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世界:理解、溝通代替打罵 管教從「心」出發 孩子迷「網」知返

網絡世界彷彿有種神奇魔力,叫許多學童難以抗拒。內地早前推出新措施,規管未成年人士玩網絡遊戲的時間,本港亦有政黨倡議港府仿效。香港將來是否有「網遊宵禁」,尚屬未知之數,但專家教路,其實只要父母掌握到管教心法,就算不威迫、不利誘,不打也不罵,一樣可以令孩子不再迷「網」!

 

21世紀的數碼原住民,天生已經和網絡世界密不可分,近年網上學習成為新常態,更令學童使用電子產品的機會愈來愈多,使用時間亦愈來愈長。要防範孩子步向「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家長必須提高警惕。從美國心理學學者Kimberly Young在1990年代編訂的「網絡成癮診斷問卷」(Internet Addiction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IADQ),網絡成癮有以下特徵︰

(1) 全神貫注於互聯網

(2) 需要不斷增加上網時間,才能獲得滿足

(3) 試圖控制、減少或停止上網,但最終失敗

(4) 當試圖減少或停止上網時,會感到不安或情緒波動

(5) 上線時間比原先計劃要長

(6) 危及個人關係、工作、學業、事業

(7) 向家人、專業人士隱瞞成癮真相

(8) 透過上網逃避問題

網絡潛藏陷阱 憂扭曲兒童價值觀

事實上,學童在網絡世界所做的活動很多,除了打機,還包括瀏覽社交媒體、在即時通訊軟件發放信息等。從事生命教育工作逾20年、經常應邀到學校主持講座的EDIT Workshop創辦人陳志耀(Tommy)發現,家長很多時只着眼於子女上網時間的長短,卻忽略了其他背後的陷阱,包括這些網絡活動,很可能為孩子帶來扭曲價值觀。

網絡世界:理解、溝通代替打罵  管教從「心」出發  孩子迷「網」知返
陳志耀(受訪者提供)

網遊推翻傳統理財觀念

「虛耗光陰、荒廢學業等,這些只不過是表徵,最危險的,反而是小朋友在未形成獨立分辨和思考能力之前,已經被網絡遊戲、社交媒體灌輸了一套扭曲的價值觀。」經常和年輕人接觸的Tommy舉例說,近期大熱的元宇宙(metaverse)概念,便興起了一種嶄新的網遊文化,「以NFT(非同質化代幣)的形式,在元宇宙中創建財富,達至Play-to-Earn(邊玩邊賺)」,這些經濟活動,徹底推翻傳統以來,備受社會推崇的「自食其力」、「多勞多得」的理財觀念。

網絡世界:理解、溝通代替打罵  管教從「心」出發  孩子迷「網」知返

最近不少中學生熱中的元宇宙網遊,令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界線變得愈來愈模糊,衝擊很多傳統價值觀。(imtmphoto@iStockphoto)

即使不打機,長時間浸淫在社交媒體一樣會出事,「昔日,影響孩子的,往往只得父母、老師或幾個主要的親友,但現在,還有YouTuber」!Tommy便遇過一名只有8、9歲的小女孩,奇怪她已經搭建了一套很強但扭曲的世界觀,Tommy深入了解後,才知道罪魁禍首是YouTuber,「有時連家長都不以為意,覺得小朋友又不是看什麼傷風敗德的東西,純粹在YouTube『聽人講嘢』,但每日半小時,孩子就會漸漸認同對方所講,產生共鳴」。

怎樣與數碼原住民同行,是這代爸媽的必修課。針對不同成長階段的子女,Tommy有不同的建議,家長不妨「對號入座」。

◆幼兒期:

忌電子奶嘴 高感官刺激

在幼兒階段,Tommy建議家長盡量延遲讓他們接觸電子世界,「如果2、3歲便給他電子奶嘴,很快就會上癮」。他解釋,熒幕和影片快速運轉的光畫,會刺激大腦表層,假如幼兒從小習慣了高度的感官刺激,當他們慢慢長大,敏感度便會降低,需要不斷「加碼」才能得到滿足,網絡成癮的風險便會增加。隨之而來,是一連串狀况需要處理,「小朋友會比較難於專注、集中,表現得很活躍,坐不定」。

◆初小期:

宜限制使用時間 增親子活動

如今很多孩子在小學甚至初小,都已經需要使用電子產品在網上學習,Tommy認為,這是大勢所趨,難以避免,但要小朋友學懂節制。小學生年紀尚小,相對受教,他建議家長要有界限設定(boundary setting),使用熒幕時間(screen time)亦要有規範,藉此培養子女自律的習慣。

網絡世界:理解、溝通代替打罵  管教從「心」出發  孩子迷「網」知返
協議使用時限:家長要為初小期的子女設立使用電子產品的守則。(Tomwang112@iStockphoto)

「溫柔」堅持時限底線

家長需要先為孩子篩選及過濾合適的遊戲、卡通片、影片等,然後設定觀看的時間。「舉例,大家協議好每日可使用30分鐘電子產品,在即將完結前的5分鐘,家長要作出提示,讓小朋友有充足的心理準備。時間到了,便要關機。」不過,孩子總喜歡在這時候討價還價,甚至哭鬧發脾氣,Tommy提醒家長,必須「溫柔地堅持」,不容就範。

「『溫柔』是重點,不要一味靠惡。」Tommy說,家長想處理好孩子的行為,就需要先處理他的心,「你觸動不到他的心,不用待初中,高小就已經反叛了」。他亦不主張運用賞罰機制,「利誘引發貪婪,威迫帶來恐懼,在他們心理上,同樣栽種了不良的種子」。回應上述的場景,Tommy會以鼓勵代替責罵,「雖然今次做不到、不達標,但我相信你明天會再好些」。話語中,讓小朋友感受到父母是愛他,而不是批判他,「可以管教,但不是管束;管教是帶着愛的,管束會讓人感到窒息、沒有自由」。

網絡世界:理解、溝通代替打罵  管教從「心」出發  孩子迷「網」知返
面對小朋友哭鬧扭玩機,家長需要溫柔但堅定地說「不」,不能一味靠「惡」。(PRImageFactory@iStockphoto)

勿讓子女閉門上網

話說回來,這個年紀的小朋友,還是初嘗使用電子產品的滋味,由「無變有」,Tommy稱,家長可趁早做好把關的工作,揀選合適的網站之餘,更要「見光」,「千萬別讓子女習慣關上房門在房間自己上網,這個會變成『黑洞』,很危險的。要上網、要打機,就要在客廳,並接駁到投影機或電視上,那他在看什麼、玩什麼,大家都一目了然」。他又語重心長地勸告家長︰「就算有能力負擔,都不要給孩子最先進、最高階的電子設備,因為太極級的享受,只會令他們對其他事物失去興趣。」

父母助建現實滿足感

要防範孩子墮入迷「網」的深淵,Tommy相信,最佳的方法,是幫助孩子建立多元化的興趣,父母亦要以身作則。「我發現很多家庭,周六日的親子節目,不外乎逛街、看電影、吃東西,這不是錯,但相信這些節目,大人感享受多於小朋友。」綜合Tommy觀察,有幾類年輕人較不容易迷戀網絡世界,「自幼喜歡閱讀、喜歡野外活動、喜歡群體生活的年輕人,他們在現實世界的滿足感很大,所以不需要走進虛擬世界填補心靈」。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如果平日父母自己也是機不離手的話,你的管教,就失去說服力,Tommy便認識有家長在家裏設立「無電子」時段,值得大家仿效,「晚上去到某一個時段,全家都收起電子產品。這對父母原本也愛看電子書的,但為了孩子,亦盡量減省依賴電子產品,轉回看實體書」。

網絡世界:理解、溝通代替打罵  管教從「心」出發  孩子迷「網」知返
幫助子女建立生活的滿足感,例如做運動、閱讀等,可令他們減少迷「網」。(allensima@iStockphoto)

◆青春期:

嘗試代入 尋心癮根源

孩子進入青春期,家長很難再用幼兒期、初小期的那套管教模式,若察覺子女有網絡沉溺的問題,Tommy奉勸大家,第一步不需要急於處理他的行為,而是要先處理他的心,「沉溺只是結果,心癮才是根源」。

勿批判 最緊要「啱嘴形」

在親職教育路上,Tommy經常聽到家長說「我細個都唔係咁」,他指出,這句話,若聽進子女耳中,往往會惹來反感,「孩子會覺得父母不理解他,你們只是憑自己的經驗、經歷、價值觀去判斷他,於是父母一開口,他便感到煩厭」。

想打開溝通之門,家長必須改變心態,「要明白教養模式已經不同了,若仍事事以管教、督促、糾正為先,『撞牆』的機率很高」。他指出,這個世代,家長要以「同行」的方式取代「教導」的方式,並從孩子身處的「成長階段」出發,也需要校正頻道,「要讓他感受到,你不是無知的。當今令年輕人着迷的元宇宙、NFT,若你完全不理解,但又出言阻止,孩子只會覺得跟你講也『嘥氣』,所以『啱嘴形』是重要的」。

「理解會帶來突破」

因此,重建關係的第一步,在於理解,「理解會帶來突破」。然而,Tommy再三強調,理解孩子,不代表同意他的所有行為,「你要處理一個人的沉溺問題,不代表你要跟他一起沉溺。但你一定要嘗試代入,究竟他在經歷什麼,以致他會有沉溺,這才會找着他心癮的最根源」。

他又勸勉家長,要多些關心孩子,「很多時,家長都習慣跟子女只有功能性的互動,回家第一句便問『功課如何』、『學校學習如何』,以致我也聽過不少年輕人埋怨,父母從來沒有關心過自己。在孩子眼中,父母愛的,只是他的能力、表現和行為」。說到底,孩子渴求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同行者,為人父母者,勿讓自己成為把孩子推落網絡深淵的幫兇。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