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家教明言 建立小習慣 新年共成長
新的一年萬象更新!今年是蛇年,蛇在中國文化中象徵智慧與靈活,正是我們啟動新計劃、追求成長的最佳時機。新年伊始,讓我們與孩子一起訂立全年的目標,讓這一年成為學習、成長與親子關係更加緊密的一年。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很有趣的觀念——「原子習慣」,我們一起運用其中的智慧,幫助你和孩子輕鬆制訂並實現蛇年的「小習慣大計劃」。
很多人一提到新年目標,腦海中浮現的可能是「我要多讀100本書」、「我要減重10公斤」、「我要每天多學習3個小時」等宏大的計劃。然而,這些目標常常因為過於「大」而讓我們半途而廢。這時候,「原子習慣」的觀念就派上用場了!

微不足道的小習慣 改變人生

作家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在他的著作《原子習慣》中指出,真正改變人生的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習慣,就像「原子」一樣,雖然微小,但蘊藏着巨大的能量。就像我們只要每天進步1%,一年後就會變成原來的37倍!所以,蛇年的目標,不需要是天大的改變,而是從每天的小進步開始。就像蛇靈活而有耐性地前行,我們也可以用小步伐穩步向前。我們如何運用「原子習慣」的理念為蛇年訂立親子大計?以下就來介紹幾個實用的方法,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實踐蛇年的計劃:
(1) 塑造「身分」,而非只追求結果
原子習慣的其中一個重點是不要只專注於結果,而是將目標轉化為一種身分認同。例如,與其告訴孩子「我要考試拿高分」,不如說「我要成為一個愛學習的人」;與其說「我要減肥」,不如說「我要成為一個健康富活力的人」。當我們將行動與身分掛鈎時,內在的動力會更持久,因為這不僅是為了完成一件事,而是為了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我們想在蛇年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樣的對話,不僅能激發孩子的思考,還能讓他們更清楚自己的目標。
(2) 將目標變成可操作的「小習慣」
大目標需要拆解成小步驟才能更容易實現。例如,如果孩子想成為一個愛讀書的人,可以從每天讀一段文字開始;如果家長想增進親子關係,可以從每天花10分鐘和孩子聊天開始。與其追求一次大改變,不如讓小習慣逐漸累積,這樣不僅壓力小,還更容易堅持下去。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設計「習慣清單」,列出幾件每天可以完成的小事,並在完成後記錄,讓孩子能看見自己每天的小進步。這樣的過程不僅有趣,還能增強孩子的成就感!

觸發點像開關 幫助養成習慣

(3) 創造「習慣觸發點」
要讓一個習慣持久,最好的方法是將它與日常生活中的某個固定動作連結起來。例如,每次吃完早餐後讀5分鐘書;放學回家後先整理書包;睡前寫下一件感恩的事。這些觸發點就像是一個開關,幫助我們更自然地養成習慣。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時刻,適合成為習慣的觸發點?例如,你可以說:「我們晚飯後花5分鐘,一起計劃明天的事情,好嗎?」這不僅能養成好習慣,也增加了親子互動的時間。
(4) 建立「習慣回饋」系統
每完成一個習慣,適時地給予自己和孩子一點小小的獎勵,這會讓過程更加有趣。例如,可以設計一個「蛇年成長地圖」,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就在地圖上貼上一枚貼紙,當地圖填滿時,全家一起慶祝。這樣的做法不僅激勵孩子,也讓習慣的養成變得更加具體、生動。
蛇年親子同行 每天堅持小進步
蛇年是一個充滿智慧與希望的年份,記住,改變人生的,不是一天的巨大行動,而是每天堅持的小小進步。讓我們用原子習慣的智慧,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小習慣,並在這些小改變中看到大成長。同時,也讓家長陪伴孩子一起努力,成為更有愛、更有智慧、更有耐性的父母。
祝願大家蛇年平安喜樂,親子同行收穫滿滿!
文:鄭家明 (北角循道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全國十優機械人教練,多年推動創意及STEM教育;近年於任職學校發展繪本及家長工作,希望把創意融入親子教育,讓孩子和家長共繪美麗溫柔的天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