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青:羊群效應的禍害
小朋友愛跟風模仿,成年人又何嘗不是。資本市場猶如賭場,開宗明義發財埋便、二仔底死跟身邊贏家押注卻誤墮天仙局者,也不在少數。羊群效應(Herd Behaviour)已成為經濟學研究中最常被引用的行為現象,更成為歷史上不少金融經濟泡沫形成與最終爆破的源頭。
訓練小朋友獨立思考的重要,從另一角度看,學習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之同時,也必須了解身邊市場現象與行為之形成,才能知己知彼,縱使未至於能百戰百勝,仍可提升勝算。不少歷史案例告訴我們,財務決策並非百分百出自理性,研究經濟學理論不能忽視人性與心理的研究,今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行為經濟學之父塞勒(Richard Thaler) 的跨學科研究成果,正好解釋了人類行為的非理性面。
羊群效應之形成,正好利用了人類貪婪的劣根性,偏偏永遠成不了領頭羊,最後卻落得被魚肉的受害者,羊群都有以下一些不變的共通點:
1. 欠缺獨立思考能力,難以建立個人對事物的獨有理性預期
2. 欠缺第一手資訊,要參考別人的行為反應,作為自己下一步行動指標,形成盲目跟風模仿
自從兩大美國期貨交易所——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及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 為虛擬貨幣比特幣(Bitcoin)推出期貨以來,本來只用於網絡遊戲玩家交易用的比特幣,價格走勢有如過山車,轉眼間已經從年初首次突破1000美元,以令人瞠目結舌的超高速累積爆升近20倍至迫近2萬美元大關,之後再於短短一周內一度重挫40%後,下破11,000美元,然後又強烈彈升再度上攻15,000美元關口。
虛擬比特幣隱藏泡沫?
每一個大時代,都會伴隨着一種稱為「泡沫」的特產,然而,現實中真正身體力行鋌而走險,富貴險中求,從價格波動中獲利者,畢竟只是少數。
環球投資市場熱議的虛擬貨幣比特幣,升幅與升速足以媲美堪稱人類金融史上最強三大泡沫:荷蘭鬱金香狂熱、英國南海泡沫、法國密西西比騙局。虛擬貨幣比特幣,風險就隱藏在其「虛擬」二字,如何防止電腦系統因出現大規模死機觸發的資料流失或被盜的風險,至今仍未有予人足夠信心的機構肯走出來解畫甚至作出承諾,卻已形成熾熱的炒賣投機氣氛,更讓對科技一知半解甚至識條鐵的,從不敢挑戰到趨之若鶩,近期坊間已有報道指,有業主把居所加按抵押以取得資金炒賣比特幣,令人意識到及開始質疑這個現象是否代表泡沫已若隱若現。
十七世紀初被引進當時環球貿易與金融中心的荷蘭鬱金香,量小又難以培植,被塑造成富貴人家身分象徵,在物以罕為貴、供求效應驅使下,一個鬱金香球莖的價值曾相當於110盎司黃金,甚至一座豪邸。當坊間開始廣泛流傳有人為博一莖而一擲千金,就會惹來怕執輸的人。直至有一天,價格大上大落,最終須由政府介入了結整場鬧劇,惟始作俑者早已袋袋平安,跟風投機的羊群卻手損腳爛。
在已經塵封的經濟泡沫歷史事件中,劇情總是荒誕得何等雷同,History repeats itself but never in the same way。一切泡沫從形成到破滅,都離不開「羊群效應」的驅使,從中晤出了一個道理,就是羊群心態最危險,人棄我取是正路,「眾地莫企」被視為老生常談。反過來看,沙士(SARS)事件一役與金融海嘯危機中,跟風互相踐踏沽股沽樓者,今天驀然回首,亦是恨錯難返。然則,去年初未有人看港股有運行,有人膽敢作出恒指四萬點目標豪言之時,成為被取笑的極少數分子,但港股果然有突破;反觀現時坊間以至投行對2018都充滿樂觀預期,自己是否應該審慎一點,大家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