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的天空:我們與「同行」的距離

己亥豬年,六月飛霜,漫天風雨,雷電交加,一眾爸媽朋友們,心情怎麼樣?還安好嗎?暑假臨近,有為孩子們安排什麼嗎?你會把孩子的假期擠滿活動?還是隨遇而安,看看情形吧?抑或視乎孩子的興趣和能力,按環境狀况,靈活安排?無他,放暑假的初心,就是想與孩子同行。

暑假屬調整親子關係時機

暑假其實是一個調整父母與子女距離的時機。「距離」當然是指關係啦!回想自己兒時的暑假生活,多姿多采,全然自主,即自行打發自己時間,自己玩意自己創作,那種自由自在的感覺,無法言喻。額外的獎賞就是爸爸每當放假,就會帶我們到公園玩耍,實行connect connect……溜溜滑梯、盪盪韆鞦、爬爬鋼架,這就是半天的節目,再加一個甜筒雪糕便是完美句號。父母子女因為假期接觸多了,也沒有功課默書要完成和準備,矛盾大減,生活滿意度幾乎「爆燈」。距離是兩點之間的空檔,關係是心理間距,是遠是近,是否同行,確實有點主觀與微妙,相對物理空間截然不同,重點在於能否相互聆聽,同行先要同心。

「你們以前也是因為有愛才會結婚生小孩,那為什麼現在沒有?」

台灣較早前有齣電視連續劇被譽為神劇,大破收視率,也有效提出種種社會議題,談的是善與惡——《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提到的議題眾多,全部環繞着現代城市人對道德價值的判斷、網絡媒體的興起及其生態,以至到精神病患與家庭關係等等千絲萬縷的糾纏,讓人反省良多。其中提到一個家庭本來幸福快樂,父母為專業人士,育有一兒一女,可惜因為不幸事故,夫婦陷入不解和糾結的關係中,臨近決裂,醞釀離婚,此時,小女兒向父母提了一個問題:「你們以前也是因為有愛才會結婚生小孩,那為什麼現在沒有?」夫婦二人當下就無言。劇情最後講述此家庭最終步出陰霾,轉捩點是能夠找回真正初心,讓愛化解僵局與危機。

豐子愷先生有一篇散文叫做《漸》,師長爸媽不妨細讀細想:「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漸』……在不知不覺之中,天真爛漫的孩子『漸漸』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俠的青年『漸漸』變成冷酷的成人;血氣旺盛的成人『漸漸』變成頑固的老頭子。因為其變更是漸進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秒一秒地漸進……」許多時,我們都在不知不覺間,完全不在意時,忽略了那個「漸漸」,也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轉變,與人或與己的距離是遠還是近了。

真誠自省自覺 才能同心同行

「知」(Being aware)是駕馭變的竅門,因此無論順逆,透過真誠自省自覺,才能同心同行,希望就在雲後面。

作者簡介:擔任管理工作超過廿五年。認為孩子的發展有着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經歷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幸福。

文﹕楊永明(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