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創航道:萬物皆可LBD

踏入9月,又是莘莘學子開學的時節,教育大同的學校同行者School Walker,早前亦為了迎接新學年,與教師同行這條體驗學習法Learning by doing(LBD)之路,親身經驗了一次體驗學習。

我們參加了一次麵包造型體驗班,親身動手做,設計自己的麵包造型,完成後還可以帶走6個製成品與家人分享;我們不止在「做」,也在做中「反思」萬物皆可LBD的題目,在等候麵包發酵及焗麵包時,一起分享和交流。

感創航道:萬物皆可LBD
學校同行者一同製作麵包。(作者提供)

那透過這次麵包造型體驗班,究竟我們學到什麼呢?

體驗學習 成功在於反思

體驗學習法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成功不在於體驗,而在於反思。例如一個人經歷很多次戀愛,並不保證他會成為好的戀人;重點在於每次戀愛中和分手後的反思;做麵包不單是跟隨指示,當中也有豐富的反思空間去沉澱學習。提倡教師必須成為反思實踐者(reflective practitioner)的Donald Schon指出:「反思實踐(reflective practice)是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對行動有反思的能力」;Schon更提出3個層次的反思:

1. 行動中的認知(Knowing-in-action)

做麵包其實要掌握很多知識,導師一開始帶出「麵包是否有益的食物」的題目,他指出工廠大量製造的麵包或會缺少完整的發酵過程,以至麵包未能完成分解碳水化合物,減低營養價值;這樣大大提起我們的興趣。他也講解麵粉的特質、製作的不同步驟和功能,以及對麵包師傅角色的理解。例如:原來麵糰是要透過循環不斷地施壓才會固定形狀,單從兩邊拉的話,它是會回彈和縮短的。這些態度、技能和知識的認知都能在製作麵包的行動中得到提升。

2. 行動中的反思(Reflection-in-action)

學習不單是傳授,或是模仿導師所做;也可以有個人化和內化的可能。我們總共製作兩款麵包,每款3個;所以我們都會在短時間內重複做3次相同的事,因此一次會比一次更掌握適當的技巧,但同時每一次都是一個反思的機會,讓自己做得更好。

團隊學習是另一個反思的好機會,因為可以參考同伴,有不明白可以尋求幫助,有人快有人慢,但都是非競爭的友伴,互相加油和打氣。每個人都按自己喜好,加入不同分量的材料,在團隊互動中散發彼此共學的氣氛。

3. 行動後的反思(Reflection-on-action)

行動後,最享受的就是「自食其包」之時,首先是檢視成品有沒有走樣,例如其中一款星形包就有可能出現飛邊的現象,這提供了回饋給製作時黏合力度的反思;吃包時,導師提供了手冲咖啡配搭麵包,在享受成果的同時,也回想自己在過程中做了什麼導致最後的結果;比較不同包的口感、質感和營養價值;最重要是對坊間的麵包忽然產生了一種新的認知,這些也是行動後的反思。

學習成果帶入生活

體驗班會有下課的時間,但當我拿着6個製成品回到家中與家人分享時,這學習的巨輪卻仍在滾動,將我的學習成果帶到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這就是體驗學習法的奧妙之處。

祝願各位教師能在新一個學年成為反思實踐者,為你的教學添上色彩。

文:杜一選(教育大同學校同行者)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