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紛爭中穩定家庭(一)
反修例風波持續5個多月,執筆之時再有嚴重人命事故,大學生身亡、示威者中槍、中年人被燒傷等,均令不少香港人痛心。筆者不是政治或警務專家,對於社會如何回復平靜,重新上路,與不少香港人一樣實感無能為力。然而我們可不能肆意地讓這份無力感不斷擴散,否則長遠會影響兒童的心理和精神發展。因此嘗試以家庭為單位,探討家長可以如何協助孩子擺脫「無力感」:
停一停想一想 免理智受情緒奴役
(一)激烈事件生起激烈情緒,產生激烈的「負能量」,無論是衝突的各方,皆有可能在盛怒之下,「心」受到「奴役」(見「怒」:即「心」被壓倒在「奴」之下),成為憤怒情緒的「奴隸」。家長和孩子之間,在面對各式各樣的衝突場面時,有可能受到負面情緒影響,產生不符日常行為規範的激烈表現。因此家長需予以警惕,自身示範及引導孩子在激動時「停一停、想一想」,以免個人理智受到情緒奴役。
(二)我們不是情緒的奴隸,卻可以是情緒的「朋友」,因為不同情緒着實在我們身上發揮不同用途。在社會衝突中,不同的負面情緒發揮各自的功能:
˙「憤怒」反映我們追求公平公義的堅持,同時提醒我們不要讓潔淨心靈成為情緒的奴隸,失去自我控制
˙「哀傷」出現於當我們珍惜的人、物和價值受到損壞和傷害,反映我們對人的愛和對社會的關懷
˙「恐懼」是讓我們思考自己行動的一道明鏡,在價值追求表現得勇往直前的時候,想一想自身安全和他人感受,遠離危險,終究體現「免於恐懼的自由」
家長和孩子明白情緒「好朋友」的功能,能夠減低雙方在風波中的「無力感」,心靈也較安穩。
(三)聖經說:「愛裏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約翰一書 4:18),這句話不論宗教信仰,家長皆當謹記在心,無論社會上有任何風雨,家長可沒有放棄孩子的理由或空間,家庭也定當是孩子的「避風港」,讓孩子感到安全安穩。
至於在持續的社會紛爭中,家長如何建造安全安穩的家庭,增強對自我的「可控制感」,我們下一節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