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巡禮:道爾頓學校接辦玫瑰崗 開設環球本地課程 升學多選擇

玫瑰崗學校去年9月宣布今年停辦,而今個新學年交由香港道爾頓學校(下稱道爾頓)接辦,成為一所提供幼、小、中學一條龍的私立學校。道爾頓小學於2017年創立,標榜以兒童為本、提供英語及普通話雙語教育,遷入新校舍後,更實行「一校兩制」模式,在國際課程以外開設另一個全新環球本地課程,除迎合從前玫瑰崗幼稚園和玫瑰崗學校的學生需要,也為學生和家長提供另一個選擇,讓本地課程學生不但可與國際學校學生享用相同設施及資源,他日升中亦可考慮升讀道爾頓國際課程或本地中學,自由度更大。 國際、本地課程同校舍 協調時間、場地 道爾頓於2024/25學年遷進司徒拔道新校舍後,在原本的國際課程外新增了「環球本地」課程,「環球」意謂採用美國教育家海倫·帕克赫斯特提倡的道爾頓計劃——以兒童為中心,培育具備創意、批判思維、合作精神和溝通技能的21世紀學生;本地課程則是依教育局課程指引設計、能滿足本地學術標準的課程。與其他本地學校一樣,學生需要參加呈分試、全港系統性評估,升中出路亦包括本地資助中學。 雖然國際課程與環球本地課程的學生在同一校舍上課,但兩者課室各據一角,教授本地課程的課室主要位於2樓,而教授國際課程的班房則設於3樓;由於課程編排有一定分別,雙方教職員在前期已花了一段時間整合和協調。例如兩者上課時間表完全不一樣,課時長短亦不同,所以要安排學生使用共用特別室或操場時,都要在時間表上作出協調,以免「撞期」。 其他細節如本地學生及教師習慣落堂時有「打鐘」提示,可是國際課程的師生並不習慣突如其來的鐘聲,唯有把鈴鐘設在課室內,減低對他們的影響。不過每當學校舉辦的大型活動如特定早會、藝術節、新年及中秋活動等,雙方學生仍會一同參與。 遊戲中學習:今年中秋節,學生聚集在操場遊戲,認識中國傳統節日。(學校提供) 今年11月的閱讀日,師生打成一片扮演不同的造型,每人都十分有心思。(學校提供) 三文四語教學 融入多元化活動 香港道爾頓學校環球本地課程校長葉淑婷憶述,今年8月時,司徒拔道的玫瑰崗校舍仍在翻新之中,幸好趕得及9月開學時以全新面貌迎接學生。雖然現時校舍仍有部分位置待重建裝修,但這個包含playgroup(親子班)、幼稚園、小學以至初中的校舍已逐漸成形。佔地約95,000平方呎的校園有色彩繽紛的幼稚園戶外操場、地方闊落的親子班教室;小學部課室皆設有電子白板,課室外設有簇新的學生儲物櫃,走廊地板均鋪上防滑地磚。 午飯後,學生可盡情使用校園內的公共設施,無論是攀石牆或巨型積木都可以任玩唔嬲。(鍾林枝攝) 快樂球賽:學校有很多不同種類的球場,學生在小息、午休、體驗課甚至課外活動時間都可善用這些設施。(鍾林枝攝) 現時學生午膳時要分3個不同時段使用飯堂,不過葉淑婷表示,稍後飯堂會有翻新工程,之後可容納更多學生一同午飯。(鍾林枝攝) 翻新後的課室和走廊也煥然一新,每個學生均有屬於自己的儲物櫃,而地板也鋪上防滑地磚。(鍾林枝攝) 葉淑婷任職閩僑小學校長時,已推行「津校國際化」,把國際學校的教學優點如活動教學、多元文化教育放諸平民化津貼小學之中;來到道爾頓這所真正行國際課程的學校,她又利用過往經驗,既保留本地課程的精髓如設有功課、測驗和考試,也融入國際學校的多元化教學模式,如推行三文四語(英文、廣東話、普通話及西班牙文)教學,舉辦多元化活動令學生感到學習不再枯燥乏味。「我覺得香港向來只是本地學校和國際學校兩種,卻沒有介乎中間的路線,但其實它們各有優點,我當然想盡取所長。」葉淑婷更說,環球本地課程學費本學年為7800港元(10期),國際課程則要17,800 港元(11期),大家在同一校舍,相比之下本地課程的確「抵讀」,兩者最大分別只是語文政策和有沒有考試而已。 葉淑婷(鍾林枝攝) 西班牙文課:本地課程學生每周要上4節西班牙語課,此為校本課程,學校設有西班牙語部門,是由合資格的母語教師組成,有些班級更加是由西班牙為母語的教師當班主任。不過相對其他語文,西班牙語所佔的考試成績比重會較小。(顏燕雯攝) 不過分催谷 培養世界公民 本地課程一向重視功課、測考,不過葉淑婷並沒有打算過分催谷學生,更把玫瑰崗從前的3測3考改為現時的1測2考,功課量則屬「正常」。「因為我想學生有更多其他體驗,如實地考察、參與社區服務項目等體驗式學習。」學校設有大量特別室如教學廚房、禪修室、木工房等,方便教師為學生設計多元化的學習活動;為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葉淑婷更為六年級學生設計了每周一節的科目「The future」,並親自任教,由介紹香港飲食文化開始,自製魚蛋、燒賣、雞蛋仔跟同學分享,讓他們以有趣的方式了解本地文化,將來再逐步以閱讀報紙、分組做報告等形式來幫助他們認識中華文化,並認同世界公民身分。 「The future」課程的功課以體驗及project形式為主,讓學生從留意本地文化做起,慢慢伸延到關心世界。(學校提供) 六年班特設「The future」課程,由校長葉淑婷(左)親自編寫和任教。她希望學生可以由認識本地文化開始,如吃地道食物魚蛋、雞蛋仔,推廣至認同國民身分及關注世界性話題。(學校提供) 現時本地課程一至六年級共有9班,合共約100多人,連同國際課程的200多人,全校約有400名學生。由於道爾頓小學部2017年才成立,今個學年才開設七年級(相等於本地中一),初中課程及校舍部分仍在不斷建構之中,現時亦只有國際班,葉淑婷指本地課程的小學生可優先升上中學國際班,如考慮升讀本地學校的話亦可以呈分試報讀。 幼小中一條龍:除了小學和中學,新校園亦設有親子班miniDalton及幼稚園 Little Dalton。(鍾林枝攝) ■INFO 香港道爾頓學校 類別︰私立男女小學 宗教︰無 地址︰灣仔司徒拔道41B 電話︰3612 4660 電址︰dshk.edu.hk 香港道爾頓學校(鍾林枝攝)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1期]

詳細內容

教學有辦法:LBD靈魂人物蕭婷 延續幸福教育 邊做邊學助孩子前行

為應付短暫的學位需求,本港在過去幾年,曾經同時出現過5間俗稱「短命學校」的限時小學,其中3間已於今年7月完成9年歷史任務,功成身退。雖然3間學校只是「曇花一現」,卻贏盡口碑,其中最反傳統、勇於引入當時仍未流行的LBD(Learning by Doing,從做中學)教育模式的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下稱堅二),更是3校之中曝光率最高的。身為堅二創校也是未代校長的蕭婷,今個學年轉到屹立於大埔區逾半個世紀的大埔浸信會公立學校(下稱埔小)當校長,除秉承該校重視「幸福教育」的特色,也會把她在LBD的成功經驗,帶到埔小。   在教育界,總會有些校長,每當說起他/她的名字,就會立時叫人聯想起某種教育模式,在記者心目中,「蕭婷」就等同「LBD」!第一次認識蕭婷、第一次接觸LBD,正是9年前在堅二,學生在下午課節「開心時段」捲起衣袖剪裁皮革、做木工的場面,仍歷歷在目。當年她大膽破格的舉動,如今已成為教育局《小學教育課程指引》(2024)內提倡的其中一種學與教策略。 聽到記者形容她為LBD的象徵人物,蕭婷先哈哈大笑,之後才回復正經地說︰「我相信現在推動LBD,會比起9年前容易,也覺得是很合適的時機將其引入埔小。因為『從做中學』不單已經寫在教育局的課程指引之內,事實上,亦是教育界的一個趨勢,而且勢在必行。我們都明白,要讓孩子行得更遠、更優秀,最重要的,不是學術上的高分數,而是擁有軟技能、共通能力,這些都是需要透過另類的學習經歷,才可取得。」 埔小重視「幸福教育」,新任校長蕭婷將秉承傳統,以建立學生幸福思維,擁抱健康生活為己任。(賴俊傑攝) 創意活動 培育共通能力 蕭婷續稱,她很感恩,埔小前任校長榮休前,創設了一個很有利的時間表,就是下午課節不上傳統學科,以致她上任後,能更有空間去開展創意教育活動。今個學年,埔小逢周一下午,各級都有LBD課堂,讓學生在「邊做邊學」的過程中,提升創新思維及解難能力;逢周二下午,各級則有視藝課堂,其中在小一和小五兩個級別,校方更找來伙伴機構合作,注入更多創意藝術元素,並將傳統視藝科慣常由學生獨自完成作品的形式,改為小組協作完成,藉此培育他們的創意、溝通、協作、解難等共通能力;逢周四下午,小一及小二的孩子,會有Language Arts,透過各種藝術表演,例如話劇、唱歌等,幫助小朋友輕鬆學好英語及普通話,而當天小三至小六的學生,則參與STEAM課堂,強化他們在科學、科技及數學等學習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為未來做好準備;逢周五下午,全校學生會有靈命培育活動,通過成長課及分享《聖經》故事,促進他們的身心靈健康。 在周一下午的LBD課堂,四年級學生曾學習編織求生手繩,透過親身體驗,了解到求生手繩配件及編織繩結的基本原理。(學校提供) 五年級的學生在周二下午的視藝課堂,運用平板電腦、黏土及無限的創意,合力製作定格動畫。(學校提供) 各位心水清的讀者,可能奇怪為何上文沒有提及周三下午的教育活動。沒錯,因為逢星期三,埔小學生只需上課半天,午膳後便可放學了!蕭婷說,有這個安排,是全面回應教育局《4Rs精神健康約章》(下稱《約章》),「我們希望盡力為學生提供多些放鬆減壓的機會,加強他們與父母之間的聯繫,提升幸福感」。 利用社區資源 探知自然 新冠疫情爆發後,「幸福教育」成為埔小的核心關注事項,蕭婷接棒後,不單延續前任校長的信念,還進一步優化。她認為幸福感不應只停留在校園,更應該輸送到社區每個角落。那麼,可以借助什麼運輸工具呢?向來鬼主意多多的蕭婷,有天靈機一動,既然大埔有聞名的香港鐵路博物館,於是便借用教育局「有機結合」、「自然連繫」的概念,在學校創設「埔小幸福號BP Star 8405列車」,矢志把學生由「廣福站」帶往「幸福站」! 今學年啟航的「埔小幸福號BP Star 8405列車」,由「廣福站」駛往「幸福站」,沿途將駛經10個站,每個站都融入了教育局的價值觀教育。而埔小學生每個月也會獲發一張印有《聖經》金句的車票,只要儲齊全年10張,即可獲得獎賞。(學校提供) 為了令旅程更愉快和充實,兼任「列車經理」的她,鼓勵一眾「乘客」沿途在「服務中學習」,為身邊有需要的人表達關愛;並善用「列車」上的不同物資和工具,從「創造中學習」,發揮無窮創意;另外,「乘客」也可隨時在座椅下,拿取讀物,在「閱讀中學習」之餘,也能潤澤心靈;當然,「埔小幸福號BP Star 8405」亦有別於一般列車,「乘客」毋須時時刻刻坐定定,反之,可透過「遊戲中學習」,寓玩於學。 不過,說到「有機結合」、「自然連繫」,又豈止「埔小幸福號BP Star 8405列車」呢?埔小本學年起,將充分利用大埔的社區資源,豐富學生全方位學習經歷,促進全人發展。蕭婷透露,該校今年新建成的「自然探知館」,就是希望能變成鄰近鳳園蝴蝶保育區的一個分支,冀可吸引一些蝴蝶前來棲息,「如果成功的話,『自然探知館』除供本校生使用,亦會開放給區內幼稚園生參觀,讓小朋友觀蝶之餘,更藉以建立正確的環境保育觀念」。此外,大埔區亦有完善的單車徑網絡,因此,蕭婷會把騎單車納入埔小體育科的其中一個學習單元,「我們的夢想,是有天能與埔小的同學們騎着單車,沿途欣賞吐露港的美景!」 新落成的「自然探知館」,目標是成為鳳園蝴蝶保育區的分支,吸引到蝴蝶前來棲息,成為該區觀蝶及保育教育的新地標。(賴俊傑攝) 埔小的「蟲森出發」飼養了不少爬蟲類動物,希望能引起學生對大自然的興趣。(賴俊傑攝) 親親動物(賴俊傑攝) 這3隻貓咪來自堅二,學校光榮結業後,今學年牠們齊齊申請轉做埔小「插班生」,並喜獲取錄!(賴俊傑攝) ■INFO 大埔浸信會公立學校(受訪者提供) 大埔浸信會公立學校 類別:資助男女小學 宗教︰基督教 校網︰84 地址︰大埔廣福邨 電話︰2656 3933 網址︰www.tpbps.edu.hk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0期]

詳細內容

愉快學習:主恩小學多元活動滿fun 武藝操強身 實驗考察深化學習

要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學得開心是一個重要的元素。為了讓學生能夠摒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並愉快地投入學習之旅,聖公會主恩小學(下稱主恩)特別在考試周後首星期舉行「主恩樂趣周」。在這個星期裏,學生分年級參與由教師為他們悉心設計的多元化活動,包括科學實驗、棍網球體驗、武藝操,甚至外出考察參觀等。這一周,不單寓學於樂,更可把當中一些課題延伸至日後常規課堂之中,為未來的學習打好基礎。   位處葵青區的主恩,1961年創校,2002年與下午校分拆,轉為全日制小學。它雖然沿用早期建成的「火柴盒」校舍,硬件配套或許不及千禧學校,但勝在軟件包括師資、教學法、關顧工作等都很優秀,因此贏得不少家長的支持,這方面,可從學校的收生數字佐證。在剛過去的小一自行分配學位階段,主恩是滿額(50人)收生,在整體適齡學童人口下跌的大環境下,這算是一個很好的成績。 棍網球體驗 導電實驗 能夠成為該區有口碑的小學,學校教學團隊固然下過不少工夫。就像剛過去的「主恩樂趣周」,小朋友每天都懷着興奮的心情上學,因為他們可以在這一星期接觸一些課堂以外的新體驗。運動方面,有近期大熱的新興運動棍網球,以及把躲避盤改為班際競技賽;STEAM方面,學生就因應不同的課題做小實驗,例如五年級正學習「電」的課題,他們便以導電板測試各種水溶液的導電能力。 六年級學生在科學實驗中,用不同物件測試水的壓力如何形成。(黃志東攝) (圖、圖7)五年級常識科正學習「電」課題,所以在樂趣周中也做了一些與導電相關的實驗,看看哪些液體可以導電。(黃志東攝) (圖7)導電實驗 至於戶外學習日更是「主恩樂趣周」的壓軸活動,今年以常識科為主幹,一至二年級學生到了香港迪士尼樂園參與園內提供的STEAM活動,三年級學生則前往濕地公園,四年級學生參觀水務署「水知園」,六年級學生便參加了海洋公園的生涯規劃課程。而戶外學習跟一般旅行也有頗大分別,教師會先在課堂中教授相關知識,讓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後,再在現場作深度學習。 三年級學生到濕地公園考察。(學校提供) 六年級學生參加海洋公園的生涯規劃課程,走進幕後認識動物護理員的日常工作。(學校提供) 認識中國武藝文化 推動健康生活 主恩平日上課日每節35分鐘,但在樂趣周,則改為每節1小時,校長勞子奔表示,透過一星期的多元化活動,希望讓學生同時獲得喜樂和知識,如棍網球體驗,便可讓基層學生有機會接觸較特別的運動;至於科學實驗,更加可引導學生探索及激發他們的好奇心,「雖然有些實驗,同學平日上課時也會做到,但在樂趣周,他們能有更多時間測試、討論和反思,可以學得更深入」。他又謂,學生學習武藝操,有助認識中國武藝文化,並推動健康生活,相關內容與即將拆分的人文科和科學科相似,透過這些經驗,相信有助該校稍後把常識科正式分拆時,過渡得更順利。 勞子奔(黃志東攝) 今個學年,主恩參加了「五學並舉之武藝校園計劃」,教師經中國武術國際學院教練入校指導後掌握了武藝操技巧,於主恩樂趣周向學生推廣,讓他們在武藝操中學習技藝,增強體質,培養堅毅不拔的精神。(黃志東攝) 武藝操包含尊重、感恩、包容主題,既是一個讓學生伸展身體的機會,又可藉此讓他們認識中國傳統美德。校長勞子奔指目標是全校可一起表演,稍後或會把它融入體育科的學習單元之中。(黃志東攝) 平日學生會在體育堂學習躲避盤,在樂趣周,教師把它變作班際競技,二年級學生玩得十分投入,但也不忘做出正確的接盤及拋盤姿勢。(黃志東攝) 學生在樂趣周可以接觸新興運動如棍網球。(學校提供)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0期]

詳細內容

創意課堂:中文、視藝科結合服裝設計 打破傳統框架 創意課程激發好奇心

根據新編訂的《小學教育課程指引》(2024),教育局設定7個學習宗旨,其中包括全面發展學生的「共通能力」,建議學界循「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大方向去規劃及落實課程。然而,要提供怎麼樣的土壤,才能培養出孩子在21世紀必備的軟技能,很多學校仍然「摸着石頭過河」。 有慈善團體近年透過先導計劃,讓教師與創意工作者結連協作,一起在常規課堂內編制跨學科藝術融合教案,為學生締造更多元化的學習經歷。有見計劃成效顯著,未來3年將擴展並招募更多學校參與。 清宮角色扮演 深化課堂知識 本月上旬,8名來自「清朝」的「皇帝」、「皇后」、「妃子」和「大臣」紆尊降貴,來到天水圍循道衞理小學(下稱天循),與五年級的同學們見面。難得這班「權貴」毫無架子,任由學生近距離觀察、觸摸,甚至試穿他們的宮廷服飾,大大豐富及深化學生在中文科校本圖書教學課程裏,閱讀《皇帝的故事》一書所學到的知識。 相對於一般小學,天循算是比較破格。以中文科為例,除採用圖書教學,又配合學習內容,設計了很多延伸活動,包括一年一度各級戲劇大匯演等。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共通能力」,尤其是創意、溝通、協作與自學能力等,天循在過去3個學年,皆以先導學校的身分,參與由慈善團體誇啦啦藝術集匯(誇啦啦)舉辦的「賽馬會跨學科藝術創意學習計劃」,以五年級做試點,把中文和視藝兩科結合,並找來創意工作者當「外援」,藉跨界別協作,攜手打破傳統學科框架,把藝術與創意學習元素糅合課程之中。 天循五年級的「創意課堂」,把服裝設計及製作元素結合中文科與視藝科,早前藉舉辦清朝服裝騷,豐富學生在中文科圖書校本課程關於《皇帝的故事》一課的知識。(馮凱鍵攝) 踏入第4個學年,天循參加了機構新開展的「誇啦啦賽馬會創『見』願景計劃」。上述的清朝服裝騷,正是由中文科教師李濛、視藝科教師洪瑩瑩,以及服裝設計師賴妙芝(Yoki)合力設計,屬「創意課堂」內容之一。李濛指出,以往中文科多依靠文本跟學生了解故事情節,接着再演一演就是了,但經過3年經驗累積,現在課堂教案變得更多樣化,「有些課堂,我們會和學生一起看看傳統服裝,了解衣服背後有什麼故事,從而深化他們對於經典名著、角色、歷史等的理解和分析」。 李濛(馮凱鍵攝) Yoki補充,今次清朝服裝騷的課堂目標,是配合之前幾堂深入討論過清朝宮廷服裝的特色,透過邀請教師及家長當模特兒穿上戲服,更立體地讓學生研究龍袍上的十二章紋圖案,皇帝朝冠上的佛牌、妃子衣裳上的牡丹圖案,后妃「花盆底」鞋等細節。同時為學生即將參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做好準備,「其實一件傳統衣服,蘊藏了很多資訊、象徵意義,但要小朋友死記很困難。我們希望『創意課堂』成為一道門,當學生打開及走進去後,會感覺到有趣,驅使他們到故宮時更主動探索」。 賴妙芝(Yoki)(馮凱鍵攝) 不設標準答案 學生主導 「創意課堂」全年20堂,雖然各有不同教學目標,但總方向都是圍繞着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並運用創意思維去持續學習,適應未來。洪瑩瑩表示︰「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單向傳授,教師講解、學生接收,但『創意課堂』會添加更多元素,教師在學生的學習經歷中,只是扮演協作者或促進者的角色,學生才是主導者」。這正是教育局所說,學校課程應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活例。 洪瑩瑩(馮凱鍵攝) 洪瑩瑩和李濛分別來自不同專科,再配搭「行外人」Yoki,3人坦言,最初要經過一段時間磨合。其中洪瑩瑩印象最深刻的是課堂之初的一課,她準備了很多物料,讓學生觀察、想像和感受,並學習使用合適的中文詞彙去表達感想,最後以孩子自選的物料,做一個簡單的設計作品。然而課前她感到擔憂,「提供太多物料,花多眼亂,小朋友會用上很多時間挑選,也容易因為爭奪引致課堂秩序混亂。我曾提議由教師向每個學生分發少許物料,但Yoki不同意,認為讓學生去看、去觸摸每一種物料,都是重要的探索過程,假如由教師分配,甚或孩子拿到不是自己喜歡的物料,那便沒有意思了」。洪瑩瑩遂決定抱開放態度嘗試,最終換來很順暢、教學效能很高的一堂課。 服裝騷讓學生更立體地研究龍袍上的十二章紋圖案(上起)、皇帝朝冠上的佛牌、妃子衣裳上的牡丹圖案、后妃「花盆底」鞋等細節。(馮凱鍵攝) 的確,作為教學改革的推手,教師其實是「創意課堂」的第一個得益者。李濛說︰「中文科雖不像數學科般只有對錯,但其實很多時,我都會以目標為本,有很多標準答案。不過,『創意課堂』打開了我的思路,不要給那麼多限制給小朋友,更多的,是引導他們去探索,然後表達想法」。拆牆鬆綁後,學生自然成為最終的受惠者。 Yoki觀察到學生不再羞於以藝術媒介去表達內心想法,「最初學生常會跟我說不懂繪畫、畫得很醜,擔心自己表達的東西不夠好看,或者給其他同學比下去。但當小朋友慢慢發現,原來教師並沒有特定標準,他們便願意放膽嘗試,更有信心分享給其他同學看」。 洪瑩瑩亦謂,其他科組教師也發現過去3屆的五年級學生很勇於發言,表達和匯報能力都十分高。基於天循對「創意課堂」的肯定,該校擬把相關課堂擴展至一年級,屆時會把舞蹈元素結合數學科與視藝科,教師將伙拍其他創意工作者,一起設計嶄新的教案。 誇啦啦計劃:藝術作媒介 培育「5C」適應時代 藝術與傳統學科,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其實兩者關係可以很密切。誇啦啦教與學總監吳美賢(Jenny)指出︰「藝術是一個很好的媒介,去支援不同科目,不論是中英數,甚至是價值觀教育,都能藉着藝術,幫助學生學得更深入」。 吳美賢(資料圖片) 她解釋,藝術的光譜很闊,包括戲劇、音樂、舞蹈、電影、攝影等。把這些元素放入學科教案,有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參與及討論提問,「我們相信,藝術融合教育,可培育學生的『5C』,包括創意(Creativity)、慎思明辨(Critical thinking)、溝通(Communication)、協作(Collaboration)和回饋(Contribution)的能力,助他們駕馭21世紀的種種挑戰」。 在「創意課堂」裏,天循學生都慣於以藝術作為表達想法的工具,不會拘泥於作品美觀與否。(受訪者提供) 本着這個信念,誇啦啦在3年前推出先導計劃,協助10間小學發展以藝術為本的跨學科課程,致力推動創意學習。由於反應理想,機構正推出將橫跨3學年、規模更大的第2期計劃「誇啦啦賽馬會創『見』願景計劃」,除招募12間小學可在2個班級自選2個科目與創意工作者協作外,還把專業發展培訓服務範疇擴展至初中和高等院校,同時更着力家長教育的工作。「以往,我們都不時舉辦家長工作坊,將來會再做多些,希望家長更了解什麼是創意學習,有哪些策略可在家中運用。」 在上月,誇啦啦率領3間參與上期計劃的先導學校,遠赴英國倫敦參加10天的考察交流,汲取當地推行創意教學的經驗。(受訪者提供) 誇啦啦定期舉辦「教師專業培訓工作坊」,讓教師透過親身體驗創意教學活動,了解到任何學科的教案,其實都可以加入創意元素。(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9期]

詳細內容

環保教育:自備垃圾袋 環保概念帶回家 手巾fast pass 校園實踐綠色生活

環保教育從來都不應紙上談兵,要讓小朋友認識及愛護我們的生活環境,不能單靠教師翻開課本說說就能辦得到,而是需要把理念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天主教總堂區學校就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以全校上下每天一同實踐的方式,讓學生把環保概念印於腦海,並從學校帶回家庭,再推展到社區以至全世界。   位於中西區的天主教總堂區學校(Catholic Mission School,下稱CMS),學生來自超過40個國家及地區,雖然每人的家庭文化背景不盡相同,但環保教育卻是一個世界大同的項目,因此,學校把環保精神帶到校園每一個角落,如花了4年時間,把每課室一個垃圾桶逐漸減少為每樓層一個;學生和教師要自己帶備垃圾袋,把垃圾帶回家或盡行回收等。 學生明白零食包裝紙要帶回家處理,以免影響學校環境衛生。(馮凱鍵攝) 每個課室內都有掃把和垃圾鏟,放學時由值日生負責清潔,高年級學生更要負責學校公眾地方的清潔。(馮凱鍵攝) 教室常見的廢物是紙張,學校特別在教員室門外放置廢紙回收桶,讓教師放置廢紙,定期回收。(馮凱鍵攝) 學校4年前仍是每個課室擺放一個垃圾桶,後來演變成每層前後樓梯各有一個,到今天已只剩每層一個。校方更決定,若垃圾桶壞了不能再用,會換上一個更小的。(馮凱鍵攝) 減少垃圾桶 學生備手巾免排隊洗手 記者最初知道CMS是一間非常注重環保的學校時,曾向校長宗藹雯請教有哪些相關課堂或活動適合前來採訪,然而她指環保是活出來,並非一個形態。學校沒有一課叫環保或生態教育課,但「只要你來學校,任何時間都可以感受到,因為它已是我們師生生活的一部分」。例如學校會建議學生帶手巾仔取代紙巾來抹手抹嘴,而手巾仔更加是一個「fast pass」,當午膳大家排隊到洗手間洗手時,只要帶上「fast pass」,便不用排在「龍尾」,可以率先洗手。 環保手巾仔:校長宗藹雯(後排左三)認為環保應由生活做起。學生大部分都有帶手巾仔回校。(馮凱鍵攝) 有手巾免排隊:手巾仔是上洗手間的「fast pass」,只要出示給教師看,便不用排隊直入洗手間。(顏燕雯攝) 午膳時課室關燈 節省能源 香港天氣潮濕又偏熱,要冷氣長期關掉幾乎沒可能,CMS就選擇把學校的冷氣機出風口繫上一些小繩子,讓所有人都看到冷氣是開着還是關着,避免過度使用或忘記關冷氣;午膳時,課室也會關燈以節省能源。CMS有句口號是「Bring your rubbish home」,小息時間小朋友都愛帶零食,學校會教導學生盡量選擇不含包裝紙的小食如水果,若要帶餅乾,則以非獨立包裝為首選,其次是每個學生最好帶備一個小小的袋子用來放垃圾,除了因為課室沒有垃圾桶,也可提醒他們減少製造廢物。 冷氣機出風口綁上繩子,易於看到有沒有關冷氣。(馮凱鍵攝) 禮堂不設垃圾桶:禮堂是很多學生小息時活動的地方,但這裏不設一個垃圾桶,小息後,地上連一張糖果包裝紙也沒有,宗藹雯說,這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馮凱鍵攝) 上述環保概念都是採用鼓勵形式,而非強制,所以有學生仍然會忘記帶手巾仔和垃圾袋。至於教師,他們同樣會帶備自己的小袋子盛載垃圾,以及選擇帶飯不叫外賣。宗藹雯指,要大人改變生活習慣是很困難的事,不過學生若看到每個教師都可以做到,便更有動力一同去實踐。 以身作則:教師也有用手巾仔和自備垃圾袋。(馮凱鍵攝) CMS的學生除來自多個國家及地區,住址也來自香港18區,但只有約五分之一學生訂飯,其餘全部是自己帶飯或由家長送飯。(馮凱鍵攝) 除了日常生活,學校亦會讓學生作探究式學習活動,如用project形式學習人類與海洋關係,安排學生做fun fair的小小企業家以認識地球的生態需要,拍片做小小KOL於社交平台分享人與環境關係,使更多人接收環保信息。宗藹雯說,因學校有這麼多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的學生,學校希望透過不同的活動和學習經驗,培養他們成為一個國際人才,期望孩子能把經驗帶回自己的家庭,最終影響社區、世界。 六年級的徐源是綠色環保大使(Green ambassador),除向同學宣揚環保概念,也協助打理學校植物,以及和教師一起把收集得來的廢紙拿去上環回收。他指自己有時候也會忘記帶手巾仔,「不過見到同學洗手後因沒有手巾仔,就把水往地上滴,就更提醒我以後都要記得帶」。(馮凱鍵攝)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9期]

詳細內容

正向教育:校園推廣精神健康 師生動起來 出汗減壓增抗逆力

香港師生壓力之大,一直為社會詬病。為了更全面、更有系統地在校園推廣精神健康,教育局在本學年推出《4Rs精神健康約章》(下稱《約章》),建議學校從休息(Rest)、放鬆(Relaxation)、人際關係(Relationship)和抗逆力(Resilience)四方面入手,以具體行動,促進師生身心健康。不過,不少校長反映,學界正面對龐大的收生壓力,大家能放鬆的空間不大。 本刊今期訪問了兩位教育有心人,分別是天主教領島學校校長李安迪,以及五邑鄒振猷學校校長鄭麗娟,分享他們如何在夾縫中鑽出空間讓學生、教師「唞唞氣」,做法值得同儕借鏡。   作為衛生署「健康促進學校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天主教領島學校(下稱領島)校長的李安迪,不論對學童或教師團隊的精神健康,都同樣關注,但他不諱言,這個問題背後牽涉一籃子因素,並非單靠推行《約章》便可解決。「除校園生活,學生的家庭生活是否如意,都直接影響他們的精神健康;另外,當家長都熱中於追棒『學術型』學校時,課業太輕鬆的學校,就未必受歡迎;同樣,現在是學界最艱難的時期,適齡學童減少,大家都要想盡辦法避免縮班殺校,我覺得是很難減少到老師工作量。」 運動放鬆身心 促進人際關係 但話說回來,雖然外圍大環境無法控制,李安迪也嘗試從校園的細微處入手,減輕師生壓力,包括透過增設運動時段,鼓勵師生齊齊出汗減壓。「我很認同雷雄德博士(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高級講師)所講,其實想小朋友精神健康,不用搞太多『花臣』,只要給他們每天做適量運動。運動會釋放多巴胺,令人覺得快樂和放鬆,孩子消耗了體力,晚上自然會早些休息;此外,運動也有助鍛煉意志,提升抗逆力,而參與團隊運動,更可促進人際關係。這全部都是教育局所講的4Rs。」 去年,領島小試牛刀,在每天午飯後的30分鐘午息時段,開放校內運動場地,由體育科教師當值,讓學生參與不同運動項目,包括籃球、足球、跳繩、呼拉圈或一些可舒展筋骨的小遊戲,效果出奇地理想,李安迪說︰「我們見到,學生在下午上課時,特別是SEN或平日愛『郁身郁勢』那些,都集中多了,坐定一些。」 關注精神健康讓師生唞唞氣(馮凱鍵攝) 領島每天下午,會有約1小時的功課導修,估計學生能完成八成功課,回家可享受更多家庭時間。(馮凱鍵攝) 設運動時段 引入不同項目 有見及此,該校在今個學年起,除沿用去年午息運動計劃,更重新規劃課時,不單把各級每周兩節的體育課變成「連堂」,以省卻轉堂時間,還於每周五下午撥出一小時的課時,讓全校學生齊齊做運動!「為解決校舍空間不足的問題,低年級同學會留在學校做運動,高年級同學則會步行到鄰近的何文田體育館,使用場地設施。」適逢教育局在今年3月,向全港官津及直資學校發放了一筆過15萬元培養學生做運動的「MVPA60」津貼。李安迪透露,津貼正好有助領島在周五的運動日,引入更多不同類型的運動項目,包括仿真溜冰、Padel(板式網球)、柔道、游泳等供學生體驗。 為鼓勵亦方便大家做運動,學生每天均可穿上體育服和運動鞋上學,教師亦然,「因為在每天的午息及周五的運動日,其他科任老師也需輪流協助體育科老師一起照顧學生,既然如此,我提議同事不如趁這段時間跟學生一起做運動,一來可輕鬆一下,二來亦可增進師生感情,所以現在同事是可以穿運動服、波鞋上班的」。 領島校長李安迪(中)決定還原基本步,以運動來替師生減壓和促進人際關係,因此除每天午息外,今年更增設運動日,周五下午全校同人齊齊做運動。(馮凱鍵攝) 善用AI分擔教職員工作 李安迪素來在教育界的形象,都是一個IT達人,因此,他亦善用人工智能(AI)去分擔教職員部分工作,以減輕他們的職場壓力。在教學方面,早在上學年,領島在中、英、數3科已引入AI電子學習平台,AI能持續審視學生的答題能力,給予合適程度和數量的練習題,有了AI的協助,教師便毋須花費大量時間批改習作,更可騰出空間去協助能力稍遜的學生;學校也建構了一個資料查詢系統,AI可即時解答教師關於教育局《學校行政手冊》、《教育條例》、《教育規例》等指引內容,甚至可翻查學校會議紀錄,讓教師在籌備教學活動時,節省搜尋資料時間。行政方面,領島開發了兩個系統,一是精簡病假申請及統計程序,另一則能自動編排代課人手,大大減輕副校長的工作量,「以往副校長可能需要花半小時去處理,現在系統一分鐘便能完成」。但他補充,「正向領導」對建立正向的校園氛圍,也起關鍵作用,「若校長能以身作則,在龐大工作壓力下也表現得樂觀、正向,我相信同事是會受感染的。」 教育局在本學年推出《4Rs精神健康約章》,建議學校關注師生精神健康。(馮凱鍵攝) 關愛校園營造「家」的感覺 連續13年獲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教育局及香港輔導教師協會頒發「關愛校園」獎的五邑鄒振猷學校,在去年榮升校長的鄭麗娟帶領下,「家」的感覺更為濃烈。「家代表溫暖、有愛、能放鬆的地方,所以不論是策劃各種活動、環境空間佈置,我都刻意把學校營造得像家一樣,始終學生和老師逗留在學校的時間都很長,我很希望他們能夠享受在學校裏的生活,有愉悅感,這個與教育局所提倡的《4Rs約章》,可說是一脈相承的。」 鄭麗娟(受訪者提供) 「秘密基地」 學生自由玩樂 走進五邑鄒振猷學校,會發現每個樓層都擺放了小沙發,給孩子於小息及午息時,舒適地坐着聊天。不過,要數最特別的,一定是學校去年新落成、專供學生自由玩的「秘密基地」!提起這個創意構思,鄭麗娟得意洋洋地說︰「這個本來是地下後樓梯用來擺放雜物的地方,我靈機一動,是否可以改造成一個讓小朋友玩樂的空間呢?」一如她所料,這個有各種玩具和圖書的「秘密基地」,極受孩子歡迎,現於休息時段會開放給各班輪流使用,冀盡量滿足全校學生的需要。 校方特別為教師把這個前校工宿舍,改建成如家般溫暖的café,讓他們可在此放鬆休息一會。(受訪者提供) 「秘密基地」是一個供學生,三五知己聊天及自由玩的好地方。(受訪者提供) 除了提供空間讓學生三五知己一起玩,鄭麗娟亦很重視他們的群性發展,於是,她上任校長後,便增設「遊戲課」,「低年級每周一節,高年級隔周一節,用課時來一起玩集體遊戲!我希望孩子可以從遊戲中跟同儕建立關係,以及學習跟別人溝通、合作、妥協、守規矩等,並且懂得面對勝敗。玩完遊戲後,老師會跟學生做debriefing(解說),帶領他們反思,而不是玩完便算」。 另一個提升聯繫感的點子,是「班.家」計劃,鄭麗娟透露,逢周五放學前,各班都有30分鐘「We Time」,班主任會跟學生輕鬆聊天,「雖然今年的時間表較緊湊,只能撥出20分鐘,但我都想盡量保留這個時段」。與此同時,班主任與學生也會不時合作,精心佈置他們的「家」,「每班的佈置都不同的,各有特色」。 促進學生的精神健康,教導他們以正面態度處理情緒、應對壓力,是整份《約章》的重點,五邑鄒振猷學校本學年便重新編寫生命教育課程,加強情緒教育。「今年我們會在生命教育課加入靜觀減壓的練習,全校亦會一起製作心靈瓶,期望學生能掌握到一些方法,當負面情緒來襲時,能幫助自己慢慢沉澱,安靜下來。」 「星空雜貨店」是五邑鄒振猷學校學生最喜歡流連的地方,只要品行良好,學生便可獲發「金幣」,儲夠足夠「金幣」便可換取禮物。當中最搶手的禮物,竟然是教師的閃卡(下圖),足見師生關係不錯。(受訪者提供) 出外用膳調整空堂 緩教師壓力 除了學生的精神健康,《約章》亦提及學校須關注教師的精神健康。記者單刀直入,問鄭麗娟可有妙法減輕同事的工作量,令他們不用加班?她搖頭苦笑︰「我也很想能做到!但現實是,現在整個教育界也面臨很大的衝擊,因為收生壓力大,很多學校都需要不斷增值,以致老師的工作量再加倍。我能做到的,是協調好老師的課堂時間表,讓科組老師都有相同的『空堂』時間,那麼,他們便能一起開備課會,而不用留待放學後才召開,免得他們太夜下班。」 雖然無法減輕教師團隊的工作重擔,但鄭麗娟也有不少暖心舉動,使同事能感受到被愛及關懷,包括一反小學教師不准離校午膳的傳統,讓每名教師在每個循環周,至少有一次機會外出用膳「唞唞氣」,「因為想老師午膳時間充裕些,在編排時間表時,他們外出用膳的那一天,我們會在飯後安排多一堂『空堂』,老師便可以吃得舒舒服服,不用『趕頭趕命』」。她還說,結合「好友相伴」計劃,只要教師事先提出,當天更可選擇一個同事結伴外出用膳。 Secret Angel默默守護 此外,該校上學年亦開展了「Secret Angel(秘密天使)」計劃,教師團隊每個人都會成為其中一人的秘密天使,也會被其中一個秘密天使默默守護,「同事反應十分好,有人久不久便會向守護對象送出打氣小卡,有人又會收到秘密天使的小禮物,大家都很窩心」。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學校於今個學年增設下午3:00至6:00的課後託管服務,相信有助減輕雙職父母的精神壓力。「一直以來,家長對於課後託管的訴求都很大,因為他們在功課問題上,常與小朋友產生衝突,壓力很大。」但平衡雙方利益後,鄭麗娟決定中間落墨,「託管首兩小時,主要讓孩子專心做功課、溫習默書,其間也設兩個小息,當小朋友完成任務後,最後一小時,我們會開放學校今年新添置的運動器材,包括AI跳繩機、電子互動地板、單車機,供他們使用,讓學生開開心心做一小時運動才回家,免卻他們有被罰留堂的感覺」。 學校今年添置了不少運動器材,包括電子互動地板,並於小息、午息及託管時段,開放供學生使用。(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5期]

詳細內容

非主流教學:全港第一所華德福小學 大自然中學習 不設測考名次

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下稱華德福 )早於上世紀1919年於德國誕生,由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施泰納(Rudolf Steiner)提倡,是一套以人為本,注重孩子的身心靈整體發展,並將藝術融入所有學科,透過遊戲、體驗來學習的教學法。這個具有百年歷史的教育方法已推展至全球多個國家,本地華德福教育則約於十多年前起步,經教育局註冊的本地華德福學校暫時只有3間,初中課程更是剛剛萌芽。   相對本地主流教育,華德福在不少家長眼中或許頗為「離地」——主張孩子7歲前不寫字,不設測驗考試,亦沒有排名展示孩子學術程度的高低。事實上,它的設計正是突破主流教育的框架,強調以親近自然、藝術教育,重視孩子的創造力、想像力,也重視小朋友的既定學習節奏來推動學習進程。簡而言之,希望孩子在一個親近大自然,以人為本的環境下學習知識。 來到「求學即是求分數」的香港,華德福種子如何落地開花?一直是追求「另類教育」的家長關心的事情。例如透過華德福教育,孩子實際能學到什麼,能否與傳統中小學接軌,將來能否入讀大學等。今次我們走進全港第一所華德福小學樹宏學校(Forest House Waldorf School,下稱樹宏),如何在西貢校舍孕育出本地華德福幼苗。 小班教學 畢業後可直讀將軍澳中學部 樹宏於2016年成為教育局註冊私立小學,現提供小學一至六年級(Class 1 - Class 6)課程,不設幼稚園,每級各有1班,每班最多容納16至18人,屬小班教學。除中文科外,其餘皆以英文授課。學生畢業後會轉至今年3月份啟用的將軍澳中學部新校舍上課,現時新校舍的學生最高級別為8年級,即主流教育的中二。 相信替子女選擇華德福的家長,應十分支持其接近大自然及不設考試評核的核心理念。樹宏校舍設於西貢大網仔,附近有低密度式住宅,清幽翠綠,鄰近還有小碼頭。在寸金尺土的香港,這樣的華德福教學環境已算不俗。校董李司妍(Barbara)表示,教師常會帶領學生沿小徑出行,有時更帶備野餐用品到碼頭享用,這不但是一種體能鍛煉,也令他們有更多貼近大自然的機會。 李司妍(楊柏賢攝) 華德福不設考試名次,那如何評核孩子的學習進程?Barbara表示,華德福強調教師、學生和家長緊密連繫,比如他們學校的策略,是安排小朋友從一年級開始,每年升班,所屬的班主任亦跟隨一同升班。Barbara指最理想是,教師從Class 1開始跟同一班學生一起相處6年,既熟悉學生的性格和成長歷程、學習進程,同時加強彼此信任。惟現實未必做到,因為現時教師多從海外聘請,未必可長時間留港,故校方降低要求,希望他們最少陪伴學生3年。「教師若陪着孩子成長,能仔細觀察他們的發展,清楚他們的能力,給予適當支援和鼓勵,也令與學生及家長關係更加密切。」 四年級學生的地理科需學習製作地圖。教師特地帶學生們走出校園,在學校附近觀察地標後,再把地圖繪畫出來。(楊柏賢攝) 學期末發成長發展報告 代替成績表 雖然華德福不設考試,沒有成績表展示學生學習進度,但教師與家長保持長期聯繫,並在學期終結時給家長一份學生成長發展報告,詳述他過去的表現,也請家長反思教師的觀察與自己所見的差異,大家再詳談。由此可見,師生與家長之間就像個大家庭,學校亦十分重視家長的參與。 Barbara說,華德福在港仍在發展中,除要面對師資挑戰,課程設計也需不斷滲入本地元素才能落地生根。辦學初期,學校課程框架大都依照外國華德福課程設計,至現時已慢慢結合本土文化,如二年級的課程會以故事來教中文,教師會講述十二生肖的故事;又會參考本地教育課程進度,讓四年級學生以製作pizza來認識分數的概念,比傳統華德福學校學分數的時間提早了一點。她又指各地華德福學校都會滲入一些當地學習元素,如台灣華德福會在中學畢業前安排學生參加單車環島遊,當然,大前提是按學生的身心靈發展來設計,因為華德福從來就是「適齡適教」——按不同年齡需求和特點來決定學習什麼。 樹宏學校每年設有話劇表演,讓學生透過不同角色去體驗人的各種性格,一年級表演時,大家會一同念出每個角色的台詞,並非只單純背誦自己的部分,以減輕他們演出的壓力。(學校提供) 以樹宏的上課時間表來看,學生每天準時8時半到校,隨即參與45分鐘晨圈(morning circle)活動,包括唱歌、跳繩、小遊戲等,讓學生在平和溫暖的氛圍中感受與人及自然之間的連繫外,部分活動亦在不知不覺間加進學生正在學習的內容,例如邊拍手邊數數字、邊拋球邊背乘數表等。 每天早上約45分鐘的morning circle(晨圈)時間,教師會跟學生唱歌、跳繩或玩遊戲,有時亦會加入一些學習元素,如邊拍手邊數數目、邊拋球邊背乘數表等。(楊柏賢攝) 沉浸式主題教學 之後進入主課程環節,由班主任教授。各年級都有英文、數學、地理、科學和歷史的學習主題,各主題維持3至4周,如這3周是數學課主題,未來3周便是英文課主題。在這3周裏,學生沉浸於同一科目中學習,而科目教授次序由班主任決定。之後是副科課程,包括中文、音樂、繪畫、手工等,部分由專科教師任教,學習內容亦與主課程有着一定聯繫,如編織手工講求動手做,也關係到數學和邏輯,這不但與現時流行的STEAM學習概念相同,更可建立學生空間思維、培育穩定情緒。 落田種米:三年級設有farming life學習主題,學生會經歷整年的耕作過程,體驗收割稻米,無論炎夏或是寒冬,他們都親歷過在田間工作的苦與樂,而非只是一次半次走到田裏「體驗」。(學校提供) 華德福另一大特色是不設教科書,不過樹宏每個學生均有一本空白畫簿作為其「主課本」,學生可以文字或圖畫記述老師教授過的精華內容,而低年級學生主要以圖畫來表達。若讀者看過學生的主課本,相信都不會懷疑其學習能力,如五年級的學習主題為希臘、波斯及印度古文明,學生上課後,都能把內容摘要寫在主課本上,當中包含不少深奧字眼及一般小學仍未教授到的歷史,不容小覷。正因華德福教學目的是要讓小朋友找尋到追求知識的興趣,有了學習動機,自然更熱中所學。雖說沒有功課,Barbara指4年級以上的學生仍有小量沒壓力的任務要待他們回家完成,初中則有工作紙,讓他們熟習答題技巧。 上課時,學生會把學習重點寫在自己的「主課本」上,這就是他們的學習紀錄,家長往往都捨不得把它們扔掉。(楊柏賢攝) 學校不設課本和工作紙,取而代之是學生親手繪畫而成的「主課本」和大量水彩畫。(楊柏賢攝) 五年級學習主題:古文明,雖然沒有課本,但學生聽了教師講課後,都能把內容摘要寫在「主課本」上。(楊柏賢攝) 綜合式學習 學科之間互有聯繫 樹宏學校助理校長、班主任Wincy Chan指,華德福教育是個綜合學習模式,與主流學校的「全人發展」有着相似的概念,又因為這是綜合式學習,故無論學數學、地理還是繪畫都相互有聯繫。她曾在本地直資小學擔任教職8年,2013年孩子出生後,她開始想尋找更多教育上的可能,後來在網上認識華德福,便開始報讀相關課程,「當時華德福在香港仍是個很新的概念,我發現這是一個很有人性、很溫暖的課程,於是讓小朋友讀華德福幼稚園,與相同理念家長認識後,自己後來也成為了華德福教師,轉眼在樹宏已任教了5年」。她覺得主流學校多注重訓練頭腦思考的教育,而華德福則着重情感教育與探索自己,不但令她更能認識自己,也明白到小朋友在不同年紀有不同需要。 粉紅窗簾:一年級課室窗簾採用華德福幼兒教育偏好的粉紅色,這個課室還可望到海景。(楊柏賢攝) 按年齡需要決定教學 學者:華德福不止西方適用 上月,樹宏學校邀請兩名華德福學者從德國來港,與教師、家長交流,其中一人是有逾30多年華德福教學經驗的教育家,兼Dutch State Waldorf Education Centre的聯合創辦人Christof J. Wiechert;另一人是德國阿蘭納斯大學教育系系主任Jost Schieren,出身於德國的他教了10年高中後在University of Paderborn(帕德博恩大學)工作,2008年開始專門研究華德福教育。Christof指出,華德福的重點是讓兒童在沒有恐懼和壓力下學習,也會按孩子的年齡需要來決定教什麼。他指華德福提供從學前班到大學的完整教育,設計國際化,每個地區都通用。Schieren指出雖然華德福起源於德國,但它並非主要反映西方文化教育,而是一種可適應各種文化的國際教育法。 學者分享:兩名華德福學者Christof J. Wiechert(右)及Jost Schieren早前來港,與樹宏的家長及教育界人士分享華德福教育理念。(顏燕雯攝) 親自然≠反現代 問及在歐美國家,很多華德福教室都設於郊外,方便實踐讓孩子在大自然自由探索的理念,但在香港這個石屎森林能實踐嗎?Schieren表示,「雖然它盡可能以大自然作為導向,希望讓孩子與大自然建立聯繫,但並不代表它反現代(anti-modern),而是希望孩子為面對現代科技社會的要求做好準備。所以它也可在現代城市環境中的任何地方推行」。 隨着時代變遷,華德福亦非一成不變。好像有指入讀華德福小學的年齡準則是以孩子脫掉第一顆牙齒為準,Schieren說多年前的確有德國學校跟從這準則,但現時或許只有少數保守的華德福學校仍這樣做,「德國的華德福學校共有257間,每間都是獨特,有自己校風」。他指,華德福不僅涉及理性認知過程,還涉及情感和感覺領域、手工藝和藝術等技能,且孩子學到的一切都是由自己體驗去獲得。「華德福教學法的另一目的是協助孩子穩定情緒,並幫助他們培養自信心。它透過提供強烈的社區感、藝術練習,以及讓每個孩子可按適當學習時間和途徑去學習來實現這目標。」 華德福的家長有不少機會與孩子一同參與學校活動,如中秋晚會(圖)、農曆新年節慶、運動會、行山等。(學校提供) 藝術式學習方法是華德福教育重點,課室堅持使用黑板,教師亦會使用豐富的顏色繪畫出學習主題。(楊柏賢攝) ■知多啲 小學畢業生 可選國際學校、直資或私校 樹宏學校校董Barbara育有5名子女,全部接受華德福教育,長子今年念七年級(即中一),是樹宏第二批直升上中學部的畢業生。華德福與主流學校相距甚大,問到小學畢業生出路,Barbara說:「頭3屆有不少畢業生到海外升學,有些留港讀國際學校或直資、私立學校。雖然華德福已有百年歷史,但在香港發展不過15至20年,暫時未有人為畢業生去向做過正式學術研究,但我知道很多其他國家的華德福學生,最後也會完成大學課程。」 本地華德福社群有着十分緊密的聯繫,近年幾間學校的五年級學生都會一同參與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比賽目的不是鬥快鬥遠,而是以3日2夜的活動,讓學生見證自己的成長和蛻變。(學校提供) 她又指華德福雖沒把科目劃分,但它其實是個整合,「例如我們沒有體育科,但學生會去行山、拋豆袋,這些都是不知不覺、日復日的鍛煉,其實就好像上了體育科」。Barbara指學生所學的知識並不比主流學校少,只是強調不會揠苗助長,令他們失去對學習的好奇和創意。 除了樹宏,香港亦有機構為小學或以下兒童,提供以粵語為主要教學語言的本土華德福教育課程。以下2間亦是經教育局註冊認可的華德福學校: .Island Waldorf School of Hong Kong 香島華德褔學校(幼稚園、小學、初中) 網址:iws.edu.hk .Garden House Waldorf School 花園華德福學校(幼稚園、小學) 網址:www.gardenhouse.edu.hk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4期]

詳細內容

學校巡禮:獅小新校長黃偉立 注入拿手好戲 大自然融入教育 提升解難力

自稱為「蒲公英校長」的黃偉立,在錦田通德學校展開教學生涯,17年來一直以推廣學生愉快學習為原則,其間曾推出森林課程、巴士圖書館等,為學校贏得不少口碑。今個學年,「蒲公英」飄落到一片全新土地落地生根,出任天水圍獅子會何德心小學(下稱獅小)校長,為天水圍的學生延續愉快學習的精神。新「校」上任,他既要保持獅小的特色校園氣氛之餘,也注入他擅長的教學元素,把不一樣的教育帶給更多學生,令滿載愛的蒲公英種子傳揚開去。   剛過去的中秋節,獅小一年級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使用火柴把紙燈籠的蠟燭點亮,看到蠋光亮起,一雙雙小眼睛內充滿喜悅。看似簡單的生火技巧,其實就是森林課程的一種,把大自然融入教育中,透過不同活動提升學生自主、解難能力等。森林課程由新任校長黃偉立推動,他說未來希望在低年級引入飼養小動物、行山等活動,高年級則可作水上活動或到外地交流,「香港去哪裏都很方便,我們可以找一些相關機構合作,最重要是讓學生有體驗機會,走出課室學習」。 今年中秋節,獅小一年級學生上了第一課森林課,學習使用火柴的安全知識,並在教師指導下,嘗試點燃紙燈籠上的蠟燭。(學校提供) 走出課室學習 着重多元發展 森林課程是黃偉立昔日在通德學校任職校長時提出的學習課程,學生可參與觀星營、單車遊,學習用柴枝起爐生火、紮營等技能。相比下,獅小學生「點燈籠」算是小兒科,不過無論如何這對他們來說都是一個起步點,相信日後學生將會體驗到更多精彩活動。誠然,以客觀條件來說,通德位於元朗錦田村屋群中,校內設有自己的花園和園圃,而且各級只有一班,因此活動時,無論人手或時間安排上也較容易,「獅小班數多,要全校一同參加活動是比較困難,策劃活動時,從教師人手、資源分配及活動時間也要兼顧得更多,不過相信我們整個教學團隊很快便磨合到」,黃偉立說。 獅小一直提倡愉快學習,同時着重學生多元發展,與黃偉立的教學理念不謀而合,這是他願意接受這個新挑戰的原因之一。初來乍到,他發現獅小學生非常活潑,家長亦普遍認同孩子需要愉快的學習環境,所以他保留了學校一些原有傳統,如功課量與以往一樣維持不變,一年級不設考試等。 英文教學是獅小重視的一環,一至三年級實行圖書教學,並有6名外籍教師,他們會與本地教師一同走入課堂。學校特設英文課室(圖),外籍教師會與學生作布偶、劇場等活動。(鄧家烜攝) 初小遊戲探索 高小專題學習重實踐 一直以來,獅小都有兩大特色活動,包括校本「未來課程」,以及每個學生均有參與機會的「夢飛翔」。未來課程內容圍繞STEM學習,每周一次全校參與,不同級別的學生設有不同學習主題,初小主要是透過遊戲探索學習,例如Matatalab、LEGO SPIKE、Scratch遊戲設計等。高小採用專題式學習,如無人機物流應用、Canva圖像設計等,着重實踐及應用能力。而有興趣及具天分的學生亦會參與資優小組,代表學校參與國際比賽,擴闊眼界。 未來課程是讓學生每周作STEM專題任務、數碼科技學習及媒體創作等不同主題學習活動,培養他們應付未來世界的需要。(鄧家烜攝) 除未來課程,學校亦有STEM訓練小組,除小飛機師、VR體驗,學生常有機會代表學校出賽,參加機械人、無人機等設計。(學校提供) 全校學生不同地方體驗 至於夢飛翔則是境外教室校本課程,全校6級學生在學年的12月至4月期間,將會到不同地方體驗,如初小生會參與本地日營,高小學生更會到廣州、北京、新加坡等地交流,作跨學科學習。夢飛翔強調所有學生均享有同等學習機會,並非精英才能參與,學校亦會為有需要家庭提供資助。 「夢飛翔」為境外交流團,全級學生可一同出發,到世界各地作各種學習體驗。(學校提供) 增生涯、森林課程 發展體藝活動 黃偉立認為獅小已做到活動多元化、學生高度參與,未來他會把更多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加入課程之中,亦會增設一些生涯教育及森林課程,以及致力發展體育和藝術活動。實際例子如學校本身擁有一個生態自然角,飼養了黃頭陸龜、鬆獅蜥、球蟒等動物,本來是供參與相關課外活動的學生擔任生態大使學習照顧動物,但之後會推展至課室中,讓全班學生都有機會接觸。此外,獅小在體育方面亦有不少強項,單是田徑隊便有80多人,花式跳繩隊則有約40人,為此,學校已申請戴麟趾爵士康樂基金(主要基金)以增加體育設施,如加設單車、滾軸溜冰、滑板等活動場地,並會在雨天操場增設一個室內運動中心,希望在明年中落實供學生使用。 現時有興趣的學生可在體藝服務課中選擇到生態自然角學習照顧動物,新任校長黃偉立(後排左)指稍後這些活動有機會走進課室,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鄧家烜攝) 獅小設有農圃及一條滿佈植物的「澄心幽徑」,黃偉立認為可以加以善用舉辦森林課程。(鄧家烜攝) 跳繩是獅小學生的強項,現時花式跳繩隊有約40人。今個學年開課日,學校更請來嘉賓與全體師生一同參與「全校跳繩儀式」。(鄧家烜攝) 每周一次的體藝服務課,學生可按自己的興趣參與不同活動,如國畫、小豎琴、領袖團隊等。(鄧家烜攝) ■INFO 獅子會何德心小學(學校提供) 獅子會何德心小學 類別:資助男女小學 宗教:無 校網:72 地址:天水圍第三區天盛苑第二小學 電話:2617 9682 網址:www.htsps.edu.hk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1期]

詳細內容

常識科分拆:新學年試行分拆常識科 科學科PDAR教學 動手動腦探索

小學常識科將於2025/26學年分拆為「人文」和「科學」兩個科目,並先於小一及小四分階段逐年循序推展至其他級別,直至2027/28學年全面實施。剛開始的2024/25學年,學校可自由選擇試行與否,教育局長蔡若蓮早前透露有200間小學率先在新學年試行分拆常識科。 就教育局課程框架(定稿)來看,人文科加入關於中華文化、國史及國家地理等課題,主要是增潤內容;但在科學科的課程上,有校長表示這跟以往常識科有頗大分別,除要加入新元素外,也會使用螺旋式教學及強調動手做,教學方法也有可能改變。率先試行科學科教學的學校,將要面對不少挑戰,無論在行政、教學模式、教具課本等安排上,大家是否準備就緒? 掌握教學理念、方法才能部署 「雖然教育局指分拆後變動不大,但也並非等於把常識科拆開兩份便算。」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校長周德輝說,試行前,學校要清楚兩科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才能部署,因此他認為先有一年試行空間是好事,讓學校和教師能有更周詳的計劃。該校是今年試行分拆常識科的先導學校之一,他們將集中於科學科試教,教師會以常識科為基礎,再按教育局最新的科學科指引作單元分流,並於一年級及四年級實行。 周德輝(黃志東攝) 邀專家指導 計劃教師分批進修 周德輝表示,除了要重新編排校歷表、時間表、教師人手,也要作出科目與科目之間的配合,如課室安排,加上未能看到科學科新課本內容,暫未知道與原先常識科的分別有多大。「以老師人手為例,怎樣編排老師?誰教人文科?誰教科學科?有些教常識科的老師本身是念文科,他們未必精通科學,有需要進修,雖然教育局會提供相關教師培訓課程,但學校始終有自己的考量,如我們會在教師發展日安排相關活動,邀請專家來教老師在教學時要注意的地方,但一次活動又未必足夠,所以又計劃給老師分批外出進修,回來再一同分享及備課。」他指現時由學校常識科主任戴萬光帶領,與擅長科學科的教師一同規劃一、四年級的科學科教案。 重要元素:大角嘴天主教小學今學年試行分拆常識科,其中科學科強調「動手動腦」的重要,所以做實驗成為了該科重要的一環。(黃志東攝) 以往常識課題也有運用PDAR 教學方式方面,按教育局建議,小學階段的科學科,教師可通過「提問和規劃」(Plan)、「實施和記錄」(Do)、「整理和分析」(Analyse)和「表達和反思」(Review)4個步驟(PDAR),引導學生探究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自然現象或事物(詳見知多啲)。戴萬光指學校教師以往教授一些常識課題時都有運用PDAR概念,如讓學生假設、記錄實驗結果,所以即使未有全新的科學科課本,仍可先以常識科作基礎來教學,而本年度小一及小四學生都買齊全年的常識課本,並於課堂上使用相關冊次及校本筆記。 (黃志東攝) ■知多啲︰大膽假設 小心求證 PDAR找出導電體 學習題目:導電體 1.提問和規劃(Plan): 學生觀察電路後,教師提問哪些物品可讓電流通過,並假設只有金屬才可讓電流通過,再引導學生規劃測試方法,設計實驗裝置,以及先預測哪些物品可讓電流通過。 2.實施和記錄(Do): 把物品如鐵叉、膠尺、木條、橡皮等逐一測試,並記錄實驗結果。 3.整理和分析(Analyse): 分析結果,看看什麼類型的物品可通電。 4.表達和反思(Review): 口頭匯報實驗結論,並反思開始前的假設是否需要修改,如學生發現「鉛筆芯非金屬也可通電」,就知道只有金屬才可讓電流通過的假設需要修正。 非每個課題都可拆開4步驟 戴萬光指,很多人以為科學實驗很複雜,但其實大部分學習目標均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如低年級學物料的透光度,簡單用一個電筒照射不同物件就可做到。他又指未必每個課題都可拆開PDAR 4個步驟去做,「教育局都有提到,毋須在每一次科學探究活動中都要求學生親自完成PDAR的所有步驟,如太空、火山等課題,是不能『實施和記錄』(Do),但仍可透過影片或AR等學習模式教學」。 遲一步分拆:待有實質材料才正式推行 除了先導學校,也有小學希望掌握更多新科目資料才開始試行。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小學部)校長馮家俊身兼香港中文大學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顧問,一直致力推動STEAM教育,他指就科學科課程框架(定稿)看來,15個主題跟以往常識科相差不遠,除了加入工程與設計等新元素,很多學校一直有教的STEAM都可在科學科中找到。「相信科學科可以讓學生更明白科學的道理,從而對它產生興趣,或者了解自己有沒有興趣向這方面發展。」 馮家俊(受訪者提供) 科學需透過研習、觀察學習 他指以往常識科很容易忽略動手做的環節,但其實科學需要learning by doing,因為科學不單是知識的傳遞,更是要透過研習、觀察等來學習,並且懂得怎樣運用才最重要,若課時長些會實踐得更好。「現在學校正在做課程統整,就老師教擔、課程剪裁等安排,看看將來人文科和科學科各佔一半還是科學科佔比重多一點。」 馮家俊指學校一些既有工具,如放置於天台蒐集天氣數據的5G天氣儀,在未來科學科的「地球與太空」及「生命與環境」範疇都可運用得到,但他仍想知道科學科的課程綱要如何落實,以及教材上需要什麼補足,故希望等待書商有實質材料給學校了解後,才正式推行科學科。「課程綱要內的一些課題,常識科本身都有,下年度我們會在常識科繼續深化,如有書商或其他進一步材料,我們或許會在下學期做些校本課程如實驗、研習或活動以作增補。」 既有工具:去年香港電訊與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小學部)合作,在學校天台安裝「5G天氣儀」,校長馮家俊稱蒐集天氣數據的活動可應用於未來科學科之中。(受訪者提供) 書商意見:按課程框架編寫 拿揑深淺度 訪問中,兩名校長不約而同提到課本和教材仍是「未知數」,令試行工作加添了難度。在未有科學科書本的情况下,教科書出版社又如何配合學校的試行工作? 諮詢專家 確保內容準確 聯合培進教育出版(香港)(下稱聯合培進)高級經理(產品科技)林俊彥表示,科學科課程跟以往常識科分別頗大,例如加入了不少新課題如顯微鏡下的世界、工程與設計等,也由以往主題式教學變成螺旋式教學,即同一學習範疇,在不同年級會有深淺程度不同的學習內容。「在明年3月新書面世前,出版社的角色就是教育局、新課程及學校之間的橋樑,我們會校訪,提供試教教材及邀請香港教育大學專家為小學老師舉辦工作坊,以蒐集老師對科學科課程、教學難處和限制等意見,同時亦會諮詢科學科專家的意見,確保所有科學概念、學科用字及探究過程都專業及準確,務求出版配合不同老師及學生需要的學與教教材。」 林俊彥(顏燕雯攝) 未有新書前,聯合培進提供不同的試教方案供學校提早適應科學科。(顏燕雯攝) 面對全新科目,聯合培進產品策劃及設計經理陳勇志指,在與教師接觸過程中,了解他們有很多都是文科出身,科學科對他們來說相對陌生,他們會關注能否在指定課時可教畢所有內容,或者想知道有哪些教具可以輔助教學。「出版社除按課程框架編寫教材外,也要拿揑課本內容的深淺程度,以協助老師釋除教授科學科的疑慮。教具方面,我們都作了嚴格的品質檢查,因為實驗用的教具會反覆使用,實用度及是否方便處理等因素對學校來說也很重要,我們會篩選合適的給學校選擇,以方便老師教學為大前提。」 陳勇志指他們按教育局公布的「小學科學科建議教具及教學輔助設備表」,蒐羅一系列教具並檢測品質,方便教師教學。(顏燕雯攝)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8期]

詳細內容

SEN選校:炮循專收SEN生 設10資歷架構課程 校內培訓展潛能 一技之長闖職場

本港現行教育制度下,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孩子,是可按家長意願,申請入讀特殊學校或普通學校,但其實在兩者之間,他們還可有其他選擇嗎?繼「SEN選校」系列(上),介紹專收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的全日制私立小學「奧柏學校」(AP School),今期將集中探討另類主流中學。 香港現有兩間只收SEN學生的津貼中學,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下稱炮循)是其中之一。該校除有一般主流文法中學的核心科目,高中還加設10個校本「資歷架構課程」,涵蓋烘焙、資訊科技、長者護理等多個行業,學校同時與僱主合作,為高中生提供工作實習機會,冀通過6年全方位裝備,助SEN畢業生躋身職場。 另類主流中學「炮循」 助SEN生學技就業(劉焌陶攝) 同儕間少比較 自信心免受打擊 當SEN子女升中時,許多家長內心都有掙扎,既想他們入讀主流文法中學,又擔心孩子是否應付得到。炮循副校長馮偉健說得比較直白︰「根據我20多年的教學經驗,SEN學生的自信心、學習動機,一般比較低,在初小,有家長的介入,或者勉強幫到學生學習,但很快『見頂』的,去到高小,就算家長再努力,都未必幫到,學生很明顯跟不上。試問連小學課程都應付不到,中學是另一座高山來的,孩子又如何能在主流中學跟得上呢?」 融合教育是好是壞,或許很難一概而論,但在炮循校長沈立平眼中,於專門錄取SEN學生的學校就讀有不少好處。「孩子入到來,不會有太多比較,皆因身邊同學,100%都是有不同限制,他們的自信心不會受打擊,也不用擔心被其他同學搶走所有機會。在一般主流學校,很多活動都會找優秀的同學做代表,但在炮循,不同學生都有不同的機會。」 課程跟教局框架 調廣度深度 炮循在1995年創校,在教育局學校名冊上,屬全日制男女資助中學,全校共有12班,中一至中六各2班。課程結構方面,中一至中三級的必修科目,計有中文、英文、數學、生活與社會科學4個核心科目,以及科學、電腦、科技與生活、中史、宗教、音樂、視藝和體育;而中四至中六級,在中、英、數、公民與社會發展科4個核心科目和術科之上,學校還開設4個選修科目,分別是科技與生活、視藝、職業技能和資訊及通訊科技,讓學生自選兩科修讀。 音樂室裝潢雅致,設備完善,並配置各種樂器,供學生使用。(劉焌陶攝) 「感覺統合訓練中心」有一系列體適能器材,教師會按學生能力給予合適訓練。(劉焌陶攝) 整體而言,炮循的課程結構和學習範疇跟一般主流中學分別不大,各科目亦同樣參照教育局的課程指引和框架,只是課程的廣度及深度有所調適。訓輔組主任謝國棟以他任教的中文科為例︰「我們不會教文言文的,因為比較難,只教白話文;文章體裁主要教記敘文、描寫文和議論文;至於DSE(中學文憑試)中文科大概要掌握24種修辭技巧,我們以螺旋式教學,初中至高中,同學大約學到10多種。」 全級按能力分3組 照顧特別需要 但論及在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方面,由平日上課到測考,炮循就肯定比一般中學做得更貼心。助理校長歐少梅透露,在主要核心科目,各級都會按學生的能力分成3組去學習。「在孩子正式入學前,老師會先透過中一迎新營的活動,觀察同學各方面的能力,再編配去不同組別,希望能讓不同的同學,都可以從我們的校本課程中得益。」 在評估方面,學校不單採用多元化的評估方式,學生支援組亦會按照個別學生的需要,在評估上作出特別的安排。學生支援組教師陳展豪說:「舉例中文科的考卷,由於炮循是使用電子學習的,所以在評估時,學生便可借助朗讀功能,輔助閱讀文章、題目和作答,減輕他們處理文字的壓力;又例如評估時的座位安排,視障、聽障的同學,甚至乎有些學生是對聲音很敏感的,不可靠近聲源,我們都會照顧他們的特別需要。」 「鐵路教室」是炮循其中一個以學生興趣為本而設立的「特別學習場景」,用於結合學校跨科組設計的課程及教學活動,使學生學得更有趣和投入。(劉焌陶攝) 7周實習計劃 按興趣配對崗位 雖然炮循的校本課程並非以幫助學生應考DSE為目標,而事實上,高中大部分科目都不參加公開試的,但校方卻積極協助學生在職業技能上取得認可的資歷。歐少梅補充︰「我們在高中的4個選修科下,開辦10個資歷架構第一或第二級課程,涵蓋烘焙、資訊科技、攝影藝術、康體服務和長者護理等,目的都是想學生獲得的知識和技能,能夠聯繫到職場,再配合「職場『新』力軍」就業培訓計劃,使他們可順利過渡至職涯。」 炮循開辦了10個校本資歷架構課程,包括廚務助理(烘焙)證書(資歷架構第一級),冀讓學生在職業技能上取得認可資歷,有助躋身職場。(劉焌陶攝) 「中六39人全有工開 分佈22職場」 「職場『新』力軍」就業培訓計劃,是一個讓學生在職場實踐的體驗學習項目,教師會按着他們的興趣、能力和志向,並與商界、社企及機構合作,替學生配對一個合適崗位,作為期7星期的實習。「我們很開心,在上學年度,全級的中六學生,人人都有工開!39個同學,分佈在22個職場。」升學及就業輔導組主任周寶心指出,即使當中有11名能力稍遜的學生,校方亦替他們安排了7天的實習工作,相信有助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沈立平稱,如果外界要用學術的尺去量度這班學生,的確是度不出什麼成績來,因此,他認為我們不應該着眼於他們做不到的地方,而是他們做得到的地方。「他們很有禮貌,素質很好,亦有責任感,可以是很穩定的員工。近年,亦有不少中六畢業生完成實習後,獲僱主直接聘用。」他又謂,學校早前亦委託了MWYO青年辦公室為炮循推行資歷架構課程和「職場『新』力軍」就業培訓計劃做成效評估,報告指主管與畢業生對課程和培訓計劃的滿意度都很高,有助學生開拓更多元的出路。 去年開幕的長者護理訓練室,配合資歷架構課程,教授學生照顧長者的技巧。(劉焌陶攝) 社工家訪中一生 歷奇訓練建自信 在學生成長支援方面,炮循亦有龐大的團隊,包括4名駐校社工、2名駐校言語治療師,也有教育心理學家和職業治療師,定期到校提供支援。駐校社工梁潔瑩表示︰「很多時,外間都會把SEN學生視作『問題』,但在炮循的角度,會看成是『需要』。因此,我們會有很多活動、輔導,去建立他們、去給他們信心,容許他們慢慢地成長。」針對中一新生,她說社工團隊亦會作家訪,並與其所屬小學的特殊教育統籌主任和駐校社工溝通,全面了解學生的狀况,作出有效的支援。 炮循駐校社工梁潔瑩(右起)、升學及就業輔導組主任周寶心、助理校長歐少梅、校長沈立平、副校長馮偉健、學生支援組教師陳展豪及訓輔組主任謝國棟。(劉焌陶攝) 此外,學校亦透過歷奇訓練,讓學生從中突破自我,建立自信;又大力推動服務學習,安排學生擔任不同的大使,例如長者護理大使、寵物大使、款待大使等,並在校內外提供服務,協助學生發揮個人潛能,在服務中肯定自我。 為提升學生自信,炮循在不同年級引入不同難度的歷奇挑戰,通過活動的成功經驗,培養他們正面的人生態度。(受訪者提供) 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 ■INFO 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 類別︰資助男女校 辦學團體︰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聯合教會 宗教︰基督教 校網︰香港第三網(東區) 地址︰北角炮台山道19號 電話︰2510 7688 網址︰lovefhmss.org 【SEN選校系列(下)】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