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起跑線:耳朵

最近和一位英國朋友相聚,大家談起教育問題,很多事物已經和我們那一代有非常大的變化,無論在英國、香港或世界各地,因為有了互聯網的普及,原有的東西也被顛覆。很多孩子一直看著手機或電腦上網打機,已經有很多專題在討論,更有課程讓家長或社工去學習應付年青人沉迷上網。

不過他提起了一些事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提醒,他說在倫敦每天搭鐵路或公車,發覺越來越安靜,大部分時間只聽到列車的聲音,因為很多人都聽著耳機,在聽音樂或看手機,年青人佔最多,這些情形漸漸會令到他們更封閉,因為長時間的沉默會演變成避難所,他們更會少看外面的風景,關心附近的環境或別人的須要,這樣他們的耳朵只會單一接收而缺乏表達,也錯失互動的機會。

什麼是對孩子製造出壓力,他很直接了當說:「我們大人和那些功課!」

我和他說,我的工作其中一項最重要的是讓孩子透過音樂來表達自己,音樂能夠成為一種共通語言,連繫大家,甚至連繫社會,如果孩子慢慢沒有用耳朵,那我們的工作將會非常辛苦。聽了他這樣說,我也非常慚愧,因為我也是耳機一族,一踏出門口便自然塞著耳機邊走邊聽,於是那天和英國人聊天後,立刻拔掉一邊耳機,留下一邊,試一下效果,其實真的可行,我去街市買菜或和鄰居交談,也如常可以對答,只要把音量調較小聲一些便可。

兩年前我去到加拿大,學了一個短期課程,是用高頻音樂來幫助自閉症傾向的兒童,我對那位教授的研究有非常大的期望,因為他已經在法國和加拿大等地方試驗,很多數據顯示出對那些語言能力和理解能力較差的孩子有顯著的進步,透過一邊聽音樂來訓練耳朵的接收,但每天只可以聽一個小時,其他時間要讓孩子玩耍享樂,最重要是令孩子不要在有壓力的環境下成長,我問教授,在他眼中,什麼是對孩子製造出壓力,他很直接了當說:「我們大人和那些功課!」我只能無奈的笑了一笑,不敢再說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