友及對方隊員,做出適當配合,所以聆聽和觀察能力也很重要。」 共同進退--非撞式欖球講求團隊默契,落場時要「共同進退」,不能出現1、2個隊員不跟隊的情况,所以更能培養出團隊合作精神。(學校提供) 魏征回想在2002年組隊時,很多隊員都是他親自邀請入隊;幾年發展後,開始有同學主動找他希望加入,甚至其他教師也會引薦一些在學業得不到成就感的學生,希望能在欖球運動中建立自信。校長蔣棟良表示,運動對一個小朋友的影響可以很大,「曾經有一個學生,全級考頭2、3名,但在社交上仍有很多進步空間。自從他加入學校籃球隊,短短一年間變化甚大,更懂得表達和尊重別人,相信是運動團隊讓他學會紀律及與人相處。我認為體育和音樂,都是讓小朋友發掘自己能力和增強自信的契機,所以我們除了在校隊甄選時發掘有能力的同學,有時候教師也會按學生個別情况,推薦他們加入不同團隊」。 練好傳球--平日練習時,很多學生都希望打練習賽,但負責老師魏征(中)要他們先練好傳球才可比賽,「因為比賽時,你不會知道哪個隊友會站在你身旁,所以要非常熟悉每個隊友的能力,要練好如何與每一個隊友一同上前,這便是基本的團隊訓練」。(楊柏賢攝) 跨科體驗課 學陶藝煮麵 今年伊小的非撞式欖球校隊有70多人,來自四至六年級,並分成6個隊伍:3個不同年齡組別的男、女生各一隊。雖然比賽時只得6人落場,但不代表後備球員沒有發揮機會,因為替換球員次數不限,既可增加各球員的落場機會,亦有助他們「回氣」。此外,非撞式欖球隊平日可在任何硬地上練習,伊小校隊會在學校的戶外籃球場訓練,但正式比賽場地為人造草地或真草地,與硬地跑步的感覺會有分別,例如在草地跑動時,沙粒有機會走進鞋子中,令學生不習慣。因此在比賽前,學校會盡量找機會帶學生到人造草地場練習。近水樓台先得月,伊小附近正正有一個香港欖球總會屬下的天秀欖球場,校隊可以借用場地訓練,成為了他們的優勢之一。 伊小的非撞式欖球校隊成員由四至六年級學生組成,男、女平日分開在不同早上練習,周五放 學後的精英欖球班則會接受更高階的技術訓練。(楊柏賢攝) 採訪當天,遇上中國香港欖球總會派出義務教練到校,在一至六年級體育課堂中教授非撞式攬球的基本技巧,為期兩周。這樣的特別設計,目的是讓全校學生也能夠於體驗中學習,這亦是伊小的教學特色。每逢周二下午,全校學生會有1小時體驗課,所有活動均是跨學科,並由學校教師親自編寫教案,主題非常豐富,包括平板電腦作曲、旱地冰球、陶藝等;生活常識更有環保DIY、煮即食麵等,非常多元化。這些活動每4堂轉換1次,讓學生在一個學年裏嘗試體驗到5種不同活動。 旱地冰球--體驗課中包括旱地冰球,練習相關技巧後,學生會用平板電腦拍下過程,反覆回看並糾正錯誤。(楊柏賢攝) 正向教育 做任務儲貼紙 蔣棟良認為,短短4堂雖未必能讓同學深入地學習到某些事情,例如唯一外聘教練、為3年級同學而設的游泳課,雖只學到初步技巧,但學生已能在同輩的鼓勵和帶動下一起建立一種共同興趣,所以即使遇上冷冰冰的冬天,若學生知道要上游泳課的話,也會喜孜孜的帶同裝備回校,期待到暖水池習泳。 其次,體驗式學習已成為一種趨勢。「現在小朋友要學的知識,網上資訊已多到看不完,所以我們更加不想要機械化的單向教學,希望他們可以透過親身體驗,學到更多元化的知識,而且在一般課堂中涉獵不到,例如煮麵,已包含營養知識、自理能力、烹飪技巧、團隊合作等能力。我們更採用一個獨立網上平台,學生可以利用它做課堂預習、鞏固知識、延伸學習、互評欣賞等。他們有機會表達、演繹,不再是單向地接收。」蔣棟良說。 伊小亦非常注重學生身心靈健康,它是少數設有自家廚房的小學,每天午餐的白飯和蔬菜均由學校廚房主理,並將飯商送來的餸菜加熱;逢周一、三、五,家長義工都會為學生到超市買水果。除了關心身體需要,心靈方面,學校同樣以體驗模式推行正向教育,每個學生都有一本「伊正Super Kids」計劃小冊子,並由家校共同合作,若學生在校園或家裏達到目標,便可由家長或老師分發相關貼紙一張,讓小朋友可更開心地建立正向、快樂人生。 體驗生活--煮即食麵屬於周二體驗課內容之一,由打蛋、落調味粉開始,看似簡單的日常活動,原來對一些未接觸過的小朋友來說,也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學習經驗。(楊柏賢攝) 學生心聲:有速度有決心 各展所長 五年級的李奕熙(左)及林俊澄(右),分別加入非撞式欖球校隊2年及1年。李奕熙表示自己亦是田徑隊成員,速度是他的優勢,而非撞式欖球不單可訓練反應和體能,更可培養團隊精神。林俊澄則在一年級時已接觸非撞式球,也曾在中國香港欖球總會舉辦的比賽中觀看比賽,「當時看到師兄在加時中受傷仍不放棄,感到十分振奮」,讓他明白要每次比賽都要有打好賽事的決心。 (楊柏賢攝) 伊小最近獲獎成績 (學校提供) 2023/24年度 .上海市橄欖球協會主辦上海「四季寰球杯」觸式橄欖球邀請賽:男、女子混合U12組亞軍 .中國香港欖球總會主辦希慎地區小學非撞式欖球系列賽第一回合(新界西):男子組冠軍、女子組冠軍 2022/23年度 .香港學界體育聯會主辦第五屆全港小學非撞式欖球比賽:男子組季軍、女子組亞軍,傑出運動員男、女子組各1人 .中國香港欖球總會主辦匯豐小學校際非撞式欖球錦標賽:女子組全場總冠軍、女子甲組季軍、女子乙組冠軍、女子丙組冠軍、男子甲組亞軍、男子丙組季軍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簡易運動大賽2023-TOUCH欖球比賽:男子組冠軍、女子組優異 資料來源:學校提供 (楊柏賢攝) ■INFO 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小學 類別︰資助男女小學 宗教︰無 校網︰72 班數︰30 地址︰天水圍天耀邨第一期 查詢︰2448 0889 網址︰www.qesosaps.edu.hk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2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