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教語文形式勿忘意義

語文教學有兩個取向,分別着重語文表現的形式,以及語文表情達意的功能。形式與意義,兩者皆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然而,當我們設計教學活動時,有時會顧此失彼,過分注重形式,而忽略意義。就如一些我們選用的句子,雖然符合語文規則,但在日常生活中,卻幾乎從來都不會這樣用。以下舉例說明之。

「陳大文有口」 不切合生活用語

有幼稚園低班的主題是「我愛我的家」,教師設計了以下「姓名練習」:

請寫上自己的姓名

____有口

____有手

____有眼睛

____有耳朵

這份練習的目的,明顯是讓幼兒重複書寫自己姓名。不過,值得思考的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否說出句子「陳大文有口」?在什麼時候會這樣說?是否別人不知道陳大文有口,因而我們需要澄清誤會,指出「他其實是有口的」?語文的功能是傳達意思,這句子又表達了什麼?

另一例子,是小學一年級英文科的,男生與女生在對話:

What are the children saying? Write.

Girl: I am a girl.

Boy: I am a boy.

為什麼我們要告知別人「我是男生/女生」?莫非別人看不出來?我們的性別很難辨別嗎?

此外,教師經常會使用命名練習,要求學生說出/寫出不同物品的名稱。例如:在小一英文科課題「Things I bring to school」,有練習展示桌子上各式各樣的文具:

What are they? Write.

a pen, a pencil, a book, an eraser, a pencil case, a school bag, a ruler

這練習的確有助豐富學生的英語詞彙。然而,命名本身是否我們平日會做的行為?假如讀者走進文具店,會否看到每樣文具都會說出它的名稱?這行為是否符合日常生活經驗?

眼耳口鼻到處走?

筆者在小一普通話科的教材中,找到以下兒歌:

你的眼睛在哪裏?在哪裏?我的眼睛在這裏,在這裏。

你的耳朵在哪裏?在哪裏?我的耳朵在這裏,在這裏。

你的鼻子在哪裏?在哪裏?我的鼻子在這裏,在這裏。

你的嘴巴在哪裏?在哪裏?我的嘴巴在這裏,在這裏。

為什麼眼耳口鼻會到處走?掉到不同的地方,不知所終?

最後的例子,是小二普通話科的,練習展現4名學生圍坐交談:

第一名學生說:「我有一雙手,你呢?」

這學生為何需要告訴同學「我有一雙手」?還要反問「你呢?」難道同學們都有不同數量的手?

其實,以上練習的教學目的是闡釋普通話的變調,讓學生明白「一」的不同說法。在「我有一雙手」中,「一」是用第四聲;但「我有一個書包」中,「一」卻是用第二聲。因此,活動強調的是普通話的形式,不是意義。

語文的形式與意義,兩者都同樣重要,不可偏廢。教師設計活動時,宜同時考慮兩者。當教師選用句子時,可嘗試思考一下:自己平日在什麼情况下會說出這句子?這樣分析過後,就可避免出現上述偏重形式而遺忘意義的情况。

文:林浩昌(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