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透過遊戲助孩子表達感受 打開心鎖 走出情緒低谷

兒童及青少年的情緒和精神健康問題,近年備受社會關注,所謂「病向淺中醫」,精神健康亦一樣,到出現嚴重問題才挽救,就已經太遲。作為家長或教師,除了要懂得及早辨識學童出現負面情緒的警號,積極尋找合適治療方法,也可幫助他們改善情緒,樂觀地面對當前的挑戰。

 

香港中文大學在2019至2023年期間,訪問了6000多名6至17歲的學生及其父母,發現約四分之一受訪者在過去一年,曾受到至少一種精神困擾,包括焦慮症及抑鬱症,亦有約一成的學童有睡眠問題。事實上,孩子們很多時都會透過身體狀况和行為發出警號,但可惜大人往往忽略了這些蛛絲馬迹,使孩子得不到早期介入和支援的機會,更可能因此令情况惡化。

逃學 離群 失眠 情緒響警號

養和醫院臨牀醫療心理學中心副主任馮淑敏表示,家長或照顧者應留意學童發出負面情緒的警號,包括在情緒及行為上表現得與平常不同,如學業成績倒退、態度散漫、經常發白日夢,甚至逃避上學;又或者比平日靜、沒精打采或對舊日喜歡的事情提不起勁,以及封閉自己、離群、孤獨、不說話和行為倒退等。除此以外,身體亦可能出現一些狀况,例如難以入睡或放鬆、睡得少和不穩、發噩夢、失去胃口,或是經常不適,特別是腸胃不適、頭痛頭暈,甚至有自殘行為等。

家長保持中立 引導孩子述說問題

她又謂,假如家長或照顧者發現學童有以上情况,應協助孩子講出他們的內心感受,找出問題所在,方法是先保持冷靜,再給孩子時間空間,耐心引導和鼓勵他們述說問題、表達需要和感受,並且在聆聽時保持中立和不批判的態度,避免令孩子感到被質問,這樣他們才能講出最真實的感受及所擔心的事情。如覺得有需要,可尋求專業意見和援助。

精神健康:透過遊戲助孩子表達感受  打開心鎖  走出情緒低谷
發掘優點:預防勝於治療,養和醫院臨牀醫療心理學中心副主任馮淑敏認為,家長應協助孩子從小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透過安排參與有益身心的活動,識辨孩子的品格、優點和長處,「家長可以觀察小朋友的興趣是什麼,陪他一起去做,藉此建立親子話題及朋友圈」。(黃志東攝)

「開心大本營」 專家助疏導情緒

養和旗下「養和山村義工隊」,最近資助非牟利機構「開心大本營」推行「We Are Here」多專業學童精神健康計劃,透過精神科醫生、遊戲及創意藝術治療師、心理輔導員及社工提供的多專業治療服務,並以非言語表達方法,如遊戲、音樂、舞動和創意藝術等,讓一班小一至中六受情緒困擾的學生,能夠在一個安全、被接納和被明白的環境下表達自我,從而提升他們的正向心理,疏導情緒。

精神健康:透過遊戲助孩子表達感受  打開心鎖  走出情緒低谷
遊戲、音樂、舞動和創意藝術等非言語表達方式,可以讓小朋友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下表達內心感受。(黃志東攝、資料圖片)

「開心大本營」行政總裁、遊戲治療師鍾雅芬說,小朋友跟大人一樣會有壓力,只是大人有時並不明白,「看見小朋友打人,或許我們便覺得他是頑皮,但其實,我們應去了解他打人背後,隱藏着什麼情緒,尤其是幼稚園小朋友,他們常用肢體去表達,他打人或者是出於驚慌、憤怒。我也見過小朋友四處跑,原來是因為他在陌生環境中感到害怕。所以,我們不應對某些行為有偏見,認為小朋友一定是頑皮、不守規矩才會這樣做」。

精神健康:透過遊戲助孩子表達感受  打開心鎖  走出情緒低谷
深入了解:「開心大本營」行政總裁、遊戲治療師鍾雅芬指人的情緒就好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只是「冰山一角」,作為治療師最重要是找到「冰山以下」看不見的部分,惟這部分,小孩甚至成人,有時都難以用言語說出來,但透過各種特別設計的活動,有助小朋友以非言語方式表達內心所感。(黃志東攝)

遊戲治療是其中一個非語言方法讓孩子表達內心感受,治療師會先替學童做評估,再決定需要接受多少次治療,情况因人而異,一般建議約10至12次,為期3個月。在治療時,遊戲治療師會利用不同的「鑰匙」協助孩子打開心鎖,其中包括用繪畫表達的創意藝術治療、用手偶投射、角色扮演、沙畫等,從而找出他們隱藏的情緒,再對症下藥提供協助。

精神健康:透過遊戲助孩子表達感受  打開心鎖  走出情緒低谷
遊戲治療室有數百樣玩具,全部由心理學家嚴選,如這些公仔各有不同表情,可給孩子用來表達各種感受。(黃志東攝)

精神健康:透過遊戲助孩子表達感受  打開心鎖  走出情緒低谷
在一個欺凌個案中,治療師用治療故事手法,讓孩子彈響手指,召喚救護車前來支援受困的「人仔」。這不但讓小朋友感到有份參與其中,也可加強他的能力感,知道自己可輕鬆化解危機。(黃志東攝)

■INFO

「We Are Here」多專業學童精神健康計劃

網址︰www.sweethome.org.hk/zh/wearehere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