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導航:同理心 同你傾
每次舉行家長小組,我都會和家長作角色扮演練習。第一回合,A家長先分享一個自己喜歡的活動,而B家長要扮演一個對抗A的角色,無論A家長喜歡什麼也要反駁,質疑該活動沒有意義;第二回合角色轉換,由B分享一個喜歡的空餘活動,無論A先前有沒有參與過該活動,也要嘗試了解B喜歡該活動的原因。
練習結束後,我們會訪問家長在兩個回合的感想。大家的感受通常也很一致——不想跟一個只會反對、質疑自己的人繼續談話,但樂意和嘗試了解自己的人傾談。
反思親子相處方式
這個練習原意是讓家長反思他們的親子相處,究竟屬於「意見不同便反駁」,還是「和而不同嘗試了解」。維持親子關係與結交朋友相似,大家都想認識一個有共同話題、親切和善,即使意見不同也嘗試了解對方的朋友。父母要和子女維持和睦的關係,也應建基於這個概念。
家長也有不同興趣,可能是看韓劇或是烹飪影片。如果向伴侶、子女分享自己的興趣後,換來第一句是「吓?好無聊!」相信大家也不願意繼續分享。現在很多青少年享受投入網絡世界文化,喜歡上網玩「王者」、「食雞」,看YouTube、IG。但是家長對子女上網有很多憂慮,否定上網是「有意義」、「可取」的興趣。當青少年嘗試和父母提出希望上網時,不少父母很斬釘截鐵反對,擔心上網時間太長,或是容易接觸不良資訊。長久以後,子女認為父母不會理解,便會抗拒與父母分享自己在網絡世界吸收的資訊。當父母了解子女的事情愈少,憂慮便會愈多。最終可能釀成親子衝突,令親子關係更差,構成一個惡性循環。
開放溝通 從了解到理解
在家長小組練習中,當家長以一個正面的態度去了解對方喜歡的活動時,普遍聊天時間比較長,討論也較熱烈。記得有一對家長,B喜歡行山,A表現得十分熱切,了解B喜歡的行山地點以及推介路線。練習後訪問他們, B十分驚訝原來A本身並不熱中戶外活動,但也可以和他聊得興高采烈。
其實親子關係也如是,家長並不需要和子女有相同興趣才能聊天,只要懷着想更加了解子女、關心子女生活的心情便可。透過和子女聊天,家長能了解子女上網的習慣,繼而更理解子女喜歡上網的原因。從了解到理解,當子女感受到父母嘗試明白自己,自然願意分享更多想法和感受,建立融洽的家庭關係。
開放溝通小貼士:
以下是一些和子女開放溝通的小貼士,幫幫各位家長和子女聊天。
1. 什麼——你通常上網喜歡做什麼?玩什麼遊戲?上什麼社
交平台?
2. 如何——遊戲是如何玩的?你如何用IG?
3. 誰——你喜歡和誰一起玩遊戲?你的IG追蹤了誰?
4. 推介——可以教我一起玩遊戲嗎?有好看的影片嗎?
文:葉泳彤(香港家庭福利會網絡教育及輔導服務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6期]