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房四寶:誰是貧窮?
這天,跟學生們討論香港的貧窮問題,這不是要考核的課程內容,卻是每一個孩子都有權知道、可以關心的課題。因為,在我來看,教育是一個與孩子一起尋真的過程,也是一個讓人更有能力去活出美善的過程。我們所生活的城市並不是一座公主城堡,不必把我們所遇見的人和事童話化。根據政府在去年12月底的公布,香港於2019年的貧窮人口數字又再創新高,即使疫情仍未開始爆發,這個城市的貧窮人口已超過149萬。
或許,我們都認定基層家庭的孩子就是不幸的一群,他們生在貧窮人的家庭,父母沒有資源、沒有知識、沒有支援,生活缺乏空間,也缺乏愛;相對於他們,我們的孩子就是幸福的,假如學校能給子女認識多一點貧窮人的苦况,看多一點劏房家庭的環境,就可以讓他們明白自己是多麼幸福,不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可是,這並不是我在基層家庭中所看見,也不是我想孩子們認識貧窮人生活處境的原因,因為貧窮人並不是為使富人感到幸福而存在,他們是我們的鄰舍,有時,我也分不出真正貧窮的是誰。
想起一名住在劏房的少年。許多年前,他在港出生,隨後,就跟父母回內地生活,可是好景不常,父親患上糖尿病,且愈來愈嚴重,不單影響了視力,雙腳也因為細菌感染而要截肢,父親失去雙腿,也失去工作能力。或許是生活巨變所帶來的壓力,他的媽媽後來也確診患癌,一家生活非常困難。
由於在香港出生,少年在內地沒有戶籍,成長更不容易。於是,他的父母就向親友借錢,把他送回香港升讀中學。起初,他對香港滿有憧憬,因為這是一個富裕的城市,以為一家可以不用再捱窮。誰知道,來港後的生活原來只是貧窮的延續,而且比過去的日子更苦。一家三口,只能在深水埗租住一個狹窄的劏房,少年的全部生活空間就只有一張上格牀。因為說話有口音,他在學校選擇沉默,也交不到朋友,每天由劏房走到學校,由學校回到劏房,這段路,重複地走,卻不知還要走多久。
或許別人都會想到他的困苦,有一回他生日,我問他:「可有什麼事情會令你感恩嗎?」
生活上富足 生命卻貧窮
「很多。」沒想到他這樣說,他續道:「每天起來,可喝到媽媽給我煲的熱水,我就感恩;可以一家人一起吃飯,可以穿著校服上學,我也感恩。我最感恩的,是有一對很愛我的父母,但要他們陪我住在一個狹小的劏房內,我覺得對不起他們。我希望可以用我以後的生日願望來換爸爸媽媽的身體健康,我會努力讀書,給他們幸福。」這名少年,兩年後,真的考獲全級第一名。他給我看見的不是他生活上的貧窮,而是他生命的豐富,他對父母的感恩。即使是一杯淡而無味的水,他帶着感恩去嘗,就喝出一份愛的味道。
真正的貧窮,不在於生活,而是生命。今天,我們的孩子懂得感恩麼?我們所做的,是否只是生活上的富足,反倒令孩子的生命變得貧窮呢?
文:歐偉民
作者簡介﹕救恩學校(小學部)校長。愛文字,更愛孩子,堅信親子關係比學業成績重要,在理論與實戰中猛然發現,夫妻關係才是子女快樂成長的基石,育有2女1子。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