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創校長:社會與學校的藩籬

何謂「社會」呢?廣義是指由個體建構而成的群體,當中具有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當人類之間互動及交往,組合起來便可稱為「社會」。如果從父母的角度來看,「社會」是一個讓子女成長的地方,子女完成學習階段,從學校畢業,離開父母師長的保護(或操控),為生活、薪金、工作、理想打拼,即我們所說的「投身社會」。

作為父母及師長,我們總有一種思維,就是要保護我們的孩子,不讓他們被這個「社會」所同化及洗禮,因為我們都認定社會的價值觀總是扭曲,人性總是醜惡。只要把孩子留在學校這個安全的環境,家長及老師便能夠為小樹苗遮風擋雨,他們就可以健康茁壯成長,毋懼外面的風風雨雨。

但經歷過2019年這個暑假,你真的認為自己有能力把社會與學校分隔嗎?無論你的孩子年紀多大,懂事與否;無論你花多少時間盡力避免子女不接觸政治,他們還是有機會從報章的頭版、電視新聞片段、街上的塗鴉,知道今個暑假在香港所發生的一切。

你的孩子或許會問:為什麼有些示威者要攻擊警察?為什麼警察要腳踢跪下的市民?

讓孩子遠離政治 有可能嗎?

學校本來就是社會的縮影。試想想,學校裏一樣有「衣、食、住、行」等關係,即是「校服、午飯、課室、校巴」;學校亦有「政治、民生、法律、執法機構、一般市民」,即是「學習政策、學生福利、校規、風紀、學生」。既然兩者的體系設計一樣,今天在社會發生的事情,難道就不會在學校發生嗎?

舉例,風紀在執行校規時,少不免會與同學產生一些衝突;教師處理部分學生服飾或髮式等校規時,總會碰到一些校規沒有清楚說明的地方;中文組的老師在處理學生欠交功課的問題上,有需要時,亦會把學生資料轉交訓導老師。大大小小的衝突總會在有人類的地方出現,那麼社會與學校的分別究竟在哪?

學校雖然是社會的縮影,但我們知道「教育」更重要的任務,除了把知識傳遞給學生,還有要教導孩子「價值觀」,如正義、犧牲、堅持等,但同時亦會教導學生如何寬恕、妥協、和平、慈愛、復和等。

灌輸正確價值觀放首位

如果我們可以在學校裏,把灌輸正確價值觀放在要處理事情的首位,便能輕鬆處理大量人與人之間的糾紛及衝突。學生要關心今天的社會,除了單單空談政治外,學校更應該讓學生身體力行,用體驗的方式來接觸社會。我們不能讓孩子一邊說關心香港的未來,卻只是空談眼看不見20年之後香港的政制發展,但就不去關心眼前有需要的人。在這個紛亂的時代,我們更應讓學生先關心今天在學校社區中有需要的人,如學校附近的長者、露宿者或低收入人士。

當學生透過服務學習,更切實了解到現實社會的結構,或可化為更大的學習動力,因為孩子明白用學習來裝備好自己的原因,就是要改變未來的社會,讓社會上的人生活過得更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