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說「好話」的秘訣(上)
新一年開展,相信不少家長都會跟孩子訂立新年目標,寄望孩子好好成長。筆者幾乎可以肯定,沒有一個家長不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好人」,雖然對何謂「好人」的定義可能略有不同,但估計必定包括「樂於助人」。究竟家長如何透過改變對孩子的說話和讚賞方式,使孩子更樂於助人呢?看看以下情景:
情景1:
晚飯時間了,孩子今天自動自覺地收拾餐桌,協助你「開飯」。你會如何讚賞孩子呢?
A. 你幫媽媽手,真係乖,謝謝你
B. 你真係好孩子,幫媽媽手
情景2:
公園裏,有小女孩跑跳時跌倒,你的孩子主動上前問候,向她遞上紙巾。你會如何讚賞孩子呢?
A. 你安慰小妹妹,好有愛心,媽媽好欣賞!
B. 你真是一個好有愛心的小朋友,媽媽好欣賞你安慰小妹妹
究竟讚賞方式A還是B較佳呢?細心一看,方式A主要讚賞孩子的行為,着眼點在行為本身,屬於一種「外在」讚賞,比較屬「個別事件」;方式B主要表揚孩子的品格,友善、有愛心、 樂於助人等,均屬於孩子自身的「內在」特質,有如「身分認同」。
稱讚品格比稱讚行為 效果更持久
專研究行為科學的學者Christopher J. Bryan的團隊,2014年在心理學期刊《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發表研究,指出當孩子發揮「舉手之勞」去幫助別人時,如果聽到別人讚賞他是「友善/有愛心/樂於助人的孩子」(即讚賞B,重點放於內在個人特質),孩子將來有較大動機去主動幫助別人,因為孩子能夠建立「身分概念」,漸漸認為自己屬於「友善、有愛心、樂於助人」的組別 (categorical membership),這種「組別式讚賞」(即讚賞內在特質)能引發孩子的內在動機,做出符合該身分類別的利他行為(prosocial behaviours),持續樂於助人!
從以上分析可見,孩子持續助人的動機乃源於對「樂於助人組」的歸屬感;然而「針無兩頭利」,當孩子在助人時出現了差池,令他們反過來擔心自己根本無能力去助人,甚至不屬於「樂於助人組」,「組別式讚賞」效果豈非弄巧反拙?很抱歉,的確如是,原因和細節容下次再談!
(插圖:Stephen Y.C. Lo)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