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導航:社交媒體 如何影響新世代理財態度?
你是否曾因為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廣告而購買了某些產品呢?隨着大數據分析技術的出現,我們在網絡上的一舉一動彷彿都留下了痕迹,商家可以根據用戶的基本資料(如年齡、收入等)和網上行為(如瀏覽、點擊、購買等)向我們推薦感興趣的廣告和內容,使我們在瀏覽網絡時不知不覺間被推銷。
社交媒體可主導生活
Z世代被稱為「數位原住民」,從小就生長在各種數位產品的環境中,獲取資料的來源更加豐富,對於新科技及社群媒體的使用也比其他世代更加熟悉,但亦間接影響了新世代的消費模式。根據 IBM 2017年「Z世代與品牌關係」調查,Z世代喜歡用手機上網及網購,他們喜歡在社群媒體分享一些有趣的事物。當看到朋友擁有某些產品時,可能會為了追求朋輩之間的認同而做出從眾行為,透過炫耀消費吸引朋輩的注意等,因而形成不必要或超出預算的消費。
青少年處於青春期,正是建構個人身分認同的階段,特別需要尋求同儕的認可及歸屬感。社交媒體已成為年輕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們能隨時隨地透過電話分享生活,與朋友互動,而這些習慣,亦無可否認已逐漸變成這個世代的常態。
傳承正確觀念 教「如何花錢」
面對快速變動的網絡時代,作為家長也需要不斷學習,即使對子女使用社交媒體有所擔憂,亦需要更有耐心花時間觀察和陪伴,才能從旁協助他們建立正確價值觀。想教育子女有系統地管理消費習慣和社交媒體風險,我們可以參考以下方法:
1. 與子女討論社交媒體廣告對他們消費的影響,鼓勵他們在使用社交媒體時保持獨立思考;對子女想要追上同儕的想法表示理解,與他們一起探討其他思考角度,例如如何在有限資源下滿足需求,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一起價格比較,盡量減少社交媒體廣告或朋友帶來的直接消費習慣影響。
2. 理解社交媒體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消費並不是生活的全部,協助子女警覺社交媒體引發的比較心態;學習有意識地防止大數據控制思想,例如學會對網絡廣告點擊「不感興趣」,或尋找和實際需求相符的廣告。
3. 培養基本理財的意識,為自己設定明確的理財目標,例如每月儲蓄一定的金額,養成預算記帳的習慣,避免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廣告時,一時衝動作出不必要的消費,先花未來錢。若看到社交媒體上的贊助廣告,在按下「了解更多」的按鍵時,應思考這究竟是自己真正的需求,還是大數據的引誘,給自己片刻冷靜重掌自己的消費行為。
養成儲蓄習慣固然重要,但新一代的消費習慣跟以前大為不同,教導「如何花錢」或許比「如何省錢」更能讓他們容易掌握和留意。既然不能控制改變,不如學習如何令正確的觀念在不同年代中傳承。而更值得我們留意的是,學習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無論是平衡理財、分辨需要和想要,還是應對商家的宣傳伎倆,均都不是易事。所以,我們應保持耐性,給予進步的空間,以免操之過急反而傷害親子關係。
文:張子恒(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認可理財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