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濟隨筆:聚焦焦慮

與很多其他情緒一樣,害怕和焦慮是與生俱來的。兒童成長過程中會面對和經歷不同的恐懼和焦慮,它們亦會隨着年紀增長而自然減少和消失。然而,部分兒童的恐懼和焦慮會過度或不合理,並且持續出現一段長時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他們可能患上焦慮症。

恐與照顧者分離 頭痛嘔吐

常見的兒童期焦慮症有以下幾種:

1. 特定對象恐懼症:

恐懼某種特定物體或情景的出現或預期出現,例如:飛行、高處、動物、打針、見到血

2. 分離焦慮症:

當離開家或主要照顧者時,或預期將要分離,即有過度的痛苦,或出現身體不適(如頭痛、胃痛、惡心或嘔吐);持續擔心不好的事情會發生在主要照顧者身上,使其失去主要照顧者;因害怕分離而排斥或拒絕上學或去其他地方;重複出現與分離相關的夢魘

3. 選擇性緘默症:

在特定社會情景(預期應說話的情景,如在學校)不說話;但在其他情景(通常在家中)仍可說話

4. 社交焦慮症:

恐懼與陌生人相處;害怕大多數社會情景,例如參與團體活動、引發或維持對話、對權威形象者說話;害怕自己因為行為失當(或顯露焦慮症狀)而感到羞恥或招致困窘情况

5. 廣泛焦慮症:

對於許多事件或活動過度焦慮及擔憂;自己很難控制此憂慮

兒童焦慮症的成因簡單來說可以分先天和後天兩個因素,先天包括遺傳基因、害羞敏感、安全感低;後天包括面對轉變、照顧者身教、與主要照顧者關係疏離、環境壓力、被虐待等。

治療兒童焦慮症,可從心理和藥物方面着手。

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是目前最科學為本的心理治療方法。在認知層面,需要用合適的方法給兒童解釋,讓他們知道他們的害怕和焦慮如何不合理,發生機率很低,他們有足夠的內在能力和外在資源去保護自己,以及應付最糟糕的情景。在行為方面,要讓兒童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逐步面對他們害怕和焦慮的事物或情景,讓他們的大腦重新接收、整理信息並感受安全。

藥物治療:若兒童的焦慮非常嚴重或者對心理治療反應不理想,就需要看醫生考慮藥物治療。

低估自己能力 耐心引導減焦慮

兒童的害怕和擔心對於成人來說可能很難理解,但是,千萬不要責備或忽略兒童。耐心與兒童傾談,引導他們說出害怕及擔心,一起想辦法去克服焦慮。例如兒童害怕上學,可聯絡學校安排他在校園玩耍,認識教師和課室;在上學初期讓兒童帶其最喜歡的物件回校增加安全感;與兒童協商開始一星期每天上學一小時,逐漸增加到半日;兒童若做到給予肯定或小禮物。

照顧者的身教很重要,焦慮的兒童會高估環境的不安全,低估自己的能力,所以,照顧者需要盡可能提供一個穩定安全有愛的環境,多肯定兒童以提升他們的自信心。最後,照顧者可以適當地帶兒童參加不同的社交活動,接觸不同的群體,擴闊生活經驗,這些都有助兒童克服焦慮。

文:何月群(仁濟醫院學前支援服務隊臨牀心理學家)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