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能發展:重點發展體育科 平衡學業 動感校園 設健身室操fit學生

在學術成績掛帥的教育制度下,學校一般都不會納體育科為重點發展科目,然而,亦有少數例外。有小學在校園打造2500呎健身室,透過不同的設施和器材,配以校本設計及開發的體適能應用程式,全方位促進學生的體育技能發展;亦有小學計劃拓展智能運動,以科技結合體育活動,讓小朋友愛上運動。這種學業與運動平衡發展的校園模式,值得推崇。

說起「健身室」,不期然令人聯想起連鎖式健身中心,又或是某酒店、某豪華屋苑會所的設施。不過,記者日前參觀的,卻是位於基督教神召會梁省德小學之內的健身室。該校兩年前獲「公帑資助學校專項撥款計劃」贊助近200萬元,把佔地2000多呎的有蓋操場改建成健身室,並於去年10月建成啟用。健身室分為不同區域,包括帶氧運動區、重量運動區、地板訓練區和綜合訓練區,論規模、設備,都是學界少見,尤以小學更為罕有。

田徑隊110人 將建專項訓練基地

自2016年開始,基督教神召會梁省德小學便把體育科「升格」成為重點發展學科,不斷改善校本課程,近年該校校隊在學界賽事中亦嶄露頭角,奪得不少獎項。校長張麗君表示,回想當初,只是「希望學生有健康均衡的發展」,也藉此幫助他們紓緩壓力,她形容獎項只是錦上添花。

體能發展:重點發展體育科 平衡學業  動感校園 設健身室操fit學生
張麗君(馮凱鍵攝)

目前各級學生每周有兩節體育課,其中一節在健身室上堂,體育科老師馮啟亨表示,初小和高小課堂所學的重點會有不同,「初小學生主要在這裏做一些基礎活動,例如學習移動技能、平衡穩定技能和操控用具技能;高小學生就集中做不同的『體適能』訓練,促進他們的『體育技能』」。

體能發展:重點發展體育科 平衡學業  動感校園 設健身室操fit學生
馮啟亨(馮凱鍵攝)

體育教師團隊亦積極在校園建立體育文化,並以集合跑、跳、擲的田徑作切入點,由普及訓練到精英栽培,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學校更組成龐大的田徑校隊,目前受訓的學生,便多達110人!同屬體育科的教師呂柏諺還透露,學校即將透過改建操場及運動場,興建「田徑專項訓練基地」,「到時會有6條跑道(110米)、跳遠沙池、跳高設備等」。這個訓練基地由戴麟趾爵士康樂基金(主要基金)撥款資助,金額高達400萬元,預計下個新學年建成啟用。

體能發展:重點發展體育科 平衡學業  動感校園 設健身室操fit學生
呂柏諺(馮凱鍵攝)

開發體適能App 即時回饋評分

除了實體課堂,學校亦善用科技,最近就剛開發一個體適能應用程式(LST Fitness App),鼓勵孩子全天候做運動,以及鞏固課堂所學。這個App,介面簡單清晰,學生只要輸入個人資料,即可從有氧訓練、核心肌群訓練、肌力強化訓練、敏捷性訓練及體能訓練的選項中,揀選想挑戰的運動,而每組運動,都附有影片示範。「當學生對準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的前置鏡頭去做運動時,人工智能系統可即時作出回饋,辨識動作是否正確,再給予評分。」呂柏諺說,這樣可省卻學生以往拍片、教師逐條片看的時間和工夫。

體能發展:重點發展體育科 平衡學業  動感校園 設健身室操fit學生
學校新開發的體適能應用程式,鼓勵孩子課餘多做運動,App內有影片示範,人工智能系統可即時辨識學生的動作是否做得正確。(馮凱鍵攝)

馮啟亨補充,為增添趣味和推動力,系統更設立不同的排行榜,由班、級以至家庭,累積的分數愈多,即可成為榜首,奪取虛擬獎章和獎盃,「玩法就好像打機一樣」,還可連繫學校的電子積分獎勵計劃,換取禮物或到學校的「Dream World」暢玩康樂設施一番。

教師總動員 「搞掂」學生功課再集訓

不過,要說服一眾學業至上的家長,願意「放一馬」讓子女好好做運動,其實並不容易。究竟學校是怎樣做到呢?張麗君笑言,秘訣在於「搞掂功課」,「我們的體育教師團隊很熱血,最初是他們主動提出,想指導學生完成功課後才開始集訓,後來就發展到學校有『No HOMEWORK Challenge』」。她以全日制時間表為例,每天最後一節,約80分鐘會撥作功課堂,所有教師會總動員去協助學生完成當天的功課,即使現在得半天授課,學校下午也用ZOOM作同樣的安排。「當家長沒有跟功課的煩惱,對學校的體育發展,支持度自然更大。」

體能發展:重點發展體育科 平衡學業  動感校園 設健身室操fit學生
學生從小接觸體適能訓練,對提升他們的體育技能很有幫助。(馮凱鍵攝)
體能發展:重點發展體育科 平衡學業  動感校園 設健身室操fit學生
弧形跑步機有別於一般電動版的跑步機,需要使用自身力量去推動機器及控制速度。(馮凱鍵攝)
體能發展:重點發展體育科 平衡學業  動感校園 設健身室操fit學生
這個佔地2500呎的健身室,除供基督教神召會梁省德小學的師生、家長使用外,亦透過「開放學校設施推動體育發展計劃」,把設施租借予體育團體。(馮凱鍵攝)

 

鍛煉身心:智能運動 VR單車玩住強身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小學(青小)同樣是一間動感十足的學校,上至校長,下至每個學生,每天都是穿著運動服上學。校園每天早上7時20分開放,好讓孩子在正式上課前,先回學校做運動;小息時段,學生亦可在操場跑步、跳繩,鍛煉體魄,「青小制定了一個政策,就是盡力協助學生,去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每天要做最少60分鐘中等至強度的體能活動」,負責統籌該校體育發展的副校長羅勁柱說。

鍛煉身心:智能運動 VR單車玩住強身
羅勁柱(朱安妮攝)

操場將改建智能運動中心

今個學年,青小再創新猷,將引入智能運動設施,增加學生做運動的樂趣。學校在上月尾舉行的「體適能運動日」,就展示了部分器材,讓學生率先試玩。最矚目的,要算是擺放在室內操場的幾部虛擬實境(VR)單車。學生一邊踏單車,一邊用VR眼鏡,即可在手機屏幕上穿梭不同路徑,觀賞沿途風光。「我看見同學反應很好,大家都說好好玩,所以青小稍後會添置6至7部這類型的單車,而這個室內操場更會改建成Smart Sport Centre(智能運動中心)。」新任校長程志祥一錘定音。

鍛煉身心:智能運動 VR單車玩住強身
程志祥(朱安妮攝)

羅勁柱補充,踏單車是青小體育課其中一個常規訓練項目,初小階段會先學平衡車,再在高小階段接觸兩輪單車,「將來有VR單車,肯定會提升學生踏單車的興致。而對於一些要受訓的學生運動員來說,VR單車好玩之餘,亦有實際用處,因為營造出來的路况,很貼近真實,有助他們掌握不同路段的特點,上斜、落斜的速度」。

鍛煉身心:智能運動 VR單車玩住強身
VR單車最受學生歡迎,同學一邊踩動腳踏,一邊透過VR眼鏡,即可在手機屏幕上穿梭不同的路徑,欣賞景色。(朱安妮攝)

Smart Sport Centre除了有VR單車,亦將加入一系列反應燈訓練組合,主要是利用視覺提示,促使學生挑戰自己的速度和反應極限。程志祥說:「這種電子裝置用途很廣泛,可對應不同的球類運動,例如足球、籃球、合球等,甚至用於體適能項目,包括仰卧起坐、坐地前伸、掌上壓等。」

智能手帶追蹤跑步 助調整課程

青小銳意發展智能體育活動,不單是因為它集娛樂與運動於一身,還有當中的人工智能系統,可即時收集學生運動時的各項數據。像「體適能運動日」當天,各級學生便佩戴上一條智能手帶在操場上跑圈,系統會即時追蹤到每個學生跑了多少圈、多少公里,也記錄到小朋友每跑一個圈所花的時間,最後系統更把該年級每個學生所完成的里數相加,程志祥笑言:「今年青小各級都合力完成了馬拉松跑42.195公里的標準距離!」

鍛煉身心:智能運動 VR單車玩住強身
學生手上的智能手帶,可記錄跑步里數,採訪當日,學校更借助雲端系統累積計算各級學生的總跑步里數,作了一個別開生面的馬拉松活動。(朱安妮攝)
鍛煉身心:智能運動 VR單車玩住強身
這部智能跳繩機,可即時計算學生的跳繩次數,並列出排行榜,讓大家一較高下。(朱安妮攝)

他續稱,數據既可用來回饋教學,亦有助教師為學生制定個人化的運動目標,「當數據愈收集得多,我們便更容易觀察全校學生的身體質素怎麼樣,再調節課程。另外,亦有助家長更了解子女是否有肥胖問題,身體柔軟度、肌肉強度、心肺耐力等狀况如何,從而督促孩子在課餘繼續做運動」。

青小重視學生身、心、社、智、靈5個範疇的全人發展,在該校任教多年的羅勁柱,便見證體育科以「身」作主線,推動孩子心、社、智、靈發展的成效。「運動固然可以培養學生堅毅的精神,提升良好的心理質素,亦可以透過團隊協作,建立社交人際關係,更有助智力發展。」他透露,學校曾做過一個小型的追蹤研究,找來一些學生,每天早上在上課前,做約半小時中等強度的運動,結果1年後,這班學生的學業成績均有進步,證明持續運動,可以令腦筋更靈活。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