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維特:治癒那個羞恥的小孩
之前談到,「內在小孩」的定格往往影響我們現在成人的狀態,若能探索和療癒內在小孩,自己與子女之間、以至親密關係中的碰磕,也會微妙地變好。然而,如何療癒那個曾被傷害的內在小孩呢?
最近,我嘗試接觸自己內在的羞恥感。羞恥,是人類最深刻隱藏的一種情緒。一般情緒都有相關的身體表達方式,例如哭泣表達悲哀、吼叫表達憤怒、顫抖表達驚慌,但羞恥無法外露,也沒有一種表情能清晰表達。那種無地自容的感覺,唯有透過躲藏來表達,以致這種傷痛往往埋得更深,更難被發現。
不久前,我擔心着照顧奶奶的事情,緊張地仔細提醒丈夫。他雖沒說出口,但我清晰感受到反感,知道他有一種被施壓的感覺,不想我再開聲。我明白他的感受,但同時內心也頓感委屈,覺得自己的熱誠關切被誤會為試圖施壓和操控,於是嘗試澄清,告訴丈夫自己完全尊重他,無半點施壓的意思。那一刻,我突然察覺到自己很着緊澄清。面對誤會,是否人人都會那麼在意的呢?還是有人可以較輕巧的處理呢?然後,我看到自己對被誤會有很強烈的羞恥感。那是一種自我被毁滅一樣嚴重的痛。
重新確認傷痛
羞恥不是與生俱來,是被給予的。小時候受到的羞辱,我們會把它「複印」到長大後的生命中。而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收藏恥辱的專家,會把恥辱偽裝成保護自己的東西,例如對他人的蔑視、絕對的順從,又或強迫自己事事完美。九型人格理論中的完美主義者,是因為對某種秩序的渴望而追求完美的。但我不是那種完美主義者,驅使我力求不失的背後,是一種根深的害怕。有朋友說她也一樣,因為害怕再像小時候那樣被指摘,害怕那種被人指出來當眾羞辱的感覺,她會比任何人都先羞辱自己。自己做得稍不夠好,她都先把自己踐踏,這樣自己就「安全」了。
我一再探索那個如同毁滅自我的羞恥源頭。較清晰的一次在小學一年級,老師說我多次默書滿分,送我一個娃娃做獎勵,突然得到老師讚賞,我內心十分快樂。那是物資匱乏的年代,老師只能送我一個沒穿衣服的娃娃,但已是我唯一的玩具。上中學的哥哥回家見到那娃娃,卻狠狠質問我是從哪家偷來的,他說我沒可能有錢買,老師也沒可能送「沒穿衣服這麼醜怪的娃娃」給我。幼小的我百辭莫辯,只能悄悄哭、傷心地把「醜娃娃」藏起,後來索性棄掉了。
哥哥其實內心疼我,我明白年少的他會看錯罵錯,心裏早已沒有怪他;也一直以為娃娃既已丟掉,自己也沒事了。如今回想,我才明白這件事還沒了結。原本象徵嘉許、確認自我價值的娃娃,在一天內成為了羞辱、自我捨棄的印記。我必須重新確認她、確認自己,清洗那份傷痛。自癒的方法,不是找哥哥討回公道,而是找來了一個娃娃,為她起名「小愛」,像那天收到禮物時一樣,溫柔地為她梳頭髮。對不起小愛,你是很好很漂亮的娃娃,我不會再捨棄你,我愛你。
我嘗試溫柔的告訴內在小孩——我明白你,你是很值得愛惜的好女孩,你真的很難受。哥哥有他自己的風暴,他不自覺地傷害了你,其他大人也有他們的難處,沒有在你需要時保護你、肯定你,他們都不懂表達愛。但成人的我,已經有力量照顧你、保護你。我會永遠明白你接納你,你不用害怕犯錯,不用事事完美。我會永遠永遠愛你。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