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提升孩子幸福感
隨着疫情緩和以至防疫措施解除,本學年的學習活動相繼回復正常,學生的笑聲及笑臉再次出現於學校的不同角落。父母及教師為了讓他們能追回錯過了的學習時光,都急於為他們安排滿滿的學習活動。孩子在短時間內要追趕課程進度,但沒有太多機會學習一些技能(如社交技巧、溝通技巧等),或會感到不知所措。
尋找個人價值提升幸福感
宏恩基督教學院及晉峰青年商會於2022年發布的「香港學童情緒健康問卷調查」指出,逾一成多學童感到抑鬱及焦慮,而這些症狀往往與自我形象、情緒管理及做事的主動度有關,這反映孩子的壓力源自於他們的日常生活,影響着精神健康,導致抗逆力不足。正向心理學之父馬丁.沙利文博士提出以PERMA model來建立豐盛人生,從尋找個人的價值來提升幸福感。P-E-R-M-A分別是指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參與(engagement)、關係(relationship)、意義(meaning)和成就感(accomplishments)5個幸福元素。筆者認為,協助孩子尋找「參與」(engagement)及「關係及連繫(relationship / connectedness)為提升個人幸福感的關鍵。
讓孩子參與 建構緊密連繫
在成年人的世界中,有參與的機會是讓我們感到滿足的其中一個要素,孩子亦然。當孩子有機會參與的時候,他們會感受到被接納成為群體的一員,從中找到在群體中的關係及連繫。所以,家長在作出與孩子有關的決定時,可以邀請他們一起參與討論,即使微小如每月訂飯盒的選擇、參與哪一項課後活動,甚至是購買他們的電子學習工具,他們都能享受到做決定的樂趣,也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雖然孩子的經驗不及成年人多,亦未必能即時想到一些具體意見,但這些機會都有助建立他們願意參與、主動及尊重地表達意見的習慣。若想提升孩子的主動度,與他們溝通的方式就十分重要。
家長擔心孩子作出錯誤選擇是人之常情,我們都不希望他們走了一條迂迴曲折又沒有結果的道路,所以很多家長在孩子尚未表達意見之先就為他們作出決定,循例地聽聽他們的分享,然後加上自己的意見,希望他們跟隨。然而,溝通是雙向的,聆聽他們的感受,並展現一個接納的態度,能讓他們感到這是一個參與的機會及權利,從而建立雙方正面的關係,並建構緊密及可靠的連繫。如果孩子從小缺乏參與及表達的機會,成長中就缺少了「參與」及「關係及連繫」兩個關鍵元素,較難實踐PERMA model中其餘3個的幸福元素——正面情緒、意義及成就感,達至一個精彩、豐盛的人生。
因此,鼓勵孩子多表達自己,在彼此分享之時多欣賞、少批評,也可以主動分享,與他們打開話題,讓他們信任我們的同時亦感受到被信任,建立一個與別人互相尊重的正面關係,找到自己的價值,從而提升個人的幸福感。
文:林浩瑋(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