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家長態度A.C.E. 栽培資優兒
相信凡家長均希望自己的孩子精靈聰敏,資質過人;如果同時又勤奮向學,成績卓越,這樣就更加夫復何求。筆者一向相信,每一個孩子均有自己的天賦與才能,只要用心做、專心做,機會到就會發揮出來。而當提到「天賦」、「資質」時,難免大家都會想起那屬於「一小撮」的資優生。而究竟培育「資優」兒,是否只關那些少數的家長或孩子的事呢?
8方面智能 各有專長
傳統上,標準智能測試的分數(即Intelligence Quotient、IQ、智商)的確是其中一項可供參考的準則,以判斷孩子是否「資優」。智商有助推測一個人在不同方面,例如學業、邏輯推理、解難等方面的不同表現,因此IQ高的孩子,很多時會讓家長感到他聰明、反應快、成績好。直至30多年前,加德納教授(Pro. Howard Gardner)開始提倡多元智能的概念,人人都有語言(linguistic)、數理邏輯(logical - mathematical)、空間(spatial)、音樂(musical)、自省(intrapersonal)、人際(interpersonal)、身體動覺(bodily-kinesthetic)及自然辨識(naturalist)等8方面智能。但不同人在各方面智能的擅長程度各有差異,因此按照加德納教授的說法,其實人各有「智」,各有專長。
另一方面,阮儒理博士(Dr. Joseph Renzulli)提倡一個更寬廣的資優定義,旨在考慮孩子是否資優時,除了考慮孩子是否有較出眾的智力或在多個特定範疇中有過人的能力(intelligence或作ability),亦考慮孩子的創造力(creativity,即孩子對事情有高敏感度、好奇心、原創和開放態度),以及對特定範疇表現出高度興趣、熱忱投入、堅持不懈等(task commitment或作enthusiasm)。要培養孩子的Ability、Creativity、Enthusiasm(A.C.E.:能力、創意、熱忱),家長亦不妨保持A.C.E.的育兒態度:
A–Accepting:接納子女有其獨特之處,不時有自己的想法,讓孩子有一定的空間保持真我,同時引導子女欣賞各人的差異,包括自己與他人的不同
C–Courageous:有勇氣地去認識和接受孩子的多元想法,容許子女多作決定,並跟他們商議與他們相關或影響他們的事情,引導孩子思考自己所決定的,當中的優次、優勢、風險和危機
E–Encouraging:多鼓勵孩子不同方面的發展,與孩子保持開放的溝通模式,鼓勵孩子在自己感到興趣的範疇投入及堅持,同時接受家長本身和孩子都可以不完美,協助孩子明白何謂「適可而止」,避免「完美主義」
其實不論孩子是否在能力上資優,但凡家長都可以保持A.C.E.的育兒態度,使孩子變得更有能力、創意,對不同事情也能更「有溫度地」熱情投入。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