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故事﹕8歲小中醫助手 赴尼泊爾義診

註冊中醫歐卓榮帶同8歲侄兒歐俊彥到尼泊爾義診。(圖﹕劉焌陶)

不能吃苦、缺乏自理能力……是很多人對港孩的印象,而在註冊中醫歐卓榮(Dennis)眼中,侄兒歐俊彥也是「太幸福」的孩子。於是他毅然帶俊彥到尼泊爾山區義診,希望他一嘗艱苦生活。

由中醫新手變成懂得拔罐的小義工;由不懂洗衣到主動執拾,又為大家四出找冲廁水,俊彥的表現令人驚喜。他證明了,只要給予機會,所謂的港孩也會長大,成為負責任的好孩子。

文﹕李樂嘉 圖﹕劉焌陶、受訪者提供

俊彥在伯父和其他中醫指導下,已學會拔罐。

8歲的俊彥在家裏是大哥哥,有一弟一妹,伯父Dennis常常跟他說,身為哥哥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弟妹,希望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不過,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孩子,總有點嬌生慣養,Dennis笑着形容侄兒:「他不會很頑皮,也會自動自覺做功課,但食飯時會挑食、吃得慢,有時又很晚睡,所以我想帶他去偏遠地方,體驗跟香港不一樣的生活。」

寧助人行善 放棄日本遊

在過去的暑假,Dennis到尼泊爾義診時,邀請俊彥同行,希望給他的生活模式來個大轉變,「到了當地,他不能再慢慢吃飯,因為時間很緊湊,不能耽誤診症。還要早睡早起,一早就到學校開工」。義工團隊有制服,Dennis也叫俊彥自行洗衣,「他在香港不會洗衣服,換好了就放進洗衣機,今次是個好的學習機會,當然我事先要教他怎樣洗得乾淨」。

俊彥不負所望,挑食、賴牀等壞習慣都沒有出現。

當港孩聽到要去吃苦,照常理第一反應是耍手擰頭,俊彥卻欣然接受挑戰,Dennis還透露,為了去義診,他放棄了和家人去日本旅行的機會,「在義診的同一時間,俊彥的家人去了日本旅行,他本身也從沒去過日本。家人事前讓他自行選擇,結果他寧願去尼泊爾」。俊彥作出這個決定的原因,完全出於一顆善心﹕「日本總有機會再去,但想把握機會去幫助人,別人開心我就開心」。

捱餓無怨言 拔罐派藥袋表現勝任

一行10人的團隊到訪尼泊爾,主力到3間學校服務兒童,由於學校附近有寺廟,故亦會為成人義診。短短5日4夜行程中,他們一共服務200多人,忙碌程度可想而知。Dennis經驗豐富,不時到發展中地區義診,包括菲律賓、緬甸等,但要帶着孩子應付密集的行程,難免也感到壓力,「他的父母很放心讓我帶他出行,反而是我擔心他水土不服」。

團隊每天要坐一個多小時車,才到達位於山上的學校,路程又顛簸,對體力有極大要求。果然在第一日,俊彥便有中暑迹象,幸好現場都是專業中醫,也有充足藥物,最後並無大礙;又試過在工作後,俊彥肚餓起來,附近卻沒有食物,要待坐車下山後才能吃飯,「他都呻過疲倦、肚餓,但最終都忍耐得到」。

適應了不太舒服的環境,另一難題是掌握中醫知識。俊彥過去對中醫接觸甚少,即使Dennis想幫他針灸,他都感到害怕。今次幫忙義診,Dennis便為他提供訓練,「這可以算是特訓,我只是在出發前給他講解了一些中醫理論,直至到了當地,才在病人面前教導他,例如說腰痛的話,可以在什麼部位拔罐,他要快速地吸收」。其他中醫會指着位置,指示他去拔罐,但俊彥也不能太依賴,有了基本認知,治療過程才能順暢。

Dennis坦言,由於年紀小和缺乏中醫訓練,俊彥能做的工作有限。除了拔罐外,他在其他時間會擔任小助手﹕在艾灸治療時,他會幫忙點燃艾條,中醫們開藥時,他就負責分派藥袋,「始終有執錯藥的風險,可能有嚴重的後果,不能凡事放手讓他試,但都盡量每個環節讓他有份參與」。俊彥對此也沒有太失望,「我知道不能太心急,要耐心跟醫師們學習」。

俊彥為當地人拔罐,做得有板有眼,還主動跟對方溝通。

身體有不同痛症,拔罐的部位也有分別。

小助手的角色不易做,但Dennis形容,俊彥不但勝任,表現還令人大感驚喜,「起初以為要踢他一下,他才會行一步,沒想到他十分主動,做完拔罐時會記得執手尾,有時見到大人在忙碌,便問有沒有東西需要幫忙」。

化身開心果 一隻毽子打成一片

就算是大人沒有提及的需要,俊彥也能細心地留意到,並以行動回應。有一天,他發現當地的廁所沒有冲廁水,便跟一名當地人走了幾趟,合力從遠處抬了12公升的水。他自己也直言,在香港一定不會這樣做,「在香港未試過沒水冲廁,尼泊爾卻有這個問題。如果人人都不冲廁,環境會變得很臭,衛生也會差起來,我才會去搬水。」

有時他會從旁觀察,一樣有所得着。由於當地人的衛生意識不強,甚至兩三日才換一次衣服,以致很多小朋友患上皮膚病,再互相傳染。團隊裏的中醫一方面教他們洗澡,做足清潔的步驟,另一方面替他們治療:先剃頭,再在頭部皮膚上塗藥膏。

為解決無法冲廁問題,俊彥聯同當地人來來回回抬了12公升的水,作冲廁水用。

為免不小心被傳染,俊彥並沒幫手塗藥,卻依然留下深刻印象,「我只負責在旁邊遞上藥膏,但見到數十個小朋友同一時間剃頭,場面很壯觀」。平日愛極速洗澡,連洗頭泡都未必冲乾淨的他,自此明白到衛生的重要。

作為唯一的兒童義工,俊彥發揮到的最大作用,就是為當地人帶來快樂。義診期間,他會以手勢、動作來跟當地人溝通,而到學校接觸兒童時,更是能打成一片。在毋須工作的時間,他拿起從香港帶來的毽子,教尼泊爾孩子玩起來,「一起玩了幾天,要走的時候也不太捨得。我們互相擁抱,上了車後,他們還一直目送車離開,我很開心認識到這些朋友」。

對義診團隊來說,俊彥的同行亦有正面影響。Dennis笑言,以往去義診,每完成一天行程,肯定累得不行,「相反,小朋友電力充足,明明呻過疲倦,很快又能回復精力,連大人都被他感染到」。今次要照顧孩子,又要為他作出指導,明明工作量大增,團隊各成員的心情卻輕鬆了不少。

回到香港後,Dennis發現俊彥真的有所成長,「他有些微妙的改變,例如比以前珍惜食物」。另外,有當地人對俊彥做手勢,代表多謝的意思,「他其實看不懂,但每次幫了人,他就感到滿足,不是貪圖別人的謝意,而是真正體會到幫人的快樂」。
俊彥這名小義工,為義診團隊帶來不少歡樂和活力。
除了義診外,Dennis也跟俊彥在尼泊爾遊覽,擴闊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