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創校長:成長於2020孩子的得與失

新的一年來臨了,萬象更新,總覺得新一年會有一個新開始。但回顧2020年,香港人經歷了非常特別的一年,既有人禍,亦有天災;學生們也體驗了一個不一樣的學年,他們的學習歷程,並不是在校園裏上課學習,或小息時與同窗快樂相處,反之,因為要保持社交距離,大家都各自留在家中,斷斷續續隔着熒幕上課接近一年。究竟這一代的學生,在成長路上,失去和得到的是什麼?

失去團體學習經歷

很多人認為回校上課,就是「讀書」、「聽書」,學習知識。說到學習知識、技能及培養正確態度,學生通過網課或教學短片,一樣學習得到,所以儘管停止面授課,學生並不會因此學不到知識。但學校其實還發揮另一個很大的功能,就是讓小朋友能夠與同齡的同學相處。當中無論簡單至小息時與朋友分享食物,又或與同學衝突發生口角,都是他們體驗與人相處的社交經驗。

香港家庭,一般只有一至兩個孩子,他們停課留在家中,照顧者往往都聚焦在這班小豆丁身上。小朋友喊肚餓,就給他們吃;孩子一句要上洗手間,大家便讓路給他先去。但現實世界,無論是學校的日常安排,或其他群體活動,都不時要等待、要輪候。例如去餐廳用膳,我們需要耐心等候廚師烹調、侍應端上食物;上商場洗手間也需要排隊。

2020年,雖然有些時間可恢復面授課堂,但只得半天,有很多看似簡單的群體活動都無法如常進行:2020年度的小一學生仍未試過在禮堂與全校同學一起坐下,學習以莊嚴的禮儀,參與一次開學典禮;學校的運動校隊代表,幾經努力練習,仍未有機會背負着學校的榮譽,參與學界比賽。成長在2020年的孩子,的確缺失了很多團體的學習經歷。

得到更多親子活動時間

但另一方面,雖然孩子在2020年失去與家人到外地旅遊的機會,但正正一家人所有假期都留在香港,省下來的交通時間,反而可有更深入的親子時間。香港家長對「親子活動」的概念,總是集中在「活動」,要找一件事情來「做」,或找一處地方來「去」。但疫情卻間接幫助大家扭轉了這個想法,沒有「活動」、沒有地方可去,家長反而願意花時間與孩子坐下來,傾談彼此想法,又或玩桌遊、砌拼圖,這些都是香港家長一直忽略的親子空間。

很多家長都覺得2020年孩子用電腦、拍片等技巧高速地進步,我會視之為「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這正好讓大家探討「學習」其中一個重要的原意:裝備下一代,解決未來問題。經歷過2020的孩子,更應體驗到「戴口罩」、「社交距離」、「限聚令」為人們生活帶來的問題。只要家長及學校配合適當的安排,便可讓孩子學習如何解決人類的問題。

以我的小二兒子為例,當我和他商討後,他的科學實驗專題便選擇以「製造新環保外賣餐盒」為題,研究如何用牛奶提煉出「酪蛋白」,並親自用牛奶做出一隻餐碟。雖然做出來的「環保餐碟」硬度、外觀、製作費用等完全不切合巿場標準,但我看重的,卻是他解決社會問題的視野,這亦正是要經歷過人禍天災的一代才能學習得到的。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