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拼盤:Hello!機械人同學

子女的校園生活或學習情况,總是移英港人家庭圍聚時離不開的話題。聽來的故事苦樂參半,而孩子們面對的學習及文化挑戰亦比想像中多。有時候我會想:在講求自由、愉快學習和種族共融的英國教育價值裏,土生土長的英國孩子,其校園生活是否真的快樂無憂?

今年初開始,我在小鎮內一所公立小學當上全職助教,負責小六級其中一班,算是有機會觀察和體驗英式教育的真貌。

每天的15分鐘小息和1小時午息,絕對是學生的快樂時光。偌大的校園有多個「放電」場地,硬地操場、草地小山坡,又設多個森林系大型遊樂設備,美觀又好玩。一到小息午息,全校學生恍如開籠雀,個個飛奔去玩——或三五成群打球,或大伙兒隨意追追跑跑,只要不屬損人傷己的危險行為,在場當值的教職員都不會隨便干預,任學生盡情放電就是。

英國小學的確少了港式教育的百般規條,學生遊戲時遊戲,固然痛快,那麼讀書方面呢?

首遇對紙張敏感學生

作為助教的我,每天的重要任務是全天候「駐場」,在課室協助有學習需要的學童,例如學習遲緩、讀寫障礙、自閉症或專注力不足等。在我班上,便有一個對紙質敏感的感統失調小男生,這種特殊的學習需要我還是第一次認知。

為配合他的特別需要,教師或助教在派發工作紙前,會預先用過膠片包住給他的那一份;又或有些課堂作業,容許他透過電腦打字或白板來完成,以免他因接觸紙張而情緒失控。鄰坐同學不會因他有特殊學習需要而「標籤」他為麻煩人,反倒經常樂做他的小幫手,互助互愛。校方和同儕間的體貼,無形中建構了愉快學習的環境。

最近我在拜讀英國人氣青少年小說女作家Lisa Thompson去年新作The Small Things,故事中的Ellie因病患而需長期缺課,養病期間為了不失學習機會,便找來機械人代之上課——代表Ellie的機械人會被置於班房中,一經啟動,便可擔當校內教師和校外學童的中介,教師實時的教導透過機械人得以直播,而Ellie亦可通過它作即時回應。

故事拼盤:Hello!機械人同學
「助學機械人」可讓缺課學童如常「上學」。(網站圖片)

代課機械人 幫缺課學童即時回應

這種隔空式的師生互動,原來真有其事!大概10年前,挪威就有教育科技公司成功研發「助學機械人」,幫助因病而長期缺課的學童安在家中或醫院如常「上學」,這一來既為孩子提供學習機會,亦讓他們如常保持社交,不至於如置身孤島。

這書反映了英國共融教育的美好一面,然而最觸動我心的,倒是對女主角Anna(Ellie的同班同學)的成長掙扎的描繪。一個家境一般的高小女生,雙親須出外謀生,日常的親子活動就是下課後到超級巿場「掃平貨」。一家四口經濟捉襟見肘,除了基本教育,Anna父母已無法給予額外的學習資源,而環繞Anna的同學卻各有多姿多彩的課外活動及家庭生活,相較之下,Anna尤感自卑和孤單,亦為討好別人,而扭曲真實的自己。

原來這一代的英國小孩有這樣的心靈掙扎。聽多了移英港孩的學習挑戰,這短篇小說給我打開另一扇能窺探英國學童心靈世界的窗——他們在學校不盡是快樂無憂,成長煩惱天天都有。不知在未來的上課日子,作為助教的我又能貼近多少顆孩子心呢?

文:CanCanMa

作者簡介:ungoogoo故事館創辦人、香港繪本作者,著有繪本《我不想唱歌》。曾任編劇、編輯及兒童節目說書人。原為跟女兒伴讀,後來體悟繪本的力量,愛上說故事;也因繪本,發現更多生命的寶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