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事:港媽為基層解囊 助孩子網上學習

(蘇智鑫攝) (蘇智鑫攝)   疫情影響下,學校和學生都漸漸習慣網上授課模式,電腦變成在家學習的必需品。只是,電子設備並不便宜,誰會想起基層家庭的難處? 6孩之母Korbut,就自費購買100部平板電腦,捐助給有需要的學生,讓他們的學習機會不被剝削。這個愛心召集得到不少有心人協助,由構思到實行僅用了短短一個月,已將數十部電腦送到基層家庭手上。Korbut深信知識改變命運,也想社會上更多人明白施比受更有福的喜樂。   上門送贈:Korbut(右)親自把平板電腦帶到受惠者家中,並與就讀小五的子鋒(左)閒談生活逸事,希望更了解他們的需要。(蘇智鑫攝)   今天是第2階段復課的日子,全港學生都要背上書包回校上學去。縱使實體課已全面展開,但網上學習並沒有完全停止,有些學校繼續在下午安排網上教學。很多家長早已為孩子添置平板電腦、打印機、手寫筆……希望孩子在家上課時,擁有理想的設備和環境。 兒子弄壞平板 啟發捐贈計劃 擁有6個孩子的媽媽Korbut Wong,也跟其他家長一樣,準備了上課用的平板電腦。但實踐「窮養孩子」的她,並沒有為子女安排「一人一機」,平板電腦要輪流使用。直至8月的某一天,即將升中一的兒子弄壞了平板電腦,「我本來想讓他繼續用,可是那平板真的破爛得無法再用,怕會弄傷手,所以才想到要買一部新的」。因為這次經歷,令她想起那些經濟有困難的家庭。「到底我們的社會是否人人負擔得起一部電腦?學校和政府的資助和津貼又是否足夠?」一連串的問題在她腦內縈繞,翌日她決定要自掏腰包,買100部iPad送給有需要的人,折合起來約需數十萬元。 Korbut自言不是什麼大富之家,丈夫是會計師,自己從事工作時間較自由的精油行業,一直以來教養孩子的原則都是應買則買,絕不揮霍。「我跟丈夫說,拿數十萬元出來會『肉赤』,不過就是因為『肉赤』,所以更覺得這件事做得有價值。我希望這個行動讓更多人看到,畢竟我一個人的力量有限,我想有人看到這個故事後受啟發,從而用自己的方式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把這份愛傳揚開去。」 因為Korbut的兒子弄壞了家中的平板電腦,令她萌生起幫助基層學童的念頭。(顏燕雯攝) 伙拍慈善機構 盼捐得其所 由於對捐助方法毫無頭緒,Korbut便在其facebook專頁上呼籲。想不到構思一出便一呼百應,有人建議她找慈善團體幫忙,更有人說出自己難處,請求她捐助平板電腦。Korbut希望幫助真正有需要的人,經過一輪篩選後,她找到兩個可以信賴的機構:「同心圓」和「關愛動員」,透過他們協助尋找有經濟困難的基層家庭學童。雙方多次開會溝通,訂立一些申請條件,例如受惠家庭的家長需要參加「同心圓」舉辦的家長課堂,為自己增值;小朋友也要在使用平板電腦一段日子後,拍一條片段給社工和Korbut,告訴自己通過網絡學會些什麼。「這些條件都是想讓我們更清楚知道,他們有否好好利用這部平板電腦。」Korbut說。 同心圓助理兒童事工主任Iris(右二)請黃太(左)代簽受惠計劃承諾書,小朋友們都答應會好好運用這部新平板電腦。(蘇智鑫攝) 在捐贈計劃的實際行動中,Korbut也遇上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令她有很多體會。首先,別說要找折扣優惠,要在市場上同一時間買到100部iPad也不容易;加上開學前全港的平板電腦需求甚大,後來她找到朋友介紹才先訂到20部。又有人建議她買千多元一部的Android平板電腦來代替三千多元的iPad,又或是以同樣價錢資助購買校服的費用。Korbut不諱言從來沒有在這些方面想過,令她對基層人士的實際需要認識更多。 一「板」難求:今年開學前,市場上的電腦非常缺貨,Korbut幾經朋友轉介才購得數十部平板電腦,並趕及在9月初送給有需要家庭。大女兒看見媽媽買入那麼多iPad,笑言「自己也想要」,不過懂事的她之後說已有手提電腦和手機,不需要平板電腦,令媽媽大感安慰。(受訪者提供) 即場試用:接過新iPad後,子鋒和妹妹走進房間,即場與Korbut和Jacob開一次視像會議。(受訪者提供) 盼每個孩子都有學習機會 計劃落實後,Korbut從9月初開始跟「同心圓」和「關愛動員」工作人員一同去受惠者的家探訪,並親自送上平板電腦。這天,記者及Korbut隨同「同心圓」關懷事工主管Jacob Tsang、助理兒童事工主任Iris,來到觀塘一棟唐樓,探訪受惠家庭黃先生一家。黃氏夫婦育有3個孩子,一家五口住在月租六千多元的兩房單位中。黃先生從事維修工作,雖然收入不穩定,薪金僅能應付生活開支,但他認為可以自力更生,因此年初開始暫停申請綜援。不過停課期間,念小五的哥哥子鋒和念小四的欣彤都要上網課,黃太僅獲社福機構借出一部平板電腦給囡囡上課之用,囝囝則要用家中唯一的手機來上Zoom,但屏幕小得連課文也看不清楚。黃家的情况就是「沒有拿綜援,卻難有餘錢買電腦」的家庭,亦是Korbut最想幫助的一批學童。 受惠家庭女兒欣彤最愛繪畫,早前更畫了一幅圖畫感謝醫護人員。(蘇智鑫攝) 接過Korbut手上的新iPad,子鋒沒有太大激動,但他很開朗地答應跟我們即場開一次視像會議。隔着屏幕,帶點羞澀的他臉上展現出旁人也能察覺的歡欣。面對我們幾個陌生的探訪者,3兄妹都表現得非常友善,平日最愛繪畫的欣彤還拿出她最喜歡的畫作給我們欣賞。Korbut眼見小妹妹與自己女兒年紀相若,一時感觸眼泛淚光,「有機會我也要帶我的孩子來探訪一次,看看其他人的生活。好像這個小妹妹沒有上畫班,畫畫卻這麼漂亮,證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才華。他們每一個都是這麼珍貴,如果因為負擔不到而失去學習機會便很可惜」。她希望這只是一個開始,能啟發社會上更多人注意身邊有需要的人。 捐贈計劃:幫得「到位」 不浪費資源 Korbut想把平板電腦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上,但自己又沒有經驗,幸好獲得「同心圓」願意協助。負責這個項目的同心圓關懷事工主管Jacob Tsang表示,他們向來都協助基層,因此較清楚他們的需要,也知道如何才能幫得「到位」,不會浪費資源。「我們協助她(Korbut)篩選受惠家庭,例如訂立一些規則,包括申請人必須符合經濟狀况,需獲得社福機構負責人或註冊社工的提名及填寫申請原因等。我們更會看看有哪些配套可以提供給他們,如上網、教學等,因為首要其實是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問題。」他們更會安排家長課堂如情緒管理班給受惠家庭,為小朋友提供網上學習計劃,並要求他們3個月後拍一段短片講述自己的學習經歷,令這個計劃更有意義。 Jacob(左)與Korbut多次商討送贈計劃的細節,務求把資源分配得最為恰當。(顏燕雯攝)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3期]

詳細內容

重回校園:學生「歸隊」上課 彈性部署 應對多變新學年

  「復課」喇!學校隨機應變(黃志東攝)   三水同鄉會禤景榮學校的小一新生,個個精神抖擻,背上新書包,在9月16日率先回校上課。(黃志東攝) 苦等多時,中小學一、五、六年級,以及幼稚園高班(K3)學生,終於可由明天(23日)起,再次感受校園生活,而其餘各級別的學生,亦將在本月29日重新「歸隊」。在疫情尚未完全受控下「開學」,各校都嚴陣以待,而且在課程規劃上,也作好不同部署,以應付這個充滿變數的新學年。 文:沈雅詩、顏燕雯 拍片教學 支援暫不回校學生 雖然按教育局指引,首階段恢復面授課堂的日期為9月23日,但由於當局亦容許學校可因應校情作出彈性安排,最早可於9月16日起先讓小部分學生回校參與不多於半天的學習活動,三水同鄉會禤景榮學校遂把握這個機會,率先讓小一新生在9月16日提早「開學」。「主要想爭取多點時間照顧這班小BB,也不想他們長時間看着電腦上課,同時亦考慮到小一家長特別多焦慮和壓力。」校長李小寶表示,由於只得小一級的學生回來,涉及約120人,符合教育局不多於全校六分之一學生回校的規定。 在首天上課日,校方邀請小一生家長來到課室為小朋友拍照打氣。(黃志東攝) 小一生提早「開學」打好基礎 不過,其實該校早於6月中旬已開展幼小銜接課程。李小寶指出,該校以往一般在8月底才有小一適應周,但今年提早了,「都擔心孩子在K3時學得不夠,所以在6月開始,學校已經安排NET teacher透過Zoom幫他們上實時英語小組課;在6月中至7月中,更請小朋友親身回到學校,每星期上課3天,每天1小時,主要幫他們打好中、英、數3科的基礎」。 李小寶(黃志東攝) 在疫情陰霾下的新學年,禤景榮學校的課堂模式變得更多樣化,「原先每天下午我們有自己的校本課程,例如德育課、國際課程等,現在只能透過Zoom去上,但我們會把自主權交給家長,讓他們自行決定下午課堂是否讓子女參與,始終不同家長的着眼點都有不同」。她又透露,該校有幾個學生因為擔心疫情而選擇暫時不回校上課,校方也予以體諒,並提供最大的協助,「老師會拍教學片讓孩子保持學習,亦會個別輔導他們的功課」。 新學年,學校除在每個課室添置銀離子消毒空氣淨化器,還特別在每個小一生的座位加裝以世界各國巴士做設計的防飛沫透明膠板,希望學生在充滿童趣及安全的環境下投入校園新生活。(黃志東攝) 今個學年起,小一及小二有部分班別的音樂、視藝和體育科,以及數學和常識科部分單元,都會以英語授課,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黃志東攝) 新學年上午上課 學習時數「左偷右偷」 除了小一生,今年升幼兒班(K1)的學生,情况一樣令人擔心。香港培道小學暨幼稚園校長陳敏儀不諱言,今年幼稚園開學的挑戰特別大,「以往在外面讀過N班的學生升K1會好一點,但因為自今年初,N班便一直停課,所以今年K1開學,小朋友狀態會是怎樣,現在也難以估計」。 她笑言,同事在處理小朋友情緒方面經驗豐富,本來可「一手攬3個」,但今年因疫情要保持社交距離,屆時唯有盡量安排更多人手支援K1班的教師,「所有行政同事、助教都會幫手」。此外,校方亦已在8月下旬,分批安排學生透過Zoom跟教師見面,「最低限度讓小朋友認得她們是老師,不是陌生人」。 陳敏儀(受訪者提供) 或分組茶點 貼身照顧幼園生 說到茶點安排,陳敏儀透露,上學年尾,只得K3學生短暫復課,當時沒有茶點供應,「那時我只讓K3生每天回來1個多小時,主要是學習洗手清潔、自理、準備畢業禮等,所以沒有進食」。但今次情况不同,K1、K2和K3生也重返校園,並按正常時間上課,或需要茶點時間,但最終怎安排,還得要看開學後的實際情况。 「我們傾向分小組去吃茶點,由正教、助教、行政同事貼身照顧小朋友。始終他們年紀太細,或許連怎樣處理自己的口罩也未懂,吃茶點時要收好,吃完再戴,這些步驟都需要老師陪在身邊慢慢教。但假如K1、K2生開學後狀態太差,那麼在安排茶點方面,或許會有困難。」 今個學年,香港培道小學將採用全新時間表上課,在新規劃下,所有學科課堂均會安排在上午,下午一律為多元智能課。(受訪者提供) 多元智能課改模式 減學生四處走 至於小學部,陳敏儀說,由於疫情發展難料,校方今學年重新編排課堂時間表,希望有更多彈性。她指出,培道小學以往逢一、三、五下午均沒有學科課堂,只有多元智能課,但二、四午飯後則有3節課。「因為我們不知道半天上學維持多久,何時又可以恢復全日上課,為免學生混亂,也不用之後再重新調配節數,所以今個學年,周一至五也一律只在上午上課,如果有機會全天上學,下午就用來做活動。」但由於新時間表要跟舊時間表有相同的學習時數,陳敏儀笑稱要「左偷右偷」,例如第一節上課時間要由從前的8時15分,提早至8時05分。 不過,她補充,即使稍後可恢復全日制,多元智能課的模式亦可能有變,「以往這個時段,同學會按着自己所參加的活動,走到不同的地點上課,但今年因為疫情,這個運作未必太適合」。該校今年的多元智能課會改為班本活動為主,減少學生在校園內游走,減低病毒傳播風險。 課外活動取消 恐影響社交、興趣發展 雖然各年級學生將陸續恢復半天面授課堂,但有部分學校已表明「復課」後,仍會繼續保留下午的網課,爭取「全日制」上學。聖博德學校校長張作芳則說無意仿效,「不想學生、老師太辛苦」。 在恢復面授課堂前,聖博德學校再次徹底消毒。(受訪者提供) 「半日制」對進度影響不大 她透露,待小二、三、四年級的學生在9月29日正式「歸隊」後,該校所有視像課堂便暫告一段落,希望學生完成半天課堂後,下午放學回家有更多時間休息和做功課。但今學年,校方會同時制定多一個網上課堂時間表,萬一稍後再次停課,師生便可於網上立即「歸位」。 張作芳(資料圖片) 被問及若長時間維持「半日制」上學,會否影響教學進度?張作芳稱不擔心。「我們學校下午向來也不上正規課堂,主要是做全方位學習活動及『拔尖保底』。現在『拔尖保底』會改在周六,所以對課堂安排實際影響不大。反而最大影響是所有課外活動取消,學生欠缺了建立社交技巧、發展興趣的時間。」 在恢復面授課堂前,聖博德學校再次徹底消毒。(受訪者提供) 安排考試了解水平 助調整教學 不過,她承認,由於上學年停課的日子實在太長,目前學生的水平如何,也無從得知,「上學年除了五年級學生在下學期考了呈分試,其餘各級都只在上學期考過一次試,所以不論家長和老師,都很心急想知道孩子究竟學得怎樣」。該校遂安排完成4個循環周的面授課堂後便考試,「有了成績數據,便可幫助我們調整往後的教學」。 專家意見:親子多傾談 解「開學」負面情緒 小朋友經過漫長的「假期」,終於「開學」,或許既期待又緊張。臨牀心理學家葉妙妍表示,「開學」前,家長宜留意子女有否出現負面情緒,例如有沒有表現焦慮、悶悶不樂或缺乏安全感等,「小朋友一般會擔心學業成績、應付默書考試、與同學關係、會否染病等。如發現孩子感到憂慮,家長可問他們擔心什麼,透過傾談開解,或者多做一些親子活動幫助他們減壓」。 葉妙妍(受訪者提供) 調校作息時間 吃早餐增專注 葉妙妍續稱,雖然學生已經在網上「開學」,但網上學習跟實體課始終大有不同,在課室中,他們真實地面對教師,一來課堂互動會增加,二來教師也會要求學生更專注,因此,小朋友比起在家上網學習,需要更花精神。「除了要調校作息時間,早餐亦不能忽略,因為有些學校在疫情下未必准許學生在校進食,若小朋友不吃早餐便上學,對他們的專注力及情緒也有影響。」 「開學」前後,家長不妨多與子女傾談,了解他們是否適應校園生活,有否負面情緒。(資料圖片) 藉繪本、角色扮演練溝通 相比起學業,她提醒家長更應注意子女的社交及自理等能力發展。「學習上,學校一定會協助學生趕上程度,但社交方面,如待人接物、禮貌、溝通能力等,小朋友在欠缺社交接觸下,這些能力或會倒退。」葉妙妍建議家長可透過繪本、角色扮演等活動,提點孩子上學時如何跟教師、同學打招呼,以及遵守學校的規則。另外,也可安排一些親友聚會,讓他們多練習與人溝通。「自理能力方面,不妨讓孩子學習自己執書包、收拾玩具、洗澡及剪指甲等,避免他們過分依賴及養成自動自覺的習慣。」 家長的話:小一生復課前回校參觀 今年在浸信會呂明才小學升讀小一的熙恩,該校特別安排了小一生在復課前(21及22日)分批回校,在「大哥哥」、「大姐姐」帶領下參觀校園。熙恩以小學生身分在網上上課已有3星期,媽媽Fannie表示,節奏未算急促,「她每星期只需上3天Zoom課桯, 每天2節,每節20分鐘,其餘2天便用video學習」。Fannie滿意校方的安排,認為不用孩子長時間對着屏幕,也有足夠休息,讓小一生可慢慢適應課程。 熙恩(受訪者提供) 由於熙恩在幼稚園畢業前,學校也有提供小一銜接課程,包括教導學生寫手冊、講解小學上課模式等,所以Fannie也不怕熙恩會有太大的適應問題,反而最擔心是社交方面,「停課以來,我們幾乎足不出戶,這段期間她很少接觸其他小朋友,即使現在可以回到學校,老師也會要求大家保持社交距離, 囡囡本身屬於文靜類型,擔心她要一段時間才會認識新朋友」。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2期]

詳細內容

知多啲:3次優質相處 擋7次親子衝突

鄭惠君(受訪者提供)香港小童群益會陽光校園幼稚園駐校社工服務計劃服務總監鄭惠君(Joel)表示,親子衝突在所難免,但衝突過後能否修補關係,要視乎平日有否「儲蓄」感情,「有研究說,縱然親子間經歷7次衝突,但只要大家之前『儲』過3次非常優質的相處時間,仍足以抵擋這7場風暴」。適時讚賞 勿只關注壞行為她補充,家長和子女建立共同興趣、製造共同經歷,是「儲蓄」感情的好方法,「若然大家都在同一起步點,可以一起經歷成功,一同面對失敗,那就更佳」。另外,透過言語、文字或擁抱,具體地向孩子傳遞愛意,並且適時讚賞,以及多關注子女的舉動,都有助促進親子間的感情。「很多時,家長只會關注孩子不好的行為,例如見到他們跳梳化,便喝斥『唔准跳梳化』;反之,當小朋友安坐時,我們又不會作出任何回應,因為總認為『坐定定』是理所當然的事。」但Joel提醒,家長多向孩子發出正向關注,有助他們建立安全感,並增加對父母的信任,使彼此關係更緊密,其實效果不遜於陪伴他們玩樂。[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1期]

詳細內容

父子同愛「4個轆」 車房變「親子樂園」

十多年後,不知豐豐能否駕着這輛萬事得FC在公路上飛馳,唯一可肯定的,是它滿載着他和爸爸最美好的回憶。(蘇智鑫攝) 在元朗一間車房,經常看到6歲的小豆丁豐豐在走來走去,他時而淘氣地竄進不同的汽車車廂內扮司機,時而又走近揭開了車頭蓋的車輛,正經八百地研究零件。正想跟他打招呼,他卻突然蹲下,指着輪胎位置問記者︰「你覺得這個『鮑魚』好看嗎?」什麼「鮑魚」?他瞄一瞄我這個門外漢,然後答道︰「用來煞車的。」 拆散玩具車 上網看修車片 話音未落,豐豐又雀躍地拉記者去參觀他的座駕,「這架萬事得FC(Mazda Rx-7 )是爸爸送給我的!」記者半信半疑,這時車房東主、豐豐的爸爸Gary便開腔更正︰「18歲才正式屬於你。」 豐豐非常活潑,經常坐不定,是爸爸口中的「野人」、「曳仔」。(蘇智鑫攝) 毋庸置疑,豐豐遺傳了爸爸愛車的基因,「他1、2歲時,見到車,已經不像其他小朋友般,只觸摸外殼或頂多走入車廂坐坐,而是會蹲下來看車底、看輪胎。每次給他買玩具車,不論是大車或小車,他都必定拆散,說要研究內裏的結構」。Gary笑言,這個小豆丁現在上YouTube已不再看卡通,而是汽車燒焊影片了。 這個車房,是父子增進感情的最佳地方。(蘇智鑫攝) 豐豐是一個非常活潑的男孩,Gary不時以「野人」、「曳仔」來形容他,有時也難免因為他的「活躍」起摩擦。但這個爸爸很清楚,關係要適時修補,「由出世到現在,每晚睡覺前,我和太太都會親親豐豐,豐豐也會親親爸爸媽媽」。不過,對他兩父子來說,增進感情的最佳地方,還是車房。 充當小助手 研究維修愛車 Gary說,豐豐常常渴望跟他來車房玩,「假如他完成功課、翌日又不用上學的話,晚上我都會帶他來,可能做我的小助手,又或者一起研究怎樣維修他的FC」。 約兩年前,Gary用5、6萬元從日本購入這部壞車,他希望藉着維修的過程,讓兩父子「有傾有講」,「我會讓他參與、做決定,例如車身噴什麼顏色、換哪款波棍頭,我都會盡量聽他意見。但當然有些並不可行,例如他要我給它安裝一條很粗的『死氣喉』,我便會解釋給他知道,為何不能這樣做」。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Gary不諱言,十多年後香港還有沒有油站、汽油,路面是否只准電動車行走也是未知數。假若豐豐長大後,真的可以駕駛這輛車子在路面飛馳,為父的當然開心;就算最終只能當古董收藏,Gary也不言悔。「它記載着我們兩父子最美好的回憶!」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1期]

詳細內容

知多啲:成人小孩學溜冰 各有優勢

袁嘉曦(黃志東攝)卓嘉單線滾軸溜冰學校主席及首席教練袁嘉曦(Doon)表示,近年明顯多了家長來學滾軸溜冰,他相信是因為大家更重視親子關係;另外,滾軸溜冰鞋的入門門檻不斷降低,比起以前要千多二千元一對,現在數百元已有交易,更容易吸引家長投入這種運動。他說,成年人學滾軸溜冰,最大優勢是一聽即明,很清楚自己需要做什麼,「小朋友學員,尤其是2、3歲那些,你看他們好像也跟到,但其實他們只是在模仿,並非真正掌握到每個動作背後的意思」。惟另一方面,成年人的柔軟度及協調能力不及小孩子,也比較怕跌,進步可能不及小朋友快,「小朋友因為矮和輕,即使做錯少許動作、放錯重心,亦未必會導致他們跌倒;但成年人則不同,只要重心歪少少便隨時倒下,亦因為身形較高,跌下來真的會比較痛」。[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1期]

詳細內容

親子秘笈:共同興趣作橋樑 滾軸溜冰家族 親情滾滾來

共同興趣 儲蓄「情感帳戶」(蘇智鑫、黃志東攝) 小朋友才剛剛網上開學,有多少家長已經大動肝火呢?其實親子關係就好比銀行帳戶,感情只消耗沒增長的話,最終只會入不敷支,「破產」收場。趁新學年伊始,不妨參考一下以下家庭的親子秘笈,為一家人的「情感帳戶」儲蓄多一點吧!有家長跟孩子一同學滾軸溜冰儲「感情」,也有爸爸以汽車作為跟兒子溝通的橋樑,希望以共同興趣為彼此的「情感帳戶」儲備多一點。 文︰沈雅詩 Hero(後)把很多寶貴的實戰經驗傳授給Loki,令弟弟進步得很快。(黃志東攝) 不論在室內或戶外的滾軸溜冰場,都經常看見Ken和Emily兩夫婦,以及他們兩個兒子的蹤影。不是爸爸陪長子Hero集訓,就是初學滾軸溜冰的媽媽和次子Loki彼此打氣,甚或是一家四口齊齊落場,互相切磋。 比起其他家庭成員,Emily(右)只是滾軸溜冰的新手,尚要下很多苦功。(黃志東攝) 父母向兒子請教 Emily笑說︰「講到滾軸溜冰,我們這家人最權威的,當然是Hero啦!每次『踩街』,我都要問他攞貼士,例如碰到地面凹陷、有渠蓋,應該要怎樣做吖?」10歲小子被媽媽「笠高帽」,也難掩興奮之情,「我很開心,竟然連爸爸、媽媽也要問我、請教我,因為平日其他事情,多數都是他們教我」。 這個四口之家,個個都是好動之人,大家也喜歡做運動,但由「各有各玩」到有共同目標,當中經歷過不同的階段。最先與滾軸溜冰結緣的是Hero,當年他只有4歲,「那時跟朋友一起去試堂。我記得第一堂便跌倒了,覺得很痛,不想再學」。 自從兩兄弟學滾軸溜冰後,在嚴師訓練下,自理能力也提高了。(黃志東攝) Ken(後起)、Emily、Hero和Loki一家四口,最開心是齊齊落場,互相切磋技術。(黃志東攝) 為了鼓勵兒子堅持下去,Ken二話不說也買了一雙滾軸溜冰鞋,跟兒子一起拜師。「一來想陪Hero,二來也想滿足自己,因為小時候沒有機會學,現在有經濟能力,便想找回失去的童年回憶。」一把年紀才學滾軸溜冰,Ken形容是「易學難精」,「如果想去到好像Hero現在的水平、速度就沒可能;但如果純粹想享受『踩街』的快感,我已經做到」。 Emily則形容Hero由當初的膽怯小子,到今天勇於落場,成為比賽場上的常客,丈夫功不可沒,「爸爸的角色很重要,全靠當日他願意這樣陪着哥哥,哥哥才會繼續學,由沒信心到單人匹馬去南京、高雄作海外訓練,漸漸見到成績」。 行動化作支持 互相打氣 Ken守護着長子多年,Emily最近也仿效丈夫,用同一方式支持6歲次子Loki學滾軸溜冰,「我最近開始和其他家長一起跟教練學,挺開心的!」這位廿四孝媽媽表示,每當小兒子上滾軸溜冰課時,她便走到一旁練習,「希望用行動告訴弟弟,媽媽也在努力,大家要互相加油!」 談到一家人建立共同興趣,Emily認為有助維繫親子感情,「雖然爸爸只學了兩年,現在已經退役,我們3母子的上課時間、程度又夾不到,但因為大家都懂得玩,就可以互相交流技術,有共同話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1期]

詳細內容

難民童書:美食埋藏流亡悲歌 中學生撰食譜 撐留港難民

  生活在大城巿的我們,每聽到有關難民的新聞,就好像隔岸觀看別人的故事,不痛也不癢。但原來,香港一直住了一班有家歸不得的難民,在社會飽受歧視和孤立,每月亦只能依靠微薄的政府津貼維持生活。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這些難民的真實故事,15歲女孩Chloe製作了一本食譜,透過難民手中的家鄉美食,希望喚醒大家對難民的關注。 文︰顏燕雯 中學生Chloe希望透過食譜消除社會和本地人對難民的歧視、孤立和偏見。(林若勤攝) 15歲的Chloe Yau就讀滬江維多利亞中學,即將前往哥斯達黎加聯合世界書院升學。去年暑假,她為自己、為本地社會做了一項大project——撰寫一本以難民生活為主題的烹飪書The Displaced Cookbook: Untold Refugee Stories and Ethnic Recipes,收益撥捐基督教勵行會難民服務中心,以支持他們為難民及尋求庇護人士提供服務。 驚訝香港有3萬多難民 一切由籌備IB國際文憑課程的一份功課開始。構思功課前,Chloe跟父母及弟弟一家人參加了基督教勵行會難民服務中心的「人物圖書館」活動,傾聽難民的心聲,那是她第一次認識到本地難民的生活。「平時學校老師或新聞上提到難民,都是世界其他地方的,我從未想過香港也有3萬多個難民存在。原來他們在香港過着一些很困難的生活:有難民說,自己有手有腳又健康,卻沒有僱主願意請他;有的子女只能玩二手玩具,連校服也沒有錢買,即使想到圖書館借書也沒有辦法申請圖書證。」 聽到難民的經歷,令Chloe感受很深,加上活動時品嘗過難民製作的小食,覺得味道不錯,於是打算寫一本食譜,以難民分享其故事及家鄉食品作主軸。除了以此作功課題材,也希望更多人知道他們的存在,即使不是每個人都能伸出援手,但至少透過認識而減少歧視。   每個食譜都是難民的家鄉菜式,Chloe試煮後,家人和朋友都大讚好吃。圖為巴基斯坦的咖喱雞。(受訪者提供) 訪問7名女難民 記錄流亡經歷 Chloe母親Winnie是父母效能訓練課程導師,有朋友在基督教勵行會難民服務中心當義工,所以決定幫女兒完成這個project。Chloe指自己很少跟校外的人溝通接觸,所以寫好計劃書後,如何跟基督教勵行會難民服務中心聯絡、寫電郵請求合作,都有請教媽媽。結果基督教勵行會難民服務中心十分支持這個計劃,請來7個正在本港尋求庇護的女性難民,分享她們的家鄉小菜食譜,以及個人的流亡經歷。其中有些婦女的故事令Chloe印象非常深刻:「其中一個是快70歲、來自斯里蘭卡的女士,她因家鄉內戰而與家人失散分離,在當地曾被追殺、坐牢,因而患有抑鬱症。她在香港已經等了30年,等有國家收容她。幸好基督教勵行會難民服務中心有心理輔導員為她輔導,抑鬱亦慢慢有好轉,她說若不是得到開解,早就自殺了。」 由於難民不想上鏡,Chloe想到拍攝她們的一雙手,以代表各人背後的故事。(受訪者提供) 以食譜帶出難民故事,是因為Chloe認為食物能夠傳遞愛和文化;加上香港人熱愛試新食物,這正是一個很好的橋樑讓大家認識難民。「就因為缺乏認識,所以才有偏見。有些難民告訴我,他們的孩子在學校也會因為種族而被欺凌。很多人在街上見到少數族裔,即使不知道他們是難民,都會戴上有色眼鏡來看待。有難民無奈地跟我說,為何大家都欣賞異國服裝、飲食或文化,卻不能接受他們乃我們社會的一分子呢!」 這本烹飪書從構思、採訪、撰稿及排版,Chloe都有份參與,她還請了兩個朋友擔任攝影師,透過難民婦女的一雙手,帶出她們背後的故事。而書中每一個食譜,她也親身製作一次,有些材料只能在重慶大廈和灣仔街巿才買到。「別以為這些地方菜式很濃味,相反大多是味淡又易入口,我煮給家人試吃,連7歲的表弟也吃不停口呢!」Chloe說,這本書的出版並不代表故事完結,而是一個開始,讓大家把難民的故事說給更多人知道,讓更多人伸出援手,甚至像她一樣,想出一些特別的點子,繼續幫助這群與我們生活在同一天空下的難民。   The Displaced Cookbook: Untold Refugee Stories and Ethnic Recipes/購買網站:bit.ly/2YFphVy(林若勤攝)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0期]     

詳細內容

特別支援:視像輔導講故事 遙距特殊教育新常態

衝破疫境 支援SEN學童(kohei_hara@iStockphoto) 上學年長時間停課,新學年亦暫時無法面授,除了學生的學習進度值得關注外,孩子的情緒輔導、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童的訓練支援,究竟有沒有受到影響呢?有學校坦言只能「盡做」,幫得多少得多少;社工們亦要扭盡六壬,想辦法接觸學生。大家都努力在局限下,創造更多無限。 文︰沈雅詩 學習新規矩:虛擬課室也有常規,SEN學童需要學習如何去遵守。 大埔浸信會社會服務處正為本港14間小學提供駐校社工服務,該處社會服務協調主任吳健文透露,縱使上學年停課初期,有很多講座、活動都要臨時取消,但個案跟進的工作一直沒有間斷,「我們嘗試用不同形式做輔導,包括用視像,亦有用電話,有部分個案則約返學校處理」。 他笑言,社工在學院只接受過面對面輔導技巧的專業訓練,如何把技巧網上化,大家也是摸着石頭過河,從抗拒到嘗試,不少同工都需要跨越心理關口。但累積了大半年的實戰經驗,他認為並非不可行,「以往的遊戲治療、藝術治療,又或者借用繪本、桌遊等工具做輔導的,在現行科技配合下,一樣可以在網上輔導,只要鏡頭對準孩子,他又願意跟着指示去做便可以」。 吳健文(受訪者提供) 上網課更易聯繫家長 反之,家長配合才是關鍵。「以往都在輔導室內做這些工作,孩子感覺很安全;但現在身處客廳,跟爸媽在一起,能否暢所欲言,小朋友會有較多顧慮。」他又補充,視像輔導亦有其好處,「以往不是每個個案也會做家訪,對孩子的家庭實際狀况,我們未必掌握得很清楚;但現在透過視像鏡頭,反而可了解到家庭的親職模式、互動情况,家居環境是整潔還是混亂。有需要時,甚至可直接在鏡頭前聯繫家長,較以往每每要約家訪,或相約家長在學校見面,都更容易處理」。 支援SEN學童,亦是駐校社工的重點工作,「今年的上學模式經歷太多變化,突然停課、視像教學、半天復課,又突然提早暑假,轉眼再來網上開學,對適應能力較弱的自閉症學生來說是極大的震撼,他們會感到很不安;加上他們待在家的日子實在太久了,行為表現會或多或少倒退」。因此,在開學前,吳健文跟一班同工都馬不停蹄,不斷透過視像跟SEN學生綵排上學流程,希望幫助他們重新掌握學校常規,包括虛擬課室的常規。 今年的上學模式經歷太多轉變,為自閉症學生帶來極大的震撼,容易焦慮不安,行為表現或會有倒退。(設計圖片,圖中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tylim@iStockphoto) 網上問功課 協助讀障ADHD童 由於今個新學年,不少學校對網上教學都採取更積極的態度,學生不能再悠悠閒,吳健文遂立即籌組「網上問功課」、「網上功輔班」,以回應弱勢學童的需要,「大部分學校也明言,開學後一定會給功課,而且功課量不會比以前少。但問題是,現在不論是區本或校本的功課輔導班都全部暫停了,對一班有讀寫障礙,又或是ADHD(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小朋友來 說其實很慘,所以,我們就要想辦法去補位」。 疫情期間,所有區本或校本的功課輔導班都全部暫停,但功課卻不斷,對SEN小朋友是很大的挑戰。(設計圖片,圖中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資料圖片) 疫間新任務:化解親子困獸鬥 疫情之下,社工另一任務,就是要化解親子間的張力,「我們知道在這段期間,不少家庭都多了摩擦,一來是為學業,二來長時間困獸鬥,大家都辛苦,三來不少家長正面對失業或就業不足的問題,經濟壓力也影響了心情。因此,社工其中一個角色,就是要為他們在家庭裏製造多些正面經驗」。他透露,前陣子曾舉辦網上親子歷奇日營,反應不俗,「用筷子、橡筋、膠匙、乒乓球,在家一樣玩到『羅馬炮架』」。新學年,該處則會創設「幸福繪本館」,每天下午3:00至3:45,由社工、語言治療師以視像會議講故事,鼓勵家長和孩子共享親子共讀時光。 過去大半年,社會氣氛加上孩子無法上課,親子間的張力大增,社工建議要在家庭製造多些正面經驗,踢走負面情緒。(資料圖片) 彈性座椅搬回家 助學生集中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有4名社工,支援全校約七分之一的SEN學童,校長張偉菁以「痛心」來形容這班學生的處境。「我們有足夠的社工人手,但奈何現在幫到的地方不多。家庭背景好的學生,尚且有父母在身邊協助學習、做訓練;但家庭背景較弱的,今年對他們來說,其實是『空白』的!」 「陽光電話」 了解學習進度 她解釋,隔着熒光幕,SEN學童是否專心上課,有沒有「遊魂」,教師未必察覺得到。以往跟他們建立好的課堂規矩,一下子全部都沒有了。張偉菁預計,若稍後恢復面授課堂,所有訓練都要從頭來過。 談及新學年的應對工作,她透露早於8月中,該校社工已逐一致電所有SEN學童的家長,了解孩子狀况、家中電腦設備是否齊全、家庭經濟環境等;新任班主任也撥出「陽光電話」,跟學生聊天、預告上課情况。而新學年,校方也計劃沿用上學年停課時的關顧方式,每兩星期由班主任致電SEN學童的家長,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同時記錄孩子交功課的情况,有需要便轉交科任導師或社工跟進。「我們十分鼓勵家長,如果覺得真的難以推動SEN子女做功課,便把孩子帶回學校,由社工處理。上學年停課期間,我們也邀請了10多名學生回校接受輔導。」 上學年停課期間,聖文德天主教小學校長張偉菁邀請部分SEN學生回校接受輔導,新學年亦會繼續全力支援這班弱勢孩子。她亦歡迎有需要的學生,回校借用她坐着的這款特製可轉動坐椅。(資料圖片) 值得一提的是,聖文德天主教小學是全港首間仿效歐美,設立動感教室(kinesthetic classroom)的學校,個別班房使用彈性座椅(flexible seating),讓有需要的學生可「郁身郁勢」上堂。雖然這些經專家設計的椅子價格昂貴,但校長也大方地借給孩子回家使用。「如果他們覺得坐這些椅子上Zoom課堂會舒服些,我歡迎他們借用。這刻大家都沒辦法,唯有能力做到的,就盡做。」 教師+TA網上補課  助追趕學習進度 另一間積極推行融合教育的新會商會學校,全校有300多名學生,有四分之一是SEN學童,其中一半屬自閉症。為應付過去大半年非一般的學年,該校龐大的支援團隊,包括一名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兩名特殊教育需要支援教師,以及13名教學助理(TA)都嚴陣以待,校長呂錦強表示,目前情况也算理想,「大致上運作得不錯,就算是情况比較嚴重、需要參加個別學習計劃(Individual Education Plan,IEP)那批學生,這段期間也維持到情緒穩定,可以上課」。 呂錦強(資料圖片) 他分享經驗,需要個別支援的學生,會由特殊教育需要支援教師伙拍TA一起跟進,透過視像來訓練。至於其他非IEP個案、但學習能力稍遜的學生,班主任、科任導師或TA,會於下課後以小組形式跟他們補課。「暑假時,我們的導師也有替學生在網上補習,希望孩子盡量吸收多些,不要滯後得太多。」惟呂錦強強調,家長的功勞也很大,「很感恩我們這班SEN孩子的家長,大部分都可以陪同小朋友一起上課、做訓練,他們的角色很重要」。 「原班升級」更易適應新學年 有鑑於SEN學童需要較長時間建立關係,因此新會商會學校一直採取「原班升級」的制度,包括班主任、TA和所有同學,由一至六年級都是「原班人馬」。呂錦強相信這個安排下,在無法面授課堂的新學年,也起到穩定人心的作用,「好處是導師很熟悉學生的脾性狀况,跟家長亦有默契,省卻了重新了解、重新溝通的時間;對SEN孩子而言,哪怕我是校長,他們都不會『畀面』聽我講,唯有跟他們熟稔、關係密切的人,小朋友才願意接受教導」。 新會商會學校共有13名TA,目前繼續為有需要的學生,放學後在網上補課。(資料圖片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0期]

詳細內容

網上學校:課堂全面搬到線上 網上學校抓緊教學進度

讓學習重回正軌 網上學校開課!(劉焌陶攝) 德萃幼稚園Online School很多時以4人小組上課,務求師生有更多互動,學生學得更好。(劉焌陶攝) 今個新學年,史無前例地要在網上展開。但汲取了上學年停課的經驗,今學年不少學校也調整了應對策略,化被動為主動,務求把教與學的進度抓得更緊。有進取的學校甚至成立Online School(網上學校),決心把網上學習變成常態,繼續發揮學校的原有功能。 文︰沈雅詩 「今個新學年,我們成立了St. Hilary’s Kindergarten Online School和St. Hilary’s Primary Online School!」德萃幼稚園及德萃小學總校長朱子穎興奮地宣布,他期望,藉這個新概念,讓大家一起反思學校的功能與價值。 他不諱言,上學年德萃不論幼稚園部和小學部,都跟全港大部分學校的心態一樣,「停課不停學嘛,盡做啦」,亦相對比較重視傳授知識與技能。然而,今次Online School會比之前的網上學習更有規劃,而且同時兼顧傳授知識與技能、建立正確態度,以及培育社交能力的學校功能,「日校應有的功能, Online School都做得到,唯一是無法發揮到照顧兒童這個角色」。 幼園4人小組上課 師生多互動 在具體執行上,幼稚園和小學Online School各有不同安排。幼稚園在周一至五,會有20至30分鐘視像課堂,除周一「主題及藝術日」和周五「活動日」分別以班本及級本實行外,其餘周二、三、四均採取小組教學,由1名教師教授4名學生,「涉及知識、技巧的課堂,如教英語拼音、數學等,我們會分為小組,希望師生之間有更多互動」。德萃幼稚園.幼兒園(太子校舍)校長羅素紋說。另外,Online School更為每名學生提供每周一次、一對一的視像英語對話環節,提升孩子英語聽、說能力。 朱子穎以網購比喻Online School,指兩者同樣因為賦予了新價值,所以即使疫情過後,也會演變成常態。(劉焌陶攝) 短片指導功課 隔周發放教材包 不過,基於保護幼兒的眼睛健康,Online School每天不會多於30分鐘視像課堂,但會提供重溫學習內容及功課指導的短片,讓家長和學生配合需要去觀看。德萃幼稚園.幼兒園(馬鞍山校舍)校長林佩儀強調,學生並沒有因為實時課堂短而「蝕底」, 「配合教學短片,其實學習內容是沒有減少,跟在學校上課沒有分別」。學校還會隔周向家長發放作業及教材包,讓學生在家使用。 與實體課無縫接軌 「間房」分組討論 小學部的規劃就更加細緻。朱子穎說,從今以後,學生手冊既有實體課堂的時間表,也會有Online School的時間表,「我們不知道何時復課,也估不到會否再停課,但當再停課時,師生全體便會立即轉至Online School繼續上課,做到無縫接軌」。 由今日起,德萃的小學生將恢復「全日制」上課,上午6節以傳統學科為主,下午2節,則有功課堂及其他非學科類課堂。德萃小學校長高思敏透露︰「下午課節會輪流上德育課、強調動手做的DreamStarter課程、主題探究活動、今年增設的外語課,以及由教師主領的其他學習經歷等。」 她續稱,不僅時間表,就是上課模式,Online School都可跟實體課堂看齊,「總之就像平日上課,有需要分組時,教師便『間房』讓各小組去討論。另外,關顧工作一樣做足,開學首兩星期,我們會有online campfire環節,以小組形式,雙班主任每次邀請6個學生傾談分享,彼此認識;在早上8:50至下午3:30期間,學生有什麼問題,都可以online找到教師;每月仍然會舉行生日會;就是『拔尖保底』的工作,也會繼續在Online School實行」。 德萃幼稚園Online School隔周發放作業及教材包,讓家長可協助孩子重溫所學。(劉焌陶攝) 同步錄影 「聽唔切」可隨時重溫 漢師德萃學校校長馮鑑邦補充,新學年,學校將全面採用Microsoft Teams平台,相信有助進一步提升教學效能,「新平台可以把網上視像課堂同步錄影,好處是例如『間房』作小組討論時,平台會自動把各『房間』的討論情况實時錄影,各組學生有否認真討論、討論期間是否有精彩觀點,都一目了然,這些反而在實體課堂,靠教師一對眼、一雙耳,未必可全盤掌握。另外,學生亦可在21天內隨時重溫各錄影課堂,那就不用再擔心『聽唔切』、『抄唔切』」。 這一切都印證了朱子穎的「網購」比喻,「網購百貨漸漸成為大家的生活常態,不是因為大家無法外出,才選擇網購,而是大家不介意多等幾天取貨,來換取比較貨品、參考其他客戶評價,甚至是24小時客戶服務查詢等網購帶來的新價值。Online School 與網購一樣,因為Online School 有其本身價值,所以即使疫情過後,仍然會演變成常態」。 自從宣布成立St. Hilary’s Kindergarten Online School和St. Hilary’s Primary Online School後,德萃幼稚園及德萃小學總校長朱子穎(右一)便不斷和團隊內其餘5名校長開會,務求運作更暢順。(劉焌陶攝) Happy School兼顧體藝、心靈課 素來有Happy School之稱的救恩學校(小學部),在新任校長歐偉民的掌舵下,新學年也會重新規劃一個「半日制」的網上課程。「上學年停課,我們的教師錄製了很多教學影片,也有跟學生上視像課堂,但形式有點像導修課,讓學生自由參與。不過,今個學年將有所轉變,我們會訂立更具體的上課時間表,所有學生也必須依時上課。」 他表示,由於無法預計疫情還要延續多久,因此,學生的學習也應該逐步重回正軌。9月份,救恩學校暫定每天上午讓初小生上3節課,高小生則上4節課,每節40分鐘。「雖然課節變得珍貴,但仍然會有音、體、視藝等課堂。」 救恩學校只有18班,師生關係密切,歐偉民(站立者)有信心在無法面授的情况下,仍然支援到所有學生。(受訪者提供) 無可否認,每天3、4節視像課,比起學校的實體課堂會減少,但因為要平衡學生的眼睛健康,歐偉民認為這個安排暫時最適合,「救恩學校向來推行正向教育,其中一項正是positive health(身心健康),所以,我們都希望盡量減少學生的screen time(熒幕使用時間)」。他補充,該校以往下午時段也是作其他學習活動,不上傳統課堂,有信心學生即使在家,亦會善用這段自主學習時間,「救恩學生都很喜歡閱讀,從閱讀中也可獲得知識」。 縱然新學年暫時只維持網上教室,但學校十分重視學生的心靈健康,每早在正式上課前,特設20分鐘班主任課,「處理班務之餘,也請班主任分享聖經故事、跟學生一起祈禱,始終在疫情之下,大家都有很多憂慮,希望這段小小的時間,可以把平安和盼望帶給小朋友」。 救恩學校(小學部)新任校長歐偉民,為學校重新規劃了一個「半日制」的網上課程,關顧學生學業之餘,也關顧他們的心靈。(林靄怡攝) 救恩學校下午時段向來不上傳統課堂,讓學生作其他學習活動。網上課程同樣採取這種模式,下午時段交由孩子自主學習。(林靄怡攝) 村校特設時段解答功課疑難 位於鄉郊的八鄉中心小學今學年亦變陣,「要有一個新思維,9月不是『復課』,而是『開學』了!學生不能再抱着2至6月時『悠悠閒』的心態,每天只Zoom一堂,否則學習進度會滯後。」校長黎婉姍說。 為讓學生「真實」地感受自己已「回歸」校園,她透露,新學年網上上學時間表會盡量貼近學校沿用的模式,但只上半天,「上學時間是上午9時至下午1時,周一至五都有早會,之後正式課堂,除主科外,亦包括音、體、視藝、成長課。開學第一星期是適應周,只上3節,之後會逐步遞增,預計至9月尾時,每天學生會上9節課,每節20分鐘」。 八鄉中心小學校長黎婉姍不諱言今學年將變陣,會把教與學的進度抓得更緊。(資料圖片) 黎婉姍強調,今學年會要求學生交功課,「之前停課,我們的確不是很強烈要求學生一定要交功課,但今學年希望做好一點」。為協助學生解決功課上的疑難,校方於每天下午2至3時設有campfire時段,由教師在網上解答問題,「亦可透過學校的WhatsApp發問,這是今個學年我特別開設的,方便家長、學生隨時找到支援」。 另外,在上學年提早放暑假前,該校未趕及替小五學生考「呈分試」,黎婉姍表示,將安排在10月初舉行,「我們沒有跨境生,但有一個尼泊爾生目前正身處尼泊爾,已請她盡快回港,有信心趕及10月20日前向教育局遞交學生成績」。 八鄉中心小學新學年會要求學生交齊功課,亦在下午設立campfire時段,由教師解答學生功課上的疑難。(資料圖片) 雖然新學年學生暫時未能回校上課,但八鄉中心小學也致力在網上教室模擬校園的學習氣氛,希望學生盡快收拾心情。(資料圖片)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9期]

詳細內容

遙距教學:調節適應網上學習 7招收拾心情迎接「開學」

由於預計新學年仍有一段時間需要在網上平台上課,因此重點是要幫助孩子能獨自應付這種新的學習模式,有信心並有動機地投入課堂。(ake1150sb@iStockphoto) 下星期便「開學」了!但新學年,全港學生都變成「home schooling(在家自學)」,如何讓莘莘學子,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收拾暑假心情,實在地感受到自己在「上學」呢?專家教路,當預料遙距教學仍要維持一段長時間,想孩子盡快進入狀態,家長就要在「開學」前,做足準備工夫。 文︰沈雅詩 忌抱「見步行步」心態 上一個學年突如其來的停課,令學界陷入一片混亂,不論師生、家長,都是抱着「見步行步」的心態,但經過幾個月來的摸索,大家漸漸熟習遙距學習的模式。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服務總監、註冊社工陳香君指出,學生和家長都不能再抱「見步行步」的心態迎接新學年,「疫情不像我們上半年所預期,以為過了就會好,而是隨時又會再來第四波、第五波,因此,學生和家長的心態需要調節。當英國劍橋大學也宣布,新學年全年都會在網上平台上課時,大家便得接受,網上學習已成為生活常態,我們不得不去適應」。 陳香君(受訪者提供) 她表示,想一切開展順利,最重要在新學期伊始作好部署,重點是讓小朋友有能力獨立應付這種新的學習模式,不用再依賴家長。以下是一些具體建議︰ (1)心理準備 開學前,邀請小朋友一起翻翻新課本、執拾上學用品,預告即將在網上「開學」了。 (2)營造環境 既然已預料遙距學習會維持一段長時間,建議在家中設一個固定位置上課,讓孩子有歸屬感,這有利專心學習,切忌今天坐這,明天坐那。 (3)技術支援 趁開學前,訓練子女一手一腳處理電腦開關、登入、上網、列印功課等程序,預先熟習這種新學習模式,以後網上學習便可靠自己。 (4)規劃流程 網上學習的課時,有可能比面授課堂短,餘下來的時間如何利用,必須跟小朋友事先一起規劃好。例如每天都要按學校課堂時間表溫習一遍,並指導他們自學的技巧,避免虛耗光陰。 (5)「上堂」規則 要子女清楚明白,遙距學習也等同上學,因此,要事先說好「上堂」規則,如穿合適的衣服、不可隨意離開座位等,而且必須做齊功課。 (6)同儕支持 請孩子寄一些打氣卡給教師、同學,互相鼓勵或承諾新學年要好好學習,建立師生關係,有助彼此支持。 (7)開學儀式 開學儀式有象徵意義,建議參與學校的網上開學禮,如果校方未有舉行,家長可自行構想一些小儀式,目的是製造分水嶺,讓小朋友知道,暑假已經結束,要重投「校園」了。   翻閱新課本:新學年即將開始,家長宜邀請小朋友一起翻閱新課本,讓他們有「開學」的感覺。(Tomwang112@iStockphoto) 自設體育堂:陳香君認為,孩子困在家中上課,缺乏走動的機會,建議要在時間表內加入運動時間,讓他們舒展筋骨。(simon2579@iStockphoto) 規劃時間:網上學習的課堂未必如實體課堂般緊湊,餘下來的時間,就得靠孩子好好規劃,每天為自己訂立學習目標。(seb_ra@iStockphoto) 認真對待:遙距學習也等同上學,學生必須認真完成功課。(資料圖片) 重視功課 不時審視進度 此外,陳香君也特別提醒家長要做好榜樣,「上次停課,聽過有教師說,只有兩成家長有回校替子女領取功課,八成是不理會的,因為覺得不一定要交,所以也懶得去取」。 然而,至今還未知道今個學年要維持這種學習模式多久,因此她期望家長不要輕視學校的功課,領取之餘,還要督促子女完成及遞交,「也可檢視一下功課量是否足夠,如有需要,可額外添加至合適水平,以鞏固孩子所學」。 最後,陳香君建議,家長要不時審視小朋友的學習進度,「最好當然是每天都了解子女學了些什麼,知道進展如何、能否達到課程目標等。」 審視進度:家長要不時審視子女的網上學習進度,了解他們的進展、程度是否達標。(資料圖片)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8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