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教養:展現真我 更勝「表面」乖寶寶


輔助模式教養 從「心」建立好品德(staticnak1983@iStockphoto)

做父母的,一直被教導要從小向孩子灌輸正確的美德,以培育出謙恭有禮的小朋友。這些美德本質沒有錯,然而採用「社會化模式」教養(socializing mode parenting),即透過控制及改變兒童行為來切合社會和文化的規範,或會為小朋友的心理發展帶來影響。近年不少西方育兒專家都倡議,家長改用以兒童為中心的「輔助模式」教養(helping mode parenting),用同理心跟孩子連結,並按小朋友的身心發展進程,來協助他們逐步建立美德。

遇到以下情景,你會怎樣處理?

你和6歲兒子走路途中,他說很累,想你抱。你會跟他說什麼?

幾個家庭一起聚會,你的兒子正在把玩自己帶來的玩具車,小明跟媽媽走來問他借來玩,但兒子說不願意。你有什麼想法?

新年團拜,一個親戚熱情地走來,要求你3歲的孩子跟他打招呼,孩子因為怕生,表現得很不自在,不久更哭起來,你會如何應對?不一樣教養:展現真我  更勝「表面」乖寶寶
4名現任及前任的教師,Jeff(左起)、Karen、Alice和Michell均相信,「輔助模式」教養比傳統模式更能培養出有主見、主動及富同理心的孩子。(朱安妮攝)

操控行為迎合社會 或影響心理

上述場面,相信家長都不會陌生。面對孩子「扭抱」,對白往往是「6歲的小孩不用媽媽抱了,要自己走路才對啊」,又或是「你乖乖,自己走,等一會我買雪糕給你」;面對別人的請求,作為家長當然希望兒子表現得落落大方,於是對他說「朋友之間應該要互相分享」,努力游說他把玩具車借給小明,甚至「加多兩錢肉緊」施壓,「這麼自私的話,我下次不買玩具給你了」;至於見到長輩,必然要打招呼,慣常會說︰「小孩子要有禮貌才行,叫叔公吧!」又或者以身作則先作示範,然後鼓勵子女跟親戚打招呼。

時至今天,我們大多數家長仍奉行19世紀末開始流行的「社會化模式」育兒法。然而不少育兒專家,包括Parenting for a Peaceful World作者、澳洲心理學家Robin Grille均指出,此法有其不足之處。他在著作中提到「社會化模式教養把重點放在兒童的『好』行為上,多於他們的情緒健康狀態,卻忽略了好行為其實是由健康情緒自然引發」。他認為,建基於兒童身心發展的「輔助模式」教養更值得推崇。

在香港,把Parenting for a Peaceful World翻譯成《善養小童成大同》的慈善機構「教育大同」,亦十分支持「輔助模式」教養,聯合創辦人之一黃斯薇(Michell)說,主流的教養模式,只強調孩子需要符合社會的規範和期望,並不主張他們展現真實的自己,「因為『真實』必然包括負面情緒,但這正是大家眼中的『不好』,我們一直被教導,社會只需要『好』、『乖』、『聽話』,能達到美德標準的孩子」。

 


不一樣教養:展現真我  更勝「表面」乖寶寶
傳統的「社會化模式」教養,只會控制孩子的行為,而非去理解他們。(maroke@iStockphoto)

按身心發展 培養「發自內心」精神

團隊成員翁志明(Jeff)強調,他們並非要否定傳統美德,「有禮貌、愛分享、負責任等,都是好的美德,只是在『社會化模式』教養下,孩子毋須明白為什麼要分享便『被迫』分享;還未知道為什麼要講禮貌時,就『被迫』講禮貌。那麼孩子只能做一個表面『乖』的孩子,因為唯有守規矩才會被肯定、被愛」。他補充,如果孩子是發自內心的有禮貌、愛分享、負責任,沒有問題;但要培養出「發自內心」的精神,其實需要一段很漫長的過程。

教育大同另一名聯合創辦人周凱旋(Karen)笑言,自己便是「社會化模式」育兒法的受害者,「我媽媽是一個很重視禮貌的人,小時候每次見到親戚,她都提示我要叫人。但其實我渾身不自在,因為這些人從來不是跟我直接交往,我對他們沒有感情,根本開不了口。久而久之,我甚至害怕見到長輩,怕他們嫌我不夠得體,同時亦產生羞恥感,不明白自己為何這樣差勁,不能夠主動叫人」。

因着這份「童年陰影」,促使Karen改以「輔助模式」培育下一代,「兩個女兒還小的時候,我會代她們叫『爺爺、嫲嫲』的,因為我知道她們不想叫」。Karen相信,透過父母身教,孩子會逐漸明白打招呼是什麼一回事,當他們心理準備好,自然會跟着做,用不着向他們施加壓力。

不一樣教養:展現真我  更勝「表面」乖寶寶
新的育兒方式更尊重孩子的自由,讓他們流露真實的情緒。(szeyuen@iStockphoto)

自小「被迫」分享 內心矛盾不解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輔助模式」教養,「教育大同」伙伴企業「教育大同社企」計劃出版相關繪本系列,作者之一關月婷(Alice)指出,「社會化模式」教養不單影響童年,並可持續影響一個人的成長,她便曾經因為Jeff吃了她一包心愛的薯片而心中惱怒,「我由細到大,都被教導要share(分享)。當下其實很不開心,因為我只得一包,而且不容易買到,但又不知道自己原來有權say no。內心很矛盾,一方面嬲Jeff掠奪我的薯片,另一方面亦責怪自己『小家』、『自私』,十元八塊的薯片也斤斤計較」。她說若自幼有機會捍衛自己的東西,建立起足夠的安全感,思想應該不會如此複雜,反應亦不會這樣大。

不一樣教養:展現真我  更勝「表面」乖寶寶

平等溝通 無一方專制「話事」

初接觸「輔助模式」教養的家長,或許會疑惑,是否即是孩子「想點就點」?甚或父母要「卑躬屈膝」,事事遷就?Michell斷言否認,「沒有人需要屈就,爸媽不用,小朋友亦不用」。她解釋,「輔助模式」教養只是鼓勵家長從孩子的角度感受他的需要,但當自己或外在有局限,不能滿足小朋友時,可跟他協商一個「雙贏」的方案。Michell以「扭抱」作例子。「可和孩子商量,如果媽媽抱你一會,讓你休息,你亦自己走一段路,讓媽媽休息,可以嗎?又或者索性大家都坐下來休息,待體力恢復才一起走路,這樣又好不好?」Michell強調,最重要是讓小朋友跟父母站在平等位置上溝通,而不是讓任何一方專制地「話事」。

文︰沈雅詩

(註︰受訪者按拍攝需要暫除口罩)

不一樣教養:展現真我  更勝「表面」乖寶寶
「教育大同社企」正籌備出版融合了「輔助模式」教養概念的繪本系列。(受訪者提供)

■知多啲

睇繪本認識不一樣教養

「教育大同社企」正籌備出版融合「輔助模式」教養概念的繪本系列《芊芊和比比》,並透過預訂形式眾籌製作經費。整個系列包括《媽媽抱!》、《第一次到朋友家過夜》、《分享》、《與親友聚會》和《泡泡大發現》共5本,合共$500。另外,為幫助家長了解自己的教養模式,教育大同社企亦設計了一個小測驗,有興趣的,不妨進入網站探索一下。

繪本眾籌計劃︰bit.ly/3wL2Z2Y

教養模式小測驗︰bit.ly/3daDgc4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