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學以致用與香港教育(上)

要談學以致用,從來都是口不對心的事情。社會一方面看年輕人一代不如一代,大學畢業生不能夠一受聘便各就各位,「學用落差」是近年新興的用語。但另一邊廂,社會又是否真心追求學以致用呢?這死結一直纏繞着學術至上的文化,包括亞洲儒家體制的高效教育制度(high performing education systems)。

職業教育 符合學以致用政策

二戰後香港人口膨脹,但當時普及教育還未正式推行,不少學童未能接受教育。然而,隨着香港從轉口貿易港發展為工業城市,六十年代的工業化推動職業教育開始扮演重要角色。有見及此,當時港英政府於六十年代開設工業中學與職業先修學校,協助這些學生成為學徒或半熟練技工(semi-skilled workers),在接受在職培訓後成為專業技工。由於在未推行普及教育前,接受教育並非必然,故入讀這兩類型學校有助培養青年人的「一技之長」,提升就業能力,故深受當時家長及社會歡迎,屬職業教育在香港光輝的時刻。八十年代香港工業開始北移,香港經濟需要轉型邁向知識型經濟,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渴求有增無減,形成社會興起「大學至上」的風氣。加上中國人社會「工字不出頭」的文化基因,以及高等教育的擴張,導致職業教育的升學階梯被視為「次等」選擇。不過,前任特首梁振英任內致力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2015年推廣職業教育專責小組建議職業教育及培訓重塑為「職業專才教育」,涵蓋達至學位程度,而當中有很大比重為職業技能或專業知識的專門內容的課程。職業專才教育能培養學員的專業知識、實用技能和應有態度,讓他們在廣泛的職業專才教育相關職業或行業有效地履行職務,成為具價值的升學及進修選擇。

由此推斷,「職業專才教育」是香港社會推崇學以致用的一個政策面向。

美國著名教育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在《民主與教育》一書中闡述,事業導向乃教育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教育過程應當幫助年輕人尋找自己獨特的志業召喚(vocational calling),他強調召喚是初步而非單一的,通識教育和主修科的相互配合,能夠準備年輕人將來在自己的社會崗位中,作積極參與的公民。

「從實踐中學習」

在杜威的哲學中,教育必須與社會生活經驗有密切關聯,非囿於被動地接收、累積或重組課堂的知識,所以他提倡「從實踐中學習」原則,學生才能在回應自己志業召喚的動機下,通過實踐過程中的經驗學習,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與重點。為此,杜威建立了實用主義的教育學說,開拓了「體驗式學習」先河,亦成為專業教育(如醫生、教師培訓)的主要學習方法。實際上,如何將「職業專才教育」學到的知識有效運用到社會方為理想?下回再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