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玩創校長:將AI視為「第二個腦袋」
我認為,今天的香港,基本上每一天每一個人的生活都與人工智能(AI)緊接,息息相關。可能你以為沒有這麼誇張,但我可以告訴你,只是你看不見,但不代表AI不存在。AI以驚人的速度融入及改變我們日常的生活及工作方式,但也對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如何培養學生在這個AI主導的時代中生存和取得成功?答案很清晰,不是要孩子放棄思考,而是要讓他們擁有「第二個腦袋」——批判性思維與AI的結合,才能應對未來的各種挑戰。
![](/wp-content/uploads/2017/11/caption_top.png)
批判性思維:教育的核心根基
![](/wp-content/uploads/2017/11/caption_bottom.png)
無論時代或科技如何變遷,批判性思維仍是教育的核心基石,其重要度從未減弱。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使孩子能夠獨立分析問題、質疑現狀,並在海量信息中甄別真偽。沒有這種能力,孩子可能成為科技的被動使用者,而非積極的創造者。然而,在AI迅速普及的今天,僅僅擁有批判性思維是不夠的。AI技術能以極高的效率生成內容,但它無法代替人類的直覺、情感和價值判斷。因此,孩子需要學會如何與AI協作,將其視為輔助工具,而非取代自己的思考。
![](/wp-content/uploads/2017/11/caption_top.png)
一個腦袋不夠未來使用
![](/wp-content/uploads/2017/11/caption_bottom.png)
AI的強大不僅在於它能執行複雜的演算或分析大量數據,更在於它能生成前所未見的內容,例如圖像、文章或音樂。這使得AI成為了一個人人都能使用的創造力放大器。但如果我們僅僅依賴AI生成的結果,而不懂得如何評估、改進和創造,那麼很可能被技術本身所限制。
正如一些教師和家長擔心的那樣,學生可能會利用AI工具來完成功課,這似乎會削弱他們的思考能力。然而,真正的問題不在於使用AI本身,而在於我們是否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地使用它。當我們引導孩子將AI視為「第二個腦袋」,協助他們作更深入的探索和創造時,AI才能真正發揮其潛力。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在使用AI的過程中,既能保有自己的思維深度,又能藉助工具拓展創造的邊界。
![](/wp-content/uploads/2017/11/caption_top.png)
技術與人性的平衡
![](/wp-content/uploads/2017/11/caption_bottom.png)
話雖如此,作為教育者在擁抱AI技術的同時,必須緊記教育的根本目的:塑造完整的人才。我們不僅需要教會孩子如何使用技術,更要幫助他們理解技術的局限,並在使用過程中堅守人類的價值觀。例如,當AI為我們撰寫報告或創作時,我們是否仍能保留自己的聲音與風格?當AI得出的結果影響我們的決策時,我們是否能判斷結果的真善美?這些都是AI教育中不可忽視的議題。
![](/wp-content/uploads/2017/11/caption_top.png)
家庭成為探索起點
![](/wp-content/uploads/2017/11/caption_bottom.png)
除了學校,家長的支持也至關重要。家庭可以成為孩子探索AI技術的重要場所,例如,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使用AI工具,討論生成內容是否合乎實際,幫助孩子建立批判性的思考框架。同時,家長還應鼓勵孩子探索AI的可能,例如可否讓子女透過AI的協助,完成父母職場上的簡單任務或工作。
AI時代的到來,讓我們重新審視教育的意義與方式。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僅僅擁有一個「腦袋」已不足以應對未來挑戰。我們需要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並讓他們學會如何靈活運用AI等新興技術,以創造新的價值。這不僅是孩子面對未來的生存之道,更是他們實現自我價值的關鍵。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