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導航:按孩子性格教理財
性格會影響一個人的理財行為嗎?外國也作過不少研究,探討性格跟拖欠卡數、過度消費和投資態度等有沒有關係。部分研究結果顯示,那些屬於保守、隱陣派的人,經常需要有數據支持才能作出決定,因此相對有計劃和審慎地管理金錢,然而也很容易錯失投資機遇;相反,感性、果斷的人,抱持把握時機、活在當下的生活態度,但他們欠缺為未來籌劃的習慣,所以很容易出現過度消費的行為。
性格影響金錢觀 因材施教
不少家長包括筆者,家裏也有性格不同的子女。有些可能是闊綽並喜歡物質刺激,而且要快快作決定;有些則可能是吝嗇但樂意等候的。
性格確是先天因素,但家長卻可以因應孩子的性格,調整他們的理財行為和習慣。
若孩子是一個謹小慎微或很注重細節的人,家長便要教導他們不要過分着眼於一分一毫,鼓勵他們看遠一點和了解每項消費帶來的非物質回報;但倘若孩子很喜歡花費,家長便要反過來教導他們如何「斤斤計較」。又有一類是視錢財如命的,那便需要了解他們死守着金錢的原因。曾有天生性格保守、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經常聽到人家說要「留個錢」將來讀書,結果過分節儉、拚命儲錢。遇到這種情况,作為家長的便要跟小朋友坐下來認真討論,如何平衡現時生活需要和為未來儲蓄。
捱餓買心愛東西 應否阻止?
還有一類是「假守財」的孩子,他們只是不想把金錢放在「需要」上,例如省下早餐錢,寧可把金錢留在「想要」上。我明白,很多家長未必認同子女這種分配財務的方法,但筆者原則上是鼓勵家長容讓孩子經驗他們的財務決定,因為要達到目標,在過程中付出努力或作一點犧牲,其實是必要經歷的。
當然,並不是叫家長對「假守財」的子女袖手不理,家長需要了解那些消費項目目的為何,並看看能否跟孩子協商一個能平衡需要和想要的安排。另外,家長也要注意子女有否出現玩物喪志的情况,因外國研究也發現有些人比較需要藉着擁有物品來讓自己感到快樂,嚴重起來,就會變得過分物質主意和過度消費。
一般而言,小孩子都是享受購物和擁有物質,但隨年齡增加,家長不難發現有些孩子會比另一些孩子更愛購物和需要藉物質或別人的羨慕目光來肯定自己。事實上,我們不能限制性格使然的理財習慣,重要的是,家長如何在過程中跟子女探討和檢視理財習慣,在能力許可下滿足需要,避免陷入財務困境。
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文﹕陳慧敏(香港家庭福利會認可理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