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自主遊戲 至少1小時 家居變遊戲基地 教孩子「輸得起」

不少家長期望子女堅強有自信,即使面對困難或痛苦,也不會被挫敗感擊倒。關鍵之一,正是自小培養孩子的「抗逆力」,但具體可以怎樣做?智樂兒童遊樂協會倡議,家長每天陪伴子女玩遊戲至少1小時,有助孩子從失敗中積極應對,學習「輸得起」。   美國兒科學會在2018年發表《玩樂的力量》(The Power of Play)研究報告,綜合臨牀經驗指出,跑跑跳跳及開懷大笑,關乎兒童的健康成長和全人發展,而提高創意、增加學習動機及減壓,也可提升社交情緒的抗逆能力。 近一成兒童無遊戲時間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服務總監余啟賢解釋,抗逆力包括正面樂觀的人生態度、調節自己情緒的能力、能夠面對失敗並從中吸收建議、懂得改良策略,以及有解難能力。若父母「將家居變成遊戲基地」,經常陪伴孩子自由玩耍,可讓子女學習應對困難及失敗。「面對挑戰和失敗,會怎樣經歷情緒?極少人見到挑戰會亢奮;當挑戰來到,會有點驚,之後會整個人一蹶不振?還是有方法去消化及調適情緒?遊戲是個很好的平台,讓小朋友『輸得起』,有別於考試或做功課,它們有『死線』、有及格或不及格,但遊戲就沒有這些!」他強調。 余啟賢(受訪者提供) 余啟賢表示,遊戲是兒童權利,其對孩子身心各方發展亦有益處;然而,本地孩子功課壓力沉重,課後亦被排滿興趣班,每天自主遊戲1小時實在難以實踐。 香港女青年會曾在2018年以問卷訪問12所學校共1060個小學生,有24%兒童每日遊戲少於1小時,有9%兒童更完全沒有遊戲時間。小童群益會在2019年的調查亦發現,即使在「非上課日」,在6至11歲小學生中,仍有54%學童的自由遊戲時間未達標。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倡議,讓孩子「去到邊、玩到邊」,只要動動腦筋,家裏許多日用品也可以變成玩具。(資料圖片) 勿經常考核 「玩就是玩」 余啟賢寄語家長,陪伴子女遊戲時,要專心、投入及有耐性,讓孩子自發自主,自由選擇,「不要太心急,只是等了15秒,就急急幫小朋友做決定;也不要常常說『no』,孩子沒有嘗試,就無法體驗『唔work』的機會,失敗也無什麼所謂」。同時,玩樂不是上課,他提醒家長切勿總是在遊戲期間考核子女,「這是什麼顏色?你為何不說謝謝?玩就是玩」! 「作為小朋友,面對挑戰和解決難題時,要身邊的人去幫助,旁邊的人給他們什麼?以什麼態度去面對?都是很關鍵的!」說到底,家長也要以身作則。 家長每天陪子女玩1小時,精髓在於由孩子自決玩什麼,也毋須藉遊戲說教,一切以快樂為先。(資料圖片) 文︰譚以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7期]

詳細內容

提升抗逆力:成長型思維 助逆境中重生 培養自我關懷 消除尋死念頭

新學年開始,莘莘學子重過繁忙與頻撲生活,除要適應升級的轉變,還有海量的家課、測驗與評估,以及連串為了提升技能的興趣班。難怪每年這段日子,小小心靈往往最脆弱。香港大學及理工大學的最新研究發現,在3000多名受訪學生中,17%中、小學生過去1年曾認真考慮尋死;單在小學校園,逾8%高小學童在1年內曾嘗試自殺,其中受到欺凌及出現抑鬱都是高危因素。 負責研究的港大學者直言,研究結果令人震驚,寄語整體社會反思現行教育制度,且幫助孩子培養「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及「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減低他們出現尋死的念頭。 學童壓力大:面對沉重學業壓力,加上校園欺凌問題,本港每年也有學童尋死了結生命。理工大學及香港大學的最新研究發現,近8%受訪中、小學生過去一年曾嘗試自殺。(Thai Liang Lim@iStockphoto) 自殺,是全球25歲以下年輕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教育局的統計,在2020至2022年期間,接獲全港中、小學呈報共71宗學生懷疑自殺身亡的個案。過往,本地少有研究探討12歲以下兒童的自殺問題,惟情况不容忽視。 新研究:17%中小學生想尋死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聯同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今年初在國際醫學期刊《精神病學研究》(Psychiatry Research)發表報告,兩系於2021年5至6月間在全港9間中學及4間小學,透過問卷訪問了3061個中一至中五學生及541個小四至小六學生,以了解本地學生企圖自殺狀况,並嘗試分析與學童自殺相關的高危因素及保護因素(protective factors)。 結果發現,在整體3000多名受訪中、小學生中,617人(17.5%)在過去1年曾認真考慮自殺,同期曾嘗試自殺的學童則有282人(7.9%)。若按年紀劃分,有自殺念頭的中學及小學學生分別為17.6%及15.8%;1年內曾有自殺行為的中、小學生,也分別佔7.8%及8.2%。 參與研究的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臨牀心理學家黃蔚澄承認,本港學童自殺數字與外國情况相若,但仍覺得震驚:「即使數字只有1%或2%,作為父母、教師也覺得很高,我們也希望青少年朋友會開心地成長、學習、過童年,但原來很多小學生、中學生那麼早已想要死!」 黃蔚澄(受訪者提供) 寂寞、被欺凌、抑鬱者高危 是次研究亦希望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家庭狀况、與父母溝通時間、與學校之聯繫、參加者的情緒健康、社交、性格與心理狀况等,期望找出與自殺相關的風險及保護因素。經統計學分析後,不論中學生還是小學生,認真考慮過自殺甚或嘗試自殺之三大高危因素,分別是感到寂寞(loneliness)、被欺凌(bullying)及出現抑鬱徵狀(depressive symptoms)。 黃蔚澄解釋,寂寞是指當學童渴望與人分享時,卻苦無對象,「持續打機也不一定不寂寞,可能只是雙手很忙,變成一種習慣」。他相信,家長大概知道子女喜歡做什麼,當意識到孩子有些悶時,應跟子女聊聊,陪他們做感興趣的事,「不要等到他們覺得寂寞」。 至於學童受欺凌,調查中問及參加者曾否被流言中傷、被排擠、被漠視、被威嚇,以至被網絡欺凌等,結果發現逾9%受訪中、小學生過去1年曾遭欺凌。「我們本來以為數字不多,但原來亞洲欺凌問題都頗嚴重。」面對子女懷疑受欺凌,他建議家長嘗試了解背後原因,未必需要即時介入,或可留空間給子女學習處理,情况嚴重則應與校方跟進。 除了高危因素值得關注,研究人員亦分析了有機會預防學童自殺的保護因素,顯示若他們具備某些性格特質,例如懂得自我關懷、擁有成長型思維及自制能力較強(self-control)等,出現自殺念頭或行為之風險會較低。 「自我關懷」乃現代心理學概念,是指人能體諒自身所面對的困境,並關懷內心承受的傷痛,不會自憐或怨天尤人,反會在撫平創傷之餘,積極尋找出路。他補充,若學童擁有這份關懷及慈悲心,自會推己及人,既不欺凌他人,更會主動關心有需要的同儕。 黃蔚澄解釋何謂「成長型思維」,「不是說凡事只看正面,不去想負面東西,而是認為即使世界有多醜陋,總可以改變的;即使自己表現欠佳,也可以學到一些東西,令自己成長……逆境也可重生,因為自己會成長,環境也會轉變」。 父母多聆聽多溝通 助快樂成長 要讓學童快樂成長,他強調,家庭和諧、父母與子女好好溝通,以至家長如何學習多聆聽,在什麼時候以什麼語氣教導孩子,均相當重要。同時,孩子當前的學業壓力,亦與自殺風險不無關係,家長、教師,以至教育制度都值得反思:「整個社會怎樣看學業?究竟上學要學知識?還是學怎樣求生?我們想孩子將來成為怎樣的人?」 伴讀犬計劃:狗義工單眼「淡定哥」 啟發珍愛生命 小學男生之間起爭執,初則口角,一旦情况失控,或繼而動武。然而,有個三年級男生在電光火石之間,卻想起自己剛在「伴讀犬」計劃所學到之應對:「我要冷靜,數十秒,想想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不消一會,他再對教師說:「我不再生氣了。」 題材吸引:故事及寵物是兩大吸引孩子的元素。(賴俊傑攝) 狗故事繪本 分享勵志經歷 黃大仙天主教小學2018年引入由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牽頭設計的「童狗有話兒」計劃,透過義工帶同曾經被遺棄以至傷殘或健康的狗進入學校,成為二三年級學生的「伴讀犬」,6節課程內容包括認識自己、情緒管理、溝通與社交技巧、逆境處理等,以培養學生了解別人的需要,明白包容與接納的重要。 「狗狗是打開心窗的鎖匙。」黃大仙天主教小學校長舒敬坦言,不少學生因家居環境限制,較少機會接觸小動物,但伴讀犬成功吸引學生興趣,再放開懷抱抒發感受。課堂上,學生亦會拿着繪本向狗狗朗讀,而這些繪本正是6隻伴讀犬的真實故事,當中名為「淡定哥」的狗義工,曾在長洲流浪,被其他狗打傷,結果單眼失明,幸獲有心人收養,如今經常入校向學生分享其勵志經歷。 舒敬(賴俊傑攝) 狗狗繪本:流浪狗「淡定哥」(上圖)雖然失去一隻眼,被人收養後其經歷獲編寫成繪本,鼓勵孩子好好活著。(受訪者提供) 「他們聽完也好感動,明白到不同人也有自己的經歷,我不是最慘那個,原來有人慘過我……所以我們要珍惜生命。」舒校長補充。眼見伴讀計劃成效顯著,學生不單在自信心、同理心及溝通能力提升,甚至有家長義工反映,連親子關係也有改善,校方不單培訓教師親自帶領這課程,當為期3年的伴讀計劃完結後,學校又繼續每年自費開辦課程,過去6年,該校約有182名學生參加了伴讀計劃。 積極參與:(左起)李樂珩、魏浠如及魏雪如是黃大仙天主教小學舊生,均曾參予伴讀計劃,她們不約而同表示,經此計劃可學會與狗狗相處。(賴俊傑攝) 跟動物做朋友 成傾訴對象 首批參與帶領伴讀計劃的課程發展主任楊美詩表示,社會發生過不少學童輕生個案,特別認同其中一個課程設計者之理念:「這計劃最主要不是伴讀,也不是情緒教育,而是希望小朋友在過程中,能夠認識多一種朋友,就是狗狗,或者動物就是他的朋友……期望孩子長大後,面對困難時,即使身邊沒有朋友與你傾訴,也會記起,你可以找動物,跟動物建立關係。」 學習相處:多個幼稚園學生本月初參加「童狗有話兒」體驗工作坊,學習與伴讀犬相處的技巧。(賴俊傑攝) 「童狗有話兒」伴讀計劃總監黃蔚澄說,從2018年至今,全港已有11間小學、超過1200個學生參加這計劃,港大的跟進研究發現,參加者在社交情緒能力有明顯進步。為讓更多學校受惠,伴讀計劃將在本月開始公開招募更多伴讀犬提供服務,預計明年重新推出,讓有興趣的學校報名參加。 網址:bit.ly/3Lpdymi 文︰譚以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