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雞媽媽:遇上麥理浩徑開路人

在山上認識一名退休的漁護署「老總」,聽他聊到入職之初如何開闢山徑,興味盎然。

華勝大哥在西貢出生,從小愛往海邊跑,讀完中四便到勞工處找工作,1979年成為漁農處(漁護署前身)工人。1970至80年代是香港山徑長得最快的時候,除了有酷愛遠足的前港督提倡,還得力於時勢——六七暴動後,當時的港英政府為社會把脈,認為必須向青年提供更多康樂空間以抒發精力,於是麥理浩徑在1979年正式啟用。之後繼續延伸,把散落郊野的村路、小徑和馬路統統串起,再加設地圖、指示牌和燒烤場等設施,最終成為延綿100公里、包攬山海景致的遠足山徑。

砌大灘燒烤場有成就感

我們今日若到西貢路段郊遊,很可能會踏上華勝的心血,廣東話說法是「留低唔少腳毛」。可是,原來上班第二天,他已經想辭職了。

「第一日到大灘返工,用擔挑搬沙石到斜坡砌燒烤地點。搬足一日,膊頭又腫又痛,點知第二日返工又要搬過。我話,再咁唔撈了。」是心底話還是出了口?「真係講咗出口㗎,結果上司安排第三日改去山徑收垃圾。」說完,他自己也笑了。

但很快,他又回頭開山徑了,畢竟那兒最缺人手。可是他不再投訴——肌肉和心態都慢慢適應了勞動,甚至開始感到自豪。印象最深的一次,正是大灘的燒烤場完工時,「原來可以喺斜坡度闢個平面出嚟,仲將啲爐砌到靚靚」!最辛苦的工作帶來最大的成就感。

別以為華勝的工作只需牛力,其實要應對的工種非常多樣,而且常常很燒腦。單說修路——這條路徑該從這邊還是那邊開?怎樣判斷坡上的水流?如何導走免得破壞山徑?這裏能就地取材嗎?最適合哪種砌法?該選哪顆大石,放到澗中才貼貼服服,讓遊人安全踏過?怎樣評估路人的心理和使用習慣,避免走出更多岔路來……很多決定都需要臨場判斷,智慧、技術和經驗缺一不可。

華勝的口袋裏還有很多精彩的小故事:野宿深山一連幾天開路,由伙頭帶爐具上山煮食,遇着海邊路段,小伙子趁休息一個個跳進水裏涼快,某回還抓到石斑魚加餸;下雨時水分豐足最好下樹苗,但要防範天氣,因為打雷會奪命。真是不容小覷的工藝,更會帶來滿滿的成就感。

退休後做義工 教導年輕人

退休後,華勝繼續參與維修山徑的義務工作,還向年輕義工親自示範和教導。不真心喜歡這工作,不可能如此,「梗係自豪啦,話晒啲路自己有份開㗎嘛」。

書寫此文時DSE剛放榜,很想借華勝大哥的故事讓大家都舒心些——路從來不止一條,重要是找到自己喜歡、看到價值的東西,全情投入,收穫自然豐沛。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