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房四寶:孩子,回家吃飯吧
年輕時,與父親交談的機會不多,最有印象就是當我朝早外出時,他總會說:「民,今晚回家吃飯?」語氣似吩咐多於提問,那時候總覺得是一種束縛。即使回家吃飯,大家也沒有太多話題,回去,常是我的最後選擇。
成長中帶給父母的牽掛
記得大女兒剛出生的時候,未滿月已長滿濕疹,痕癢非常,不能躺下睡覺。 晚上我會抱着她在客廳踱來踱去,輕掃着、輕晃着,只想讓她有片刻的安睡,試過有幾回一直抱到天亮。老父知道後,就說:「你小時候患有哮喘,常在三更半晚才發作,曲身在牀上喘氣,我揹着你跑到街上截的士去醫院,又急又累,有時去到醫院才看見自己仍穿著拖鞋。」我的童年曾有過一段時間,身體十分虛弱,留在醫院的日子比在家還要多,但每個黃昏,總會見到父親到醫院來看我。記得他每次都說:「民,快點好,好了就可以回家吃飯。」想起自己、想起女兒,就明白子女在成長中帶給父母的勞累與牽掛。
你吃了飯沒有?
當我們漸漸成長,父母亦漸漸變老。我們今天的健康,彷彿是他們用自己的健康來交換的。
在確疹患上喉癌之後,父親說話明顯較從前模糊,但慶幸沒有影響吞嚥。記得之前,我所負責的機構面對極大的經濟困難,使我陷於前所未有的壓力中。即使沒有說出來,父親也感受得到。他差不多每隔一兩天就會致電給我,問相同的問題:「民,你吃了飯沒有?吃了什麼?」相同的問題,如果是手機短訊,大概可以按鍵來複製前一日的答案。「吃過了,吃的都沒有特別,都是那些吧。」在電話筒內,我們就重複着跟昨天差不多的對話,在他去年離世前,我也不太知道他的感受。直到這晚,回家看見女兒沒精打采地掃看着手機,電視閃播着各區市民與警方衝突的新聞片段,沒有說話、沒有表情,我衝口而問:「女,你吃了飯沒有?吃了什麼?」沒想到,我在重複着父親的對白。她搖搖頭,說:「吃過了,都是那些吧。」聽進心裏,似曾相識的說話,原來是一份對孩子的擔心,感到就是一份酸溜溜的味道。
不用說什麼 平安就好
財困過後,記得有天中午,特意回去找父親吃飯,他非常高興,立即放下手上的工作就跟我去。吃飯時,大家沒有太多說話,他就是靜靜地、滿足地吃着。現在我明白,在父親來看,孩子回來吃飯,不用說什麼,平安就好。
今天,這個城市的孩子所背負着的都太沉重了。也許,為父的都不懂如何分擔和表達,或只重複地問:「你吃了飯沒有?」其實,在牽掛之外,他們更有一份難以言喻的無力感。孩子,無論如何,在外請好好保護自己,記得回家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