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動手動腳:非遺教育的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近年成為中小學的重要教育課題,不單是課外活動,甚至連日常課堂都加入不少非遺元素。到底什麼是非遺?它有什麼意義?我們怎樣向年紀較小的學生解釋非遺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個國家、民族和地區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非物質文化產品。香港首份非遺清單的類別包括「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和「傳統手工藝」,合共480項,當中有20個項目成為「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小學生「試玩」西貢客家舞麒麟

非遺是世代相傳的文化,在各個社群與環境、歷史的互動中,不斷地被傳承與再創造。於是,這些文化遺產逐漸成為各人的集體記憶,並持續地建立了認同感。

因此,非遺教育能補足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不同方面的認知,也能提高學生對國民身分的認同感,這正是價值觀教育其中一個首要項目。

事實上,非遺教育也可以「很好玩」,因為非遺項目通常都與我們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關係,甚至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學生應該對它們有着一份熟悉的感覺,甚至有更大的動機去「試玩」。

目前的非遺教育也強調學生的體驗與實踐,而不是單純的演示。在這個親身實踐與體驗中,教師會教授非遺的歷史、文化內涵、技藝等方面背景知識。而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除了理解和掌握非遺知識,也會感受到非遺的價值和意義。

在疫情前,筆者曾經推行一個名為「麒麟小學堂」的非遺推廣計劃。計劃核心是「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屬於「第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之一。筆者選擇在西貢坑口馬游塘村的村公所中開課。事實上,馬游塘村麒麟隊不單是西貢坑口鄉事委員會的骨幹成員,也是「麒麟舞」的重要推廣者。

先提升興趣 認識區內重要文化遺產

這個「麒麟小學堂」的學員對象是西貢區內的小學生,目的是讓他們對這項區內重要的文化遺產有一個初步認知,提高學習興趣,繼而在日後繼續深入探究。於是,筆者設計了4個課堂,先是簡單講述麒麟舞的歷史、器具與重點動作,然後挑選出幾個麒麟套的動作,讓學生拿起特製的小麒麟來體驗。雖然只是短短4課,但學生也做得似模似樣,其中一隊高小學生更在之後的西貢民政事務處活動中演出。

其後,筆者跟參與的學生聊過,他們都表示「很好玩」,而且大概明白非遺對昔日區內的客家族群很重要,認為很以此自豪。礙於經費,筆者只能有限地舉辦體驗活動,但從這短短4課中,已能看到這種「動手又動腳」的非遺教育活動可貴之處。

文:葉德平(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高級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